APP下载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统计工作探究

2016-07-10何兰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方法

何兰

摘 要:在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医院的信息环境不断发生改变,使得医院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模式也持续改变,面临着许多问题。面对新形势,医院统计工作者急需思索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高效地开展工作,如何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临床和管理层,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信息化 医院统计工作 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医院管理之中,医院必须实现由经验管理走向信息管理,用数据说话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需要。这种对数据的高度依赖为医院统计工作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提出挑战。本文中笔者就传统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受信息化条件的影响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

1 传统的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统计工作者专业素养不足

很多医院尤其是一些非三甲级别的医院,统计工作者大多数非本专业出身,不熟悉统计相关的知识及法规,不具备统计软件或数据库操作能力,不能统一指标的计算口径,不了解医院管理层面的需求,欠缺对信息深度分析的能力,使得统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医院状况,造成统计信息难以服务于医院的临床、管理和科研。

1.2 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传统模式下采集数据主要通过对收集到的科室工作日志、月报表和病案首页等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和汇总,再生成统计报表。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手工参与程度高,涉及部门多,对数据规范性、准确性核查不力,往往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降低了统计分析报表的信度。同时由于传统采集模式也会导致数据在时间上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反映医院医疗工作的动态性,参考价值不高。

1.3 统计分析不够深入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由于过去医院管理大多是人为管理、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对统计分析的要求不高,使得统计分析不够深入,只停留在一些医疗服务工作数量规模的呈现,如只以表格或图表形式呈现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及年度的门诊、住院、医技工作量及其与同期对比增减情况。

2 信息化条件对医院统计工作的影响

2.1 统计信息来源发生改变

传统模式下原始数据主要通过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手工报表。而信息化条件下的统计数据来源较广,主要采集自在运信息系统,如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检验科信息系统)、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信息覆盖门诊、病房、医技、药品、设备、经济等各方面。

2.2 统计信息模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医院统计是手工、半手工的工作模式,然而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统计的手段、对象、任务、环境、内容及要求等都发生了改变,已转化为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医院各信息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和信息共享,使日常统计工作多数能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如信息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就能自动采集、整理并生成统计报表。同时数据处理的速度、效率和计算精度因信息化条件大大提高,合理性和准确性也因信息系统自动的采集和核查功能而大大提高。以上变化要求统计工作者审时度势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如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统计台帐和纸质报表,改变信息的存储、呈现及发布方式。

2.3 统计工作职能发生改变

传统的医院统计工作常常止步于医疗数据呈报和汇总,而信息化条件却促使它由简单封闭转向复杂开放。医院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在产生各类运营和管理数据,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收集、整理它们,更重要的是用活已掌握的信息,依此对科室工作、存在问题、领导意图、医院热点等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和特需分析,真实反映医院运营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决策监督职能。

2.4 统计工作要求发生改变

工作职能的变化带来了工作要求的改变,信息化条件下要变结果型统计为管理型统计,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全过程统计。因此要求统计工作者不仅要关注终末医疗服务的数据,更应该关注医疗服务环节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及时把握医疗动态,为医院量化指标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提高医院的反应能力

3 信息化条件下改进医院统计工作的方法

3.1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医院统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统计工作者的素质。信息化条件在改善了统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同时也赋予了医院统计工作全新的内涵。信息化条件下的统计工作者肩负着信息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包括医学、统计学、计算机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而统计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一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统计专业知识,同时由于信息化条件还需掌握对常用统计软件和简单数据库的使用,比如熟悉SPSS、EXCEL和SQL语言等相关软件的操作,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因此要利用多种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吸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3.2 改进医院统计指标

医院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经过了具体的单项指标、复合指标到指标体系等阶段,至今仍然在不断完善之中。由于信息化条件下不仅可以实时收集全院范围内各类信息,并且能对多项指标实时获取监测,因此可以考虑对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履行服务咨询职能。可以对医院原有的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两类指标进行改进,建立基础指标、环节指标、终末指标、派生指标体系。其中基础指标主要包括医院卫生资源,如编制床位数、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结构等;环节指标主要包括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产生的中间指标,如收容量;终末指标主要包括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产生的结果指标,如治愈好转率;派生指标主要包括通过编制公式而得到的相对数、平均数和汇总指标,如病床工作效率指标。

3.3 严把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对于医院的管理服务有着直接的联系,应重视统计数据质量,完善统计监督制度,建立统计数据核查制度。包括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互联互通;监控基础统计数据,减少数据缺陷,实现对统计数据的过程与结果控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数据核查功能,设置各种数值校验和数据检测,确保统计数据信息的完整及时。比如电子病历中医生录入有误,缺陷会在传输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统计结果就不能如实反应医疗质量,因此可提请医院出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医疗指标的统计口径。另外还可以在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在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增加对数据类型不匹配、空值、无效值等情况进行核查,有错误数据则出现提示并不予保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当然统计工作者在利用数据时,更要认真核对,检查相关数据表是否一致,不过这要建立在统计工作者被授予更多权限的条件下。

3.4 加强分析报表深度

信息化条件下的医院统计分析应改变以往简单的模式,为更好发挥统计职能,要尽可能提取人事、设备、总务、财务等多部门信息,全面地对医院运营和管理中出现的动态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反应,并与事后分析、事前预测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查找规律、总结经验、挖掘潜力,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从情况、问题和原因、措施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针对医院关注的难点、热点、异常指标等进行跟踪、调查。如对某些病种的出院病人费用进行分析,从费用类别、是否手术、住院天数等影响因素进行入手,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减轻患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如使用病床工作效率计算指标,对医院各科室病床配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的统计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让信息服务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使统计工作在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明.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3):105.

[2]胡铁骊.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医院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3(40).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信息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1340

猜你喜欢

信息化方法
学习方法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