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与学术环境建设的关系
2016-07-10冯利源冯文晶
冯利源,冯文晶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论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与学术环境建设的关系
冯利源,冯文晶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学术环境,提升新型人才培养环境也是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人才培养需要有其相适应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的优良也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纵观国内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看,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发挥人才优化配置和创新型结构调整的渠道场。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艺术院校学术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用性,目的在于探讨或者建立更加适合的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环境。
创新;人才;艺术;学术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了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所建议的学术环境建设方针。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基于国家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八大五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1 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量化标准分析
有效的学术环境的建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从现行国内对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规划前景看,创新创业成为未来高校“以人为本、以实践为中心”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和目标。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考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与是否具有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关键所在。
纵观国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了高校现行教育体制中的普遍现象,从我国的科技转化率的数值不难看出,2015年官方统计我国的科技转化率仅仅为15%,远远低于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财政拨款的不完全统计情况看,2013年我国社会全社会研发的投入资金大概是1.2万个亿,中央财政支出5000亿,从支出资金的情况看,位于世界的前列,但成果转化率却只有10%,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标准,而且从几年的数字比较,我国对于研发的投入以及创新创业的扶持资金投入以年均20%的增长,但基础资金的投入仅仅为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的不足,比如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为18.9%,日本的投入为12.4%,这个数据不难看出,中央对于创新创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很大,对于从事创新创业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了最大支持和优惠的政策,但依然成绩不尽理想,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对于人才培养的基础方式、人员配置的优化性的构成,以及对于基础研究的不够重视成为阻碍的相关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以及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是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从国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分析,美国的高等人才教育的培养注重的是实效性,通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耶鲁大学的教育核心看,教育环境的重点放在了学生个体的培养和发展,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素养、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于学科领域的权威进行批评性和独立性的思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学科和技能两类课程,保证理论和实践的完整统一性,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了76种选修课程,范围包括了所有领域的学科以及更深层学科的探索与研究,提升人才培养在深度和广度维度空间下的培养效果。相比之下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期,存在问题如下:(1)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够吻合。(2)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不够健全,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而轻视应用型学科的研究和开发。(3)优秀创新团队的学术环境不够成熟,缺少具有探索和研发精神的科研团队,且梯队群体的人才培养不够等等。(4)高校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不够完善,多数合作还仅仅建立在形式与表面层次上,缺少深度与广度的全面合作空间,学校研发团队和科技转化缺少有效的实施平台,企业重视短期效能而缺少对于科技研发的持久性投入和有效的人才储备。
从国家未来对于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高水平、有学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指标,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是高校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关键,良好科学的学术环境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可以保证人才在最适合的平台和空间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储备,为优秀人才资源的培养和输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2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背景提升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建设
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长久以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以及艺术类生源的质量偏低,使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不适应”的过剩现象,艺术学科的设定严重滞后于社会新型产业的发展,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缺少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艺术与其它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和探索,以及相互之间的应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搭建,对于国际上最新的前沿动态和科学技术的掌握不够快捷、系统。从以上情况分析,艺术院校的创新型型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社会供需关系和良好的学术平台下,大胆革新,与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接轨,建立完善的、适合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因此基于现行的政策导向和未来艺术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艺术学科的设置不要盲目化,要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建立可以延伸的学科平台,允许学术人才在有效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研究。
国内许多高校因专业设置人员,让跨学科较大的人才从事非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比如因适应市场需求,在条件尚未具备的前提下开设相关专业,无计划的让学科跨度大的人才授课、以及建立非有效性科研考核、评估机制,或者频繁按照社会需求更换专业而不引进相关人才,造成专业老师临时抱佛脚,或者非慎重性的完成各种应付式的科研成果,(花钱写论文,写专著,疏通关系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等等)使有效的学术环境遭到破坏。“把再创造的选择“自由”限制在外表形式或边缘现象上,而没有更多地既是制约性地同时又是自由地去思考某个再创造的整体,这是显然是错误的”[1]。
艺术院校的学术平台的建立要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其多样性的原则,艺术院校的学术环境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延伸,一方面是教学平台,一方面是社会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平台,教学平台的学术建立需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艺术类教学纲要来执行,同时根据所处地域和区域的不同,来设置相对应的专业和人才就业需求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的综合式教育的演变,以及与社会进行联合培养、合作实践等方式来开展有效教学。
对于传统学科的教学要依托尊重传统,建立具有保护性意识形态的学术平台(比如传统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等)通过扶持、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以及国际联合组织的共同协作来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学术环境,给予有效的科研时间、经费、和人力的保证,深入发掘杜绝急于求成式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和人为性的伪学术平台,比如高校与社会建立共同开发和研究的基地、在国家大政策的感召下建立协同中心等、比如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将建立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建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从国内现行艺术学科的设立看其特点是:○1学科建立不具有延伸性。很多专业方向的设立在几年之内就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盲目的开设专业而没有实地的考察其持久性和社会适应性。○2学科建设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适应性的原则。专业方向的建立需要慎重性,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建立具有延伸和拓展性的展业,比如从传统装潢设计到视觉传达以及具有时代理念的交互设计,新媒体技术中的VR虚拟现实、AR的增强现实、MR的混合现实、自媒体以及、传统的印版到数字化的改变,数字在线出版、云科技、云服务等多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时代为主要的新兴文化信息在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0亿元,增速16.4%,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预计到2016年上半年将实现行业收入2500多亿元。学术人员的研究建立在有效的学术平台基础上,学以致用,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逐渐建立稳固的,有方向性的学术平台。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空间到时空的设计理念等等,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到虚拟化的延伸等等,让专业方向的开发具理念性的延展性。
因此,艺术院校的学术环境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学科平台。良好的学术环境可以激发艺术工作者和学习者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活力,在常态化的环境中寻找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从而理性分析、合理应用,兼容并施,从多层面,多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的探讨和研究,适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2)艺术院校学术环境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从实际出发、以先进的创新思维为导向,优化学术环境下的科研管理,完善学术环境的自治理念,拓宽学术研究的渠道,从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学科研究体系。
学术环境建设的原则是奉行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构建以科学为指导的创新驱动的战略思想。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施培养计划的同时,既要注重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学术环境的建设,同时又要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是有效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培养计划的条件。从国外所设置的艺术专业的课程名称与特点图标对比不难看出(见表1):
表1 国外高校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表
从这些国家的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体系分析,课程内容包括全面,课程设置特点具有商业化、全球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工业制造的传统化、广告业发达,声誉化)注重与世界接轨,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相适应。
国外在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基本与我们现行的专业设置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国外艺术院校专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和综合性特征,同时专业的设置的调整是基于百年工业化进程为基础的,具有递进性和合理延伸性,专业的设置是与市场经济的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直接对接的,既有传统优势,同时又具有前瞻性。
3 建立科学化的学术环境平台是未来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关键所在
从当下社会艺术创新的主流环境中我们不难分析,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艺术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在保证基础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和探寻一条适合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方式的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1)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快节奏成为当代社会艺术多元化的主要特征,艺术形式多样,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以此衍生出多样的艺术创作形式、多种意识性结合的创作理念、艺术行动以及形成多种文化载体共同融合的表达方式。
(2)艺术创作的表达更加个性化,不同文化意识、文化观念相互融合,为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更加自由化、平等化的表现平台。
(3)艺术作品、艺术产品等创新具有了更加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艺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是艺术创作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当代艺术创新环境日趋明朗化,艺术家主观的创作意识更加突出化,艺术作品的表达日趋强调作品的艺术创新性,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审美性原则。
(4)艺术创新的形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艺术产业化、艺术创新化的行为成为当下的主流意识。国内不同区域相继成立了以艺术创新为产业化的产业区、创意园。鼓励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投资机构体系。
如何建立正确有效的培养方式与教育方法是未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建立良好的艺术创新型人才学术环境的前提首先是要保障以科研管理为主流的大学学术环境建设,努力用健康、积极的完善“产学研”为结合的协同培养人才机制,从大局出发,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事实证明,学术环境的建立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它既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规范,它需要多种人才共同协作,相互影响,相互推进,自然建立的一种适合人才培养的空间,群体的学术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发展的环境因素。因此,学术发展应当致力于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公平、公开、诚实可信的原则下,通过合理组织、协同力量、调节矛盾、有效的推进科研工作,保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完成,营造一种合作融洽的良好学术环境。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讲求发展素质的发展,可以“使我们能够善于处理每个问题,能够正确了解每一现象。”[2]
[1]Burns,R M Pickard,H R.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M].张雨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333.
[2]张贵仁,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M]//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2:62.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Artistic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Academic Environment
FENG Li-yuan,FENG Wen-jing
(College of FineArt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demand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apting to the academic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who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ke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ltivates talents domestically,college is the bas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alent allocation and innovative adjustment.This paper,from scientific perspective,expounds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art colleges for a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e;a person of ability;art;learning
J022
:A
:1008-2395(2016)06-0113-04
2016-11-20
冯利源(197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中国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