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半岛海防部署初探
2016-07-09张琳
【摘要】在明朝之前的历朝历代,边患主要集中于北方,即游牧民族。所以统治者大多在国防问题上重北轻南,重陆轻海。而到了明朝,来自日本的倭寇问题逐渐显漏出来,并成为明王朝海防大患。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航海时代到临,亦对东方大国的海岸线有了新的诉求,明王朝的海防问题较之历朝尤重。
【关键词】山东;明代;海防;卫所
一、山东半岛在明代海防线上独特的地位
山东半岛地处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正可与辽东半岛成掎角之势,以扼渤海海峡,屏护京师,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清史稿》也曾提到:“海岸绵亘,自直隶界屈曲而南以达江苏,其间大小海口二百余处。东北境之登、莱、青三府,地形突出,三面临海。威海、烟台岛屿环罗,与朝鲜海峡对峙,为幽、蓟屏藩。……齐、鲁关山,遂与散疆并重矣。”
二、山东半岛营、卫、所的三级海防系统
洪武元年,明太祖根据刘基的建议,以屏拥京师,兼守四方为目的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卫、所两级军队形制。“度要害地,系一郡者所设,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西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洪武元年(1368年),首建青州左卫。后又建莱州卫、登州卫、宁海卫、鳌山卫等,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最后建成安东卫。
卫所是山东水师建制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但是各个卫所之间相隔甚远,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又属于丘陵地貌,给个卫所的军情交通带来了一些不便之处,处于这种情况的考虑,明永乐年间,分别建立了在总督备倭司之下,卫之上的,营一级的军事建制。营是作为明朝初期山东特有的,不但具有领导职能,且兼领兵将的独立一级军事建制,此处不做赘述。
永乐年间所设三营,分别为即墨营.登州营和文登营。这三营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有记载:“登莱二郡凸出于海,如人吐舌,东南北三面受敌,故设三营联络,每营当一面之寄。”关于营的实际领导者:“三营各设把总二员,以总辖之”。其他各类县志地方志也有提及,如光绪《文登县志》记载文登营:“宣德间设把总一员,中军等官二十三员,旗军一千一百四十名,原额马四百一十四匹,正统间调去京操马一百五匹,余存营,立为马步二十二对。”证实了营的确拥有自身的驻军,而且有战马。
各卫设指挥使一员正三品、指挥同知二员从三品、指挥签事四员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二员从五品,属下有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司从九品、仓大使、仓副使各一员。
所隶属于卫,是三级海防系统的基本单位。所有千户所和百户所,《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两名,小旗十名,官领钤束,通以指挥使等官领之。”
三、备倭都司指挥系统
明代设官于都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金事四人(正三品)。其属,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一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
备倭都司是山东半岛海防体制的指挥系统,其最高长官为备倭都指挥使,《大明会典》有:“总督备倭都司一员,旧设。驻登州府。”
四、海防一线的各级水师部队
据《威海卫志》辑录,明时威海卫有:“京操春戍七百八十四名,秋戍五百八十四名,捕倭军登州营一百二十六名,文登营一百五十九名,守城军七十五名,种屯军二百二十四名,,守墩军二十四名,守堡军一十四名。”[10]明代卫所每卫军种涵括京操军,屯田军,守城军,守墩军,守堡军等。京操军分为春班秋班,轮番进京受皇帝检阅。
而在山东半岛地区,往往多一种捕倭军。捕倭军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朱元璋派遣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东部沿海,并征民众,组建屯田抗倭军。捕倭军以出色的战斗能力闻名遐迩,堪称海上特种部队。据载,奇山所首任千户武略将军张昇尤精于训练捕倭军,捕倭军除备倭捕倭于奇山所辖之境,还经常救援周边卫所。
结语
明之一代,山东半岛的水师建置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海防部署形成了体系与规模。与南方各个沿海卫所相比,因其靠近政治中心等因素又有着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
[2]张廷玉:《明史·兵志二》[M]卷六十六
[3]郑若曾:《筹海图编》[M]卷七《山东事宜》
[4]郑若曾:《筹海图编》[M]卷七《山东事宜》
[5]光绪年间《文登县志》[M]。
[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卷十四《开国规模》
[7]张廷玉:《明史·职官五》[M]
[8]《大明会典》[M]一二七卷
[9]张廷玉:《明史·卫青列传》[M]。
[10]《威海卫志》[M]卷2《建置·武备》70页
作者简介:张琳,女,汉族,中国史硕士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