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实践问题与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策略

2016-07-09段晓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7期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化院校

段晓宁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能够指导高职院校明确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发挥比较优势,弥补劣势,促进国际化竞争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则取决于评价策略的科学性。从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策略作初步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66-02

经济全球化要求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国际化,WTO教育承诺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化和化得如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需要开展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通过比较找出并强化其比较优势,发现并弥补其竞争弱势,最终达到培育和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目的。评价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评价策略是否科学合理。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和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质量保证机制、国际的学术和师生交流、合作模式以及国际化过程中的矛盾等方面。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观念与战略问题

孙芳仲等认为,在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上的缺位已是普遍现象,谈起国际化,不少人更多地注重于国际化中的一些显性特征,而忽略国际化的隐性特征,即理念。杨旭辉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只有“输入”意识,缺少“输出”的胆略和气魄,还处于一个“被化”的状态。贺继明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缺乏全球性观念、流动性观念、市场观念和全球性竞争观念。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管理与行政问题

杨虹认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应由直接的微观管理向间接的宏观调控转变。杨旭辉认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处于自发、被动状态,缺乏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多是零散的、随意的行为,策略水平不高。张慧波等认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国际化办学热情下降,与产业结构相关不密切。向成军等认为,政府层面缺乏统领的管理与推介平台,高职院校单打独斗,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合作项目雷同,教育资源浪费;学校层面合作交流层次偏低,合作模式没有向纵深发展。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保证问题

何涛认为,在人才标准方面,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国际化的职业资格制度尚待建立、完善和推行。王捷认为,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鉴定与质量认证制度,促进学校同国外院校间的竞争;推行与行业接轨的管理和生产国际质量标准,培养专业能力和质量意识,提高行业对高职教育过程和学生的认可度。贺继明认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中判断事物;必须让学生获得在国际社会工作中所必备的知识,适应外国工作生活环境。

(四)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教材建设问题

冯时珍认为,要根据应用性人才缺乏的国际化高新技术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要通过增设国际化课程或者增加现有课程的国际化内容,让学生适应国际市场运作的需要。杨虹认为,专业设置要因地因校而异,更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和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课程结构应强化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活化实训课程,扩大外语课时比例;教材建设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吸收世界科技的新成果,服从和服务于应用和开发新技术的需要。何涛认为,课程体系要强化国际化倾向,加强教学语言的国际化。贺继明认为,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要包括专门的国际化教育课程、国际主题的新课程或专题讲座和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

(五)师资结构与生源结构问题

杨虹认为,要广纳贤才,择优聘请外国技师和外企员工担任教师,与跨国公司携手推进产学研结合。何涛认为,应当实行师资来源多元化、本国教员教育背景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生源,在科学和技术落后领域中选派优秀学生或毕业生出国留学。张慧波等认为,教师要增强国际化思想意识,改善能力与知识结构。

(六)国际化实践中的矛盾问题

一是国际化与民族性矛盾。杨虹认为,要采用“内源发展战略”,不求趋同,志在超越,不为复制,旨在创新,多元整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扬我所长,补我所短。施福新认为,国际化与民族性在标位上是互为参照的,强调教育国际化,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民族特色。二是国际化与区域性矛盾。孙芳仲等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必须既要保持地方性,又要超越地方性,要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国际化。杨虹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采用同一个模式,应当实行办学体制多样化、专业设置区域化和部分教材乡土化。邓耀彩认为,地方性是基础、目的,国际化是手段、机遇,制度配套尤其重要。三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结构适应性问题。刘正良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国际区域、国内经济区域和地方的行业门类三方面存在着结构不适应现象和国际化办学“一窝蜂”的可能。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策略

(一)发展性评价策略

当前,国家教育资源有限,非均衡教育资源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路,采取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采取发展性评价策略,注重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状态的评价,更注重对未来发展的势能进行审视与反思,以引领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领导力、管理力和资源力等构成了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非常大的权重,占54%。它们分别包含了素养、理念、目标、制度、机构、政策、资金、师资、文化、设施、区位和规模等12个三级指标。

(二)竞争性评价策略

竞争是竞争主体为抢占有限资源的角力。竞争可以刺激发展,产生超越。竞争力评价的结果应当是国际化竞争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竞争力评价必须采取竞争性评价策略。国际化竞争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行动,国际化竞争行为力成为国际化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占34%,教学力、科研与服务力和交流与合作力等应纳入其中,通过国际化竞争行为力指标的设计,使高职院校找到有利的态势和地位,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国际化行动策略和方向。

(三)导向性评价策略

导向性评价策略是要通过科学的设计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保证,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的科学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指导竞争主体在未来长远的国际化进程中,辩证统一地解决各种矛盾,如国际化与区域性、国际化与民族性、“被化”与“施化”、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以及高职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结构适应性等问题。因此,质量力应该是一个必要的导向性指标。导向性评价策略除体现在绩效力(就业力和品质力)上,还体现在专业力、课程力、理念力等指标上,它们都被赋予了最高的权重。

(四)系统性与全面性评价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应当遵循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包含成果指标,且涵盖高职院校国际化动作的各个方面,强调有关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等指标,全面分析和比较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领导力、区位力、制度力、文化力、规模力、品质力等指标的设计,是指标体系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反映。

(五)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评价,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应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描述,才能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12个三级指标中,理念、目标、制度、政策、区位、文化等指标采用定性描述策略,其他均采用定量分析策略。

(六)可操作性评价策略

可操作性的意思是,指标体系尽力采用序数性的、基数性的、相对值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培育过程进行数量测量。因为数字比文字更简明,更便于分析、整理和比较。

参考文献:

[1]孙芳仲.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2]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3]郑卫东.高职院校竞争力评估指标的构建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4]张慧波.高职教育国际化: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开始[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5]杨虹.高职教育国际化初探[J].职教通讯,2003(4).

猜你喜欢

竞争力国际化院校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