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控制狂
2016-07-09拉奎尔·格拉纳刘梦
拉奎尔·格拉纳++刘梦
控制狂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词语,指的是那些试图支配周遭一切事物的人,控制狂们总是喜欢弱化他人的思想,企图让周围所有人都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千万不要以为控制狂离你很遥远,他们有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你的伴侣。那么,要如何尽早地发现周围的控制狂,并且免于沦为被他们操控的提线木偶呢?
无处不在的控制狂和控制欲
一位要求匿名的小姐向我们讲述了她曾交往过的一位控制狂男友的故事:“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就像个正常男友一样对我很好,我们几乎每天都黏在一起。但渐渐地,他开始控制我的生活,规定我的交友范围,慢慢地我发觉自己的生活变得完全以他为中心,社交圈子也变得越来越小。当时我过得很不开心,可他却对我不闻不问,甚至会在节假日里把我一个人丢在家自己跑出去玩,还同时和其他女人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但当时我不敢质问他,也不敢怀疑他,只是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那段时间里,我整个人就仿佛是被他操控的提线木偶,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他让我去哪儿我就得去哪儿,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直到我受不了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帮助下我才有勇气离开那个控制狂男友,终于又找回了独立的自我。”这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狂案例,以这位小姐前男友为代表的控制狂们都以操控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为乐,被控制的人往往因为一开始对其没有防备而轻信了对方,从而落入了他们设下的情绪陷阱。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不止一个控制狂,他们有可能是朋友、家人、同事、上司,路上偶然碰到的陌生人,甚至是我们自己。乔治·西蒙的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控制欲,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施展一点控制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控制狂。
在职场中,老板和上司的控制欲体现在他们会对下属口头侮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用工资和奖金威胁员工。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则体现在他们以关心的名义,用物质奖励诱惑,或者打骂让孩子达成他们的意愿。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就只有被大人控制的份,其实小孩也有控制欲,他们从婴儿时期就懂得利用哭闹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再长大一点就学会撒娇或是耍赖让大人给他们买玩具。说到底,小孩控制大人的武器,就是大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控制狂的惯用手法
那真正的控制狂,他们控制别人的武器又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克劳德·斯坦纳在他的书《控制狂的阴暗面》中,分析总结出了控制狂们对他人惯用的4种操控手法:
第一种是“极端状况胁迫法”,即只留给被控制者两个相当极端的选项,中间没有任何的过渡或者回旋的余地,例如“要不你就按我说的做,要不然我们就分手”或者“要不你现在就去,要不你就永远都别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被控制者出于害怕让事情变严重,往往会在两种极端状况中选择伤害更小的那一种。
第二种是“暗示性诱导法”,控制狂们会用一些带有明显暗示性的话语来诱导被控制者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你想去看电影,是不是?”或者“你也觉得那个人很讨人厌,对不对?”,被控制者往往就是这样模糊了自己的认知,而一步步地落入了控制狂设下的陷阱。
第三种是“花言巧语法”,控制狂们会用各种花言巧语来包装他们的真实意图,但无论说得有多好听,到头来全都是谎言。
第四种是“情感要挟法”,控制狂们会利用他们与被控制者之间的情感来要挟对方,例如“我是这么地爱你,为什么你不去……”和“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难道你就不能……”,当听到这些“感人至深”的话语时,被控制者们也就心甘情愿地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了,如此一来便成为了他们的傀儡。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操控?
事实上,没有哪一种人格是很容易就能被他人所操控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性格缺陷,而控制狂们则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缺陷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娜扎尔·阿卡发现有两种类型的人比较容易被他人操控,一种是回避型人格的人,他们极度缺乏自信且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碰到一些不如意的小事或是被人拒绝就感觉受到了很深的伤害,尽管他们会回避正常的人际关系,但在内心深处却非常渴望被人认可和接受。另一种是依赖型人格的人,他们害怕孤独和寂寞,极度渴望陪伴,总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依赖于和别人的情感关系,甚至不在乎依赖对象是谁,他们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了。
当一段关系中的被控制者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儿,向另一方质询时,对方就会找出百般借口为自己狡辩,毕竟要清晰地去定义一个人是控制狂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控制狂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没有特别明显和具体的特征。在面对质疑时,控制狂们惯用的伎俩就是扮无辜,他们会先坚决地否认自己有问题,然后假装无辜地问对方:“你说谁呢?是说我吗?”
另外,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合理化的借口,来证明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对方好,然后用这些美化过的理由说服对方同时也说服自己。控制狂常用的手段还有打岔,尽量绕开一些核心话题而只谈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还有就是装作很生气很委屈的样子,然后再利用他人的负罪感来为自己开脱,比如“你怎么可以这样怀疑我呢?我真的觉得很受伤!”这样一来对方也就不好意思再深究下去了。
控制狂是种隐性心理疾病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专家艾莉西亚·斯派德认为,控制狂倾向是一种亚临床心理病态,控制狂们能毫无顾忌地使用欺骗和诱导等手段去控制他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共情能力。艾莉西亚在研究了612名有控制狂倾向的人的言行举止后,发现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做出一些危险行为,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更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甚至在情感关系中更容易出轨。
言语控制
同样地,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法拉·阿里和托马斯·查莫也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有控制狂倾向的人,往往同时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他们自私自利,几乎没有羞愧感,大多属于外倾性人格,对自身信心十足,遇事容易冲动,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如何应对控制狂?
控制狂听起来是如此的可怕,那么,当我们和有控制狂倾向的人相处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知道控制狂也不过是有心理缺陷的正常人而已,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他们,但在接触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被他们所影响。
社会学家格蕾丝·奇列和心理学家格洛丽亚·哈斯曼合著了一本书叫做《控制狂的陷阱》,两位作者在研究了许多真实案例后,在书中总结出了应对控制狂的一系列小对策。由于控制狂的行为认知模式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强行让他们做出改变是不现实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两位专家提出的对策,主要是让被控制者们改变他们应对控制狂的方式。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被控制者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太过于顺从对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不要让控制狂们在这段关系中逐步建立起不可撼动的权威。比如,当他们挑剔你的朋友时,你大可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当然没有完美的朋友,如果你想找个什么毛病都没有的朋友,那干脆不交朋友算了。”或者在探讨某个话题的时候,当他们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你,先不要急着全盘接受,而是站在他们观点的对立面冷静地思考一下,再对他们提出你自己思考过后的想法。
在这之前,控制狂已经习惯了你把他的话当做命令去遵从,一旦发觉你不像之前那么听话了,可能会对你施加更大的压力,来保证他们在这段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这时,你不妨说:“我们回头再讨论这件事吧,大家都好好冷静一下。”这样可以避免对方出现过激的言语和行为。
在和控制狂相处的过程中,切记要始终保持冷静,遇到事情要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对方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对方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两人约定好了的事情最好白纸黑字地写下来,用书面约定来代替口头承诺,以防对方哪天说翻脸就翻脸。
控制狂带来的伤害
尽管给出了这么多条应对控制狂的策略,我们还是必须要分析一下这一类人的危险性,以及他们可能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因为毕竟以上策略不是每次都能奏效的,而控制狂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平复。
刚柔并济
巴西圣卡塔琳娜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情感关系中有控制狂倾向的一方,其出轨或背叛伴侣的概率也比较高,而那些遭遇伴侣背叛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心理帮助才能尽快走出阴影。研究报告中也列举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治愈方法,例如多听家人和朋友的开导,阅读书籍,求诸于宗教信仰,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等。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阿方索·洛佩斯·昆塔斯教授认为:“控制狂习惯于把其他人当作一件物品,而并非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所以他们总是试图压抑他人的个性并操控他人,却不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和其他人友好地正常相处。”
受害者心理
既然控制狂们这么可恶,那些受害者们为什么不跳出来揭发他们呢?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受害者的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欺骗心理。
“习得性无助”是197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格里曼提出的,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对现实失望,听任摆布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上失败,认为凭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结果,他就会放弃在这件事上再做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他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结果只能破罐子破摔。美国心理学家雷昂纳·沃克也发现,那些长期遭受到虐待的人们,相比奋起反抗暴虐,往往宁愿选择消极被动地接受,因为他们认定了即使反抗也无法改变现状。
罗格斯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罗比特·特里夫斯说过:“当一个人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大大超出其承受能力时,就有可能走上自我欺骗的道路。”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生活不理想的时候,人又需要一种好的情绪支撑着活下去,于是受害者们就进入了自我欺骗模式。
古往今来,操纵、欺骗、谎言充斥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史,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而这份可怕的偏执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错乱和人格扭曲的症状。
智利大学教授佩拉·本多夫曾说:“生活总是多面的,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但同时也是一个变态杀手。”这句话或许有点极端,但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无论是控制狂还是其他坏人,他们并不会为自己做错的事而感到内疚,也不会为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感到自责,他们可以继续道貌岸然地扮演好其他的社会角色。
但是,说到底,那些总是试图要操控别人的人,也将永远都被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所操控着。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