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对话特质 建构苏式课堂
2016-07-09潘娜
在江苏省教育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苏州市教育局“深化素质教育、培育‘苏式教育”的发展战略引领下,我校经历了理念引领、文化提升、资源整合、传承创新、内涵发展的几个阶段,努力建构苏式课堂教学文化,探索苏式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苏式教育:绵延深厚文化 发展名师理念
1.传承文化精髓。学校七百五十年的教育文脉,成就了我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校内近五百年的大成殿承继教育先贤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成殿横匾上“德润文光”四字校训,出自孔子《中庸》,秉承儒家思想精髓,意喻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德才兼备,德才并美。“德润文光”与国家教育目标“立德树人”高度一致,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育人方式。厚重的文化积淀,滋养着学校教育,使教育具有了文化的生命力和生长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回归教学本质。我校地处姑苏古城平江路畔,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就是从这条传承苏州韵脉的平江路上走出来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是苏式课堂的核心理念。我校寻找叶圣陶教育思想、“德润文光”文化与现代教学思想的契合点,提出对话教育,对话教育是师生通过互动交流,进行知识、信息、情感、技能和经验的平等交换,达到自我发展的教育形式,是“教为不教”理念的具体表现。
3.锻造苏式风格。我校以对话教育为抓手,构建以学为本、以导为主的对话课堂教学文化,锻造睿智、儒雅、开放、包容的苏式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做到“三个转变”——换一个角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变一下指标: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寻一个境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苏式课堂:建模对话教育 重构课堂文化
1.目标生成“三新”
对话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性的成长,所以我们的苏式课堂在目标定位上追求“三新”:一是建立新的关系,在“人格平等、心理安全”的情境中,对话教育创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二是达成新的共识,对话教育着力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三是发现新的自我,对话教育是用人性重构课堂文化,用交流启迪学生智慧,用平等培育师生的人格力量。对话教育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苏式课堂中,我们要培养修德怀爱、博学笃行的苏式教师,培育崇德尚美、乐学善思的苏式学子。
2.建构操作系统
课堂教学建模,突出对话特质。“对话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包括“素质”“学生”“对话”“能力”“任务驱动”。以“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以“对话”为策略,通过“问题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凝练共识—迁移应用—对话拓展”六个环节的学习传授知识技能;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任务驱动”为途径,采用不同教学工具,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着力于学生精神的成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对话教育是有层次分类的,从对话主题和对话信息来源可分为:师生对话型、生生对话型、文本自我对话型、人机对话型、情境对话型五种。
彰显学科特质,实施对话策略。学校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课堂观察为支撑,切入各个学科,直抵学科本质,提出对话教学主张。语文学科:对话体验,情智共生;数学学科:对话思维,自主构建;英语学科:对话情境,生动表达;品德学科:对话生活,健全人格。我们首先以品德学科为例,通过研究,提炼出实施品德学科的对话策略,有感知策略、交流策略、辩论策略、反思策略,模拟实践策略。由此推及所有学科,提炼出其他学科特质的教学基本策略,使对话能够真正在全学科的课堂里落地生根。再以艺术学科为例,我们探索课程校本化发展与改革之路,打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多元化的课程组合提供不同指向与不同层次的艺术课程。学校设立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提升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两门艺术课程,学校开齐开足,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拓展型课程和提升型课程均为艺术校本课程。
拓展型课程:分必修的艺术启蒙校本课程和学生任选的艺术兴趣小组课程。艺术启蒙校本课程中一年级设置了校本补充的精选百首儿童歌曲《银杏娃之歌(一)》,校本自编的《银杏娃之舞(一)》,经典诵读篇目《墨香(一)》和《银杏娃简笔画(一)》。二年级也是低年级,所以设置的科目是一样的,只是内容呈螺旋式上升。三至六年级属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有所提升,所以《银杏娃之歌》《墨香》仍保留,把《银杏娃简笔画》换成有创意的《银杏叶画》,把《银杏娃之舞》改成《银杏娃之竖笛启蒙》,三年级是(一),一直到六年级(四)。艺术启蒙校本课程渗透于平时的国家课程教学之中,丰富课程内容,扩大教学的广度,增加教学的深度,提升艺术素养。
拓展型课程中的艺术兴趣小组课程,学生可任选,共有23门。包括器乐、书画、棋类、摄影、传统工艺等,每周定时、定点、定人,这些课程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
提升型课程:根据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特长,学校成立艺术社团,开设提升型课程。提升型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有乐理知识、少儿声乐等四类;选修课程有昆曲、评弹等八类。同样,这些课程也是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每周定时、定点、定人。提升型课程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3.评价体现人文
学校注重引入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级的反馈网络,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多元的评价主体、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现对话教育理念。在学生评价上,学校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目标来构建生动、立体、个性的绿色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评价分两部分,一是过程评价,关注教学流程。以学评教,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以教评教,看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发挥;以练评教,看迁移拓展的安排与设计是否有效。二是结果评价,做实三级质量分析。第一级,教师个人教学质量反思;第二级,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第三级,学校教学质量剖析。在评价方式上,有学生的评教评学,有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家长的议教议学。
三、苏式教师:对话研修文化 促进专业成长
1.营造积极生态。学校提倡养气式阅读,引导教师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提供学习心理层面的援助,物质层面的援助,信息层面的援助,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建构教师文化。学校从学术水平维度、技能维度、年龄维度综合考虑,形成“市名师共同体”“区名师工作室”“校名师协作组”三级团队机制,按照“自我申报、组织备案、项目管理、定期交流、成果共享”的流程运行,整体优化活动质量。
3.探索实践路径。学校采用三种方式:其一,反思式教学;其二,同行式培训;其三,对话式研修。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我校教师行动着,成长着。两年内,新增省正高级职称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名教师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1名。2013年11月,教育部艺体司万丽君副司长来校考察,对艺术校本课程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4月,教育部基教司王定华司长来校指导,对德育校本课程给予充分肯定;2014年7月,全国新教育年会在我校举办,学校的课堂教学获得赞誉;2015年6月,省督导评估组领导来校,对学校的课改工作表示满意;2015年10月,教育部语用司彭兴颀副司长来校调研,对阅读校本课程给予好评。
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校将始终坚持发展、创新之路,彰显对话特质,建构苏式课堂,使苏式教育走向个性,走出风格!
(潘娜,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2156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