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2016-07-09王昌胜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校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湖北省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宜昌市杰出校长,“我们”工作室主持人。现兼任宜昌青岛路小学、点军小学、高新天问小学等多所学校校长。
“我们”工作室
充分发挥竞聘上岗的引导和激励功能
根据教育局统一要求,学校教职工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如何充分发挥竞聘上岗的引导和激励功能?我们采取了以下操作策略:
消除教师的不安全感。全校69名教师,我们设置了70个工作岗位,释放的信息非常明确: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目的不是让老师难堪,而是在于实现师资的合理搭配,促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竞聘前,学校公示全校70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具体描述,同时公布各岗位的考核评价细则。
权力下放,全员聘任。我们的做法是,学校海选产生校长和副校长,副校长聘各处室主任,主任聘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学科教师。
为稳妥推进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学校作出了周密的安排。比如,竞聘时如何规避骨干教师扎堆、中青年教师抱团等现象和问题;一旦教师落聘,学校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出面协调选聘等。
这一办法让选聘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学校教师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学校科学设计选聘流程,给老师们预留充足的讨论酝酿时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在一起工作,同伴的工作态度、能力水平等,彼此之间大都了如指掌,所以,既然要选择团队合作伙伴,那自然要选择“情投意合者”。那些平时认真、负责、善于沟通、效率高的老师都成了“香饽饽”,而平时“拈轻怕重”、合作精神不太强的老师,自然难得有人向他们伸出“橄榄枝”。有几位老师第一轮选聘时居然无人“收留”,而且是在有空岗的情况下被婉拒的。
双向选择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经过几轮选聘,最后落聘的教师由学校出面协调转岗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以全面提升该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一位青年教师对学校期末考评结果不太认同,于是找到部门主任,要求查看原始资料。原来,这位老师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其师德项被扣分了,心里不舒服,而且很不服气。“师德”项是由学校干部依据教师的日常履职情况进行评分。这位教师虽然各方面的能力很强,但有一个缺点——他感兴趣的事会做得相当好,甚至可以做成学校工作的一个亮点,而他没兴趣的事会表现出抵触甚至抱怨的情绪。
不过,这件事让部门主任两头为难:其他教师都没有来查阅原始资料,为什么单单你要来查阅?难道不信服学校的考评结果,还是不信任我?不给这个老师看吧,他又缠着不放。
无奈之际,主任向笔者求助。为什么不让查阅,主任给出的解释是:一旦查阅,谁给这位老师打多少分便一目了然,如果因为此事使同事之间闹出矛盾,那岂不是更不合适?
笔者随之追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干部要给老师评分?评分的目的是什么?评分结果应该怎么运用?如何用评价来促进工作,促进教师的改变与发展?
因为这是笔者刚刚接手的一所公办学校,对内部各方面的情况还不够熟悉,学校还是按原有的规章制度保持正常运转,教师的绩效考评办法也没有来得及修订。按照学校原有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考评结果将与绩效考核挂钩,全校教师高度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改进工作,所以评价结果一定要反馈给教师,让其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教师工作应该由学生和家长来评价,而不应由学校管理干部进行评价,因为客户评价是最为有效和客观的,即使采用领导和同伴(教师)评价,也只能占较低的比重,当然更不能由领导进行一锤定音式的评价。
这件事如何解决?笔者给出的意见是:隐去评价人姓名,将得分情况反馈给每一个教师;分管领导与该教师个别谈话,并结合具体事例,帮助这位教师分析失分的原因,提出明确的改进意见。
(责任编辑曾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