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是屈原永恒的信念

2016-07-09王立群

民主 2016年6期
关键词:怀王楚怀王楚国

王立群

在中国,屈原可谓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每年的端午节,中国各地都举办赛龙舟、吃粽子之类的活动。这个节日最初虽非因屈原而设,但后来的确成了纪念屈原的特定节日。在中国,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与一项民俗、一种精神关系如此之紧密,历史上很罕见。屈原,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思想者,一个诗人,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他都为中华民族的品格、精神、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今多少志士仁人磨砺自我、战胜困厄的强大精神支撑。

参照史书及楚辞作品,我们可以用四个词将屈原的一生经历及精神特质做出简要概括。

第一,忠直之臣。

屈原的一生,楚国经历了两任国君:楚怀王与楚顷襄王。屈原一生的巅峰时期是在楚怀王时期,是积极有为的忠直之臣。

在楚怀王时期,屈原担任过两个官职:三闾大夫、左徒。楚国官职的名称与中原诸国在称呼上多有不同。三闾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屈、昭、景,负责这些贵族子弟的谱系编纂,并督导贵族子弟学习与修养。在此期间,屈原应该是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子弟的,所以,在《离骚》中,屈原不止一次地用这种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例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把自己比作辛勤劳作的园丁,把培养的人才比作各种香草。屈原希望,他培养的这批优秀人才,日后能够成为楚国发展中的前驱与主导力量。

在楚怀王期间,屈原还做过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官职——左徒。左徒究竟是怎样的官职,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左徒是仅次于楚国的国相令尹的地位很高的官职。在这个职位上,屈原如鱼得水,因为他的确完全具备了这方面的才能,司马迁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意思是说,屈原知道得特多,记忆力超强,对于治理国家很有一套,对于应对其他诸侯国家也相当在行。这个时候的楚怀王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因此,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委以内政、外交的大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干得有声有色,对内修明法度,对外连齐抗秦,楚国的国势大有改观。

对楚国来说,楚怀王十六年(前313)是转折性的一年。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放弃了屈原极力主张的“连齐抗秦”的路线,抛弃了屈原制定的强国的改革政策,结果丧兵失地,这就是屈原在楚国的作用和价值。楚国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走向了衰落。

到楚怀王十八年(前311)的时候,秦国派出使者向楚国示好,并说将汉中一半的土地还给楚国。这时的楚怀王对张仪的怒气仍然没有消除,不顾国家的利益,说不要土地,只要张仪,要用张仪的血来消弭心中的怨愤。结果张仪有恃无恐、胸有成竹地来到楚国,通过贿赂楚国的大夫靳尚和怀王的夫人郑袖,最终骗得了楚怀王,大摇大摆地从楚国回国了。张仪被放走后,屈原正好从齐国出使回来,问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被屈原一番质问,方恍然大悟,后悔莫及,赶紧派人追赶张仪,但为时已晚。可见,这时的屈原虽被疏远,但还是担当了出使齐国的重任。实情应该是这样的,每当秦楚关系恶化之时,楚国就需要屈原出使齐国,与齐国通好;反之,秦楚关系一旦缓和,坚持抗秦的屈原就必然受到冷落。

在齐秦两国首鼠两端的怀王,一会儿合纵抗秦,一会儿毁约盟秦,终于尝到了恶果。楚怀王三十年的时候,秦国的国君秦昭王又给他挖了一个坑: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丹凤)相会,订立盟约。屈原对当时的形势、秦国的野心看得明明白白,竭力阻止怀王前往。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极力怂恿,楚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最终楚怀王客死在秦国。谥法上讲“失位而死曰怀”、“民思其惠曰怀”,楚国人没有得到他多少恩惠,反而跟着死了那么多的子弟,看来这个“怀”属于前者。

在这一个时期,屈原是一心一意为楚国的现状盘算,为楚国的未来谋划,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这是屈原的忠,对楚怀王忠,对楚国忠;然而,屈原的性格之中又有耿介的一面,情感激烈,不会掩饰;固守理想,秉持己见,不会虚与委蛇,眼里揉不得沙子,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了他原先所属的楚国旧贵族集团完全对立的一面。这是屈原的“直”,自信能够将楚国带上康庄大道的他,最终成了“一个人在战斗”。

第二,贬谪之客。

一般认为,屈原一生中,曾经有两次被贬,一次是在怀王时期,一次是在顷襄王时期。一次流放汉北,一次被贬江南。

屈原第一次被贬,大约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之后,学者大都认同是在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前后,屈原被流放汉北。关于这一次的被贬,文献反映得不是很清楚,主要是通过屈原的作品《抽思》中的个别语句做出的判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见《楚辞集注》,86页)。不过,从有限的文献来推测,屈原第一次被贬,时间应该不会很长。因为在齐楚绝交之后,楚怀王意识到被张仪戏耍了之后,还曾命屈原出使齐国,希望修复与齐国的联盟,重修旧好。在此期间,屈原虽然被贬,但仍然一心为国,一心为怀王,他在此时是悲情下的积极者。

屈原的第二次被贬,是在顷襄王时期。

当楚怀王于三十年入秦不返之后,楚国人立怀王太子为国君,这就是顷襄王。顷襄王当上国君以后,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了令尹。但是,楚国人对子兰很不满,因为他是积极撺掇怀王入秦以致一去不返的关键人物,所以楚人将此事归咎于子兰。不满的人当中也有屈原,因为屈原是极力劝阻怀王入秦的,而且屈原对于令尹子兰等人与秦苟合、暂时苟安的立场也大为不满。当上令尹的子兰恼羞成怒,迁怒屈原。于是,子兰指使上官大夫等人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顷襄王的昏庸胜过其父,即位之后不但不贬斥谗佞之人,而且对他们言听计从。结果,屈原被流放江南,被迫离开了楚国的权力中心,完全失去了参与楚国大政方针决策的机会。在此期间,屈原真正感受到了“贬谪”之苦,此苦不在于生活环境的艰苦,不在于远离政治中心的痛苦,而在于理想无从实现、希望破灭的悲苦。

在屈原流放期间,楚国的形势每况愈下。屈原穷困落魄,还时刻担忧国家之命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的仲春二月,秦将白起率领秦国“虎狼之师”,以破竹之势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国王廷仓皇流亡。郢都千里之外,“风飒飒兮木萧萧”,屈原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汨罗江畔,屈原峨冠博带,形容枯槁,披发行吟。绝望悲愤之下,他怀抱大石,自投汨罗江。这纵身一跃,永远地定格在他生命最后的壮烈之举。悲情的汨罗江,终于接纳了这个游荡无依的痛苦魂灵。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是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第三,狂狷之士。

屈原亦可称为狂狷之士。屈原的狂,来自他高贵的出身、过人的才能、特殊的礼遇,以及由此养成的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傲然个性。屈原的狂,不是无知之狂,而是来自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与认可。他在《离骚》中自叙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楚辞集注》,3页)意思是讲,我不仅有高贵的出身、生逢良辰、美好的名字这些内在的美好品质,更有后天学习培养的多种优秀的才能。多重内美与外在修能,是屈原足以傲视他人的资本,是屈原狂狷性格的生成底气。

一个人光有才还不行,必须有人用他,否则便会落入怀才不遇的境遇。楚怀王曾经有一段时间重用屈原,对内实行改革,发布号令,为楚国的未来绘制了美好的蓝图,屈原自信他的“美政”能够将楚国带上康庄大道;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政坛上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一切,无形之中也养成了屈原高傲的个性,也由此造成了他被谗遭废、孤立无援的境地。

屈原之狷,主要体现在他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其实他有好几种选择。一则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观点,与当时楚国政坛上的主流,如上官大夫、郑袖、子兰等人,进行适当的妥协,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美政”理想,放弃自己的追求,让他们重新接纳自己,依然过着高官厚禄的优越生活;二是可以隐居山野,不问世事,忘却时事,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悠哉的日子;三是可以到其他国家寻求发展。但是,屈原就是屈原,一旦选择了以上三种生活,他就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屈原。事实上,屈原坚持理想,不愿妥协;要实现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愿隐逸 ;而且依恋故土,不想到别国去。所以,独醒者屈原最终站在了所谓主流政坛的对立面,成了一个人的战斗。

楚辞中有一篇《渔夫》,虽然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其中很真切地反映了屈原的独立意识及对操守的坚持。此篇写道: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面容憔悴,孤独行吟。一个渔夫见到他,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屈原说 :“全社会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干净 ;所有的人都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见《楚辞集注》,116页),所以才被流放了。”渔夫说:“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而是能够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世上的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连酒带糟,喝一个酩酊大醉呢?何必把事情想得那么长远,行为又如此高洁,以至于让自己流放呢?”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必定弹干净帽子再戴,刚洗净身体的人,必定抖干净衣服再穿。我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那些污秽不堪的东西呢。我宁愿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也不愿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灰尘。”这其中所反映的,不仅有屈原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有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怼,这就是屈原的“狷”。

这就是屈原,志向远大,上下求索,固守理想,坚持节操的狂狷之士。

第四,文学之士。

屈原“文学之士”的标签,需要先从“风骚”这个词说起。风骚最基本的意义是指《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的合称,它们共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对中国文学影响极为深刻。不过,仔细比较一下,就可以显出屈原的伟大。《国风》显然是集体的创作,而《离骚》是个体所为,一个人能够与一群人等同并论,足见屈原对中国文学之影响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7页),是说屈原对后来中国文人创作的影响。李白写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是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肯定。楚国的亭台楼榭早已成为断壁残垣,化为沧海桑田,但屈平的辞赋以及他的人格理想,如昭昭日月,千古垂照。

正是基于这些方面,中国文学史中经常如此表述: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之前出现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在他之前,天下没有诗人;他的降临却呼唤出一批英才,使诗的荒原充满了春的气息,他的诗的个性化,标志着“诗人”这一形象的真正诞生,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了一种与《诗经》迥异的诗歌,更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行事所体现的人格与精神。

屈原的精神展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只讲两点最为突出的。

一是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责任、担当与勇气。

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改革,屈原为楚国命运的身体力行,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至少保证楚国不受其他诸侯国的侵犯,明显是有现实作用的。屈原认为,他的理想是能够实现楚国的强大的。但是,理想与变革必然触及当时楚国的弊端:政治政策的失误,吏治的腐败,旧贵族的贪腐,甚至楚王的缺陷,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当时各阶层的利益。不过,对屈原而言,一旦他的美政理念与政治抱负确立,即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楚辞集注》,15页),依然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见《楚辞集注》,8页)。他不愿改变自己的坚守,不愿同流合污,不愿离开家乡,唯有以死明志,以死殉志。屈原用一种自沉的极端方式,践行了对真理、正义、理想的坚守与高扬。在屈原身上,生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生命的意义远远大于生命本身。

屈原的这种精神,受到后世的敬仰与效仿。汉代的贾谊,被贬长沙,以屈原自比,哀悼屈原,感伤自己,用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南游沅江、湘水,“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2503页)。李白、杜甫、陆游,这样的人名可以列出一大串。

二是对楚国深沉不渝的热爱。

在今天,我们谈起屈原,很自然地将其与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屈原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与化身。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情感,这在他的诗篇和实际行动中都有着极为鲜明的表现。但是,20世纪8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对屈原的爱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结其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二:一是先秦时期人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二是先秦时期,留在自己出生的国家与离开,并不是爱国与否的标志。这些观点,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的确,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先秦时期,所谓的“中国”,也就是“天下”,《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49页),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因此,当时的战争,可以视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战争。而且,当时的人,到其他诸侯国去,完全可以自由来往。比如,孔子、孟子、荀子,先秦时期的三位儒家大师,都曾在诸侯列国之间奔走,寻找发展的机遇,在当时也没有被视为不爱国。这一点,我们是必须承认的。

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屈原的精神中确实存在着爱国主义的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各个诸侯国在实际上都有行使其政权的职能。因此,生活在各个诸侯国的人民,对自己所生活的诸侯国的前途与命运都不能不关心,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活于一国中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不受其他诸侯国的侵害,再进而希望谋求统一。这完全可以视为当时的爱国。而且,对楚国而言,对屈原而言,那种浓烈炽热的故国乡土之情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

在先秦时期,楚国在地理上地处中原之外,相对封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楚文化,造就了楚人对故土依恋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屈原的诗歌中,有多次表现,比如“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见《楚辞集注》,84页),意思是讲,鸟儿高飞最终还要返回旧巢,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这是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恋乡之情。在《离骚》的最后,也写到屈原在经历多次的犹豫彷徨之后,下定决心准备离开楚国,然而当他从天上回首遥望自己的故乡,所有的决心顷刻瓦解。这种突出的恋乡情结,就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此后的国家分裂的时代,在异族入侵的时候,往往被提升到国家的层面,被赋予更高层次的含义与解释,逐渐形成了屈原以爱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人格精神。直到现代,闻一多、郭沫若均认为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了屈原精神的主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屈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2009 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屈原不仅仅是世界文化名人,同时他的作品及精神价值,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朽部分。

猜你喜欢

怀王楚怀王楚国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钱人寿
楚怀王逻辑很混乱
“剪碎”与“凑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端午节
爱国诗人屈原
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
——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