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新区的战略规划构想
2016-07-09石忆邵北方
石忆邵 北方
上海虹桥新区的战略规划构想石忆邵,北方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200092上海虹桥地区以其绝佳的区位优势和临近虹桥交通枢纽的发展机遇,引发了关于“城市西翼”、“大虹桥战略”等一系列的讨论。文章从虹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出发,基于经济地理理论,提出了设立上海“虹桥新区”的初步设想。继而讨论了“虹桥新区”设立的必要性及其空间范围;运用SWOT分析法对“虹桥新区”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虹桥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战略重点及对策措施。
上海“虹桥新区”;SWOT分析;战略规划F127.2A0110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上海掀起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高潮。近年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召引下,上海面临中心城区进一步疏解的压力和寻找城市发展新突破点的问题,“虹桥新区”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虹桥地区位于上海西部,身处上海中心城区与江浙两省的交通要道,也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地区之一,设立“虹桥新区”势在必行。然而,关于“虹桥新区”的具体范围和发展战略规划构想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虹桥新区”设立的必要性及其空间范围展开探讨;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虹桥新区”进行了竞争优势、劣势以及发展机会和挑战的分析;最后,提出“虹桥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战略重点及对策措施,旨在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一、 上海“虹桥新区”设立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1. “大虹桥”概念的缘起与演变
“大虹桥”概念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从虹桥机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再到虹桥商务区等重要阶段。未来还将步入从虹桥商务区到“虹桥新区”的转型发展过程。
(1)从虹桥机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始建于1907年的虹桥机场位于上海西郊,是虹桥地区的初始标志性地物。经过多次扩建后,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之一,2012年旅客吞吐量达338287万人次。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是虹桥地区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该开发区于1979年开始规划,1983年动工兴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十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占地面积0.65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上分为展览展示区、商务办公区、酒店居住区、外事活动区、绿化区等功能区域。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虹桥开发区已经建成了一个以展览展示为龙头、以外贸中心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商贸区。
在临空型经济和现代商贸业发展的基础上,2005年3月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于虹桥机场西侧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的构想;2005年5月14日,铁道部和上海市共同确定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并正式启动其规划设计工作,规划用地面积约26.26平方公里。到2009年底,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式竣工,它具有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1]虹桥综合枢纽既是上海通往长三角的重要门户,也是上海城市东西发展轴的向西延伸。
石忆邵等:上海虹桥新区的战略规划构想(2)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到虹桥商务区
上海虹桥商务区规划面积约86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重点发展的功能区域,未来将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
(3)从虹桥商务区到“虹桥新区”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从制造业园区向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进,从高新区向科技新城演进,是产业集群向城市集群演进的基本趋势。鉴于虹桥商务区主要定位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功能区)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区——“虹桥新区”,这既是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初步划定的“虹桥新区”以现行的“虹桥商务区”为基础,以虹桥枢纽为中心,向周围15公里的范围进行辐射。为了保持镇级行政区划界线的完整性,本文将松江区的洞泾镇、泗泾镇和九亭镇,闵行区的华漕镇、七宝镇和虹桥镇,青浦区的徐泾镇和嘉定区的江桥镇划入“虹桥新区”。(图1)因此,“虹桥新区”共由8个镇组成,土地面积239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169万人,人口密度约1744人/平方公里。(见表1)
图1上海“虹桥新区”区位分布图
表1上海“虹桥新区”的人口土地基本情况总人口(人)面积(平方公里)华漕镇44,91046.6虹桥镇70,2189.8七宝镇125,37121.3洞泾镇12,97624.51九亭镇41,61831.33泗泾镇24,78924.54徐泾镇30,00638.55江桥镇67,01642.4合计416,904239.0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744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3》
2. 设立“虹桥新区”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不断加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发展空间渐显局促。据统计,201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380多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一(707.35万人)居住在约289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达24,438人/平方公里,约为东京都区部2007年人口密度(13,800人/平方公里)的1.77倍。
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造成的“大城市病”现象,寻找新的城市发展增长点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实践任务。由于上海中心城区与各新城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空间过渡层次,既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疏解进展较慢,又致使新城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速度不快。因此,对目前仍处于近域郊区化为主的上海而言,在近郊西南方向再设立一个“虹桥新区”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有助于平衡上海东西两翼发展的失衡格局。
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紧紧抓住了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掀起了一轮城市发展的高潮,奠定了浦东新区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2009年以来,随着原浦东新区与原南汇区的合并,不仅其地域范围有了较大扩展,而且加之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自由贸易区等重大项目均布局于浦东新区,其在全市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由此造成的上海东西两翼失衡发展格局也愈益明显。因此,在上海西部设立“虹桥新区”,打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有助于平衡上海东西两翼发展的失衡格局。
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一方面,“虹桥新区”的设立将现有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四级城镇规划体系调整为“中心城—新区—新城—新市镇—中心村”五级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即:在新区层面,除了现有的浦东新区外,再增设“虹桥新区”,规划形成由1个中心城、2个新区、7个新城、数十个新市镇以及数百个中心村所构成的新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另一方面,“虹桥新区”设立之后,沿着上海东西向的发展主轴由西向东将形成“虹桥新区—中心城区—浦东新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的人口和资本将向两个新区辐射迁移,而“虹桥新区”将继浦东新区之后为上海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及“全球城市”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3. “虹桥新区”设立的依据
(1)理论依据
①点—轴空间结构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及其职能、规模大小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3]这一理论为城市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只是两者的应用目标有所不同,“中心地理论”主要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的理论模式;而“点—轴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国土开发、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理论模式。[4]陆大道先生认为“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要使区域获得最佳发展,必然要求以“点—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客体进行组织。[5]以具有良好条件的交通干线为轴线,对轴线上的若干点进行重点开发,最终使沿轴线的整个区域达到平衡发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集航空、铁路、长途巴士、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于一身的“端点区位”,在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交通运输轴线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交通经济带理论。韩增林等把交通经济带定义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轴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6]。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既是设立“虹桥新区”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虹桥地区得以成为上海大都市“一体两翼”结构中与浦东新区齐头并进的“西翼”的重要因素之一。
(2)设立“虹桥新区”的现实基础
陈国梅认为,上海现有的物流园区还不能满足需求,且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没有充分利用交通运输网络等现实问题,而基于这样的现状,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大虹桥”的构想。[7]金伟认为虹桥地区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而这样的先天优势将成为虹桥地区发展的绝佳机遇,并以此带动和巩固虹桥地区的枢纽地位。[2]然而,周小山也指出了虹桥地区发展的现实困境:对外交通设施占地过大、区域开发与周边货运通道协调难度大、区域内部沟通困难等。[8]面对这样的情况,徐一大等认为,虹桥地区的开发应以商贸和会展为主导,同时开发涉外和时尚的主题。[9]张瑛认为,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为代表的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是上海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载体。[10]现有的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虹桥商务区是“大虹桥”地区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重要基础。二、 “虹桥新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优劣势分析法,用来分析被分析者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s),它已被应用于很多国内的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之中。[11]例如,王新安等的《基于SWOT模型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展战略探析》,[12]冷瑞华的《基于SWOT分析的创新型南沙新区发展战略路径研究同》。[13]
1. “虹桥新区”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枢纽和外部交通网络
“虹桥新区”位于上海西部,既紧邻苏浙,是上海连通长三角的关键性节点区域;又紧邻中心城区,可以承接中心城区的外溢功能。位于“虹桥新区”的虹桥交通枢纽更是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条件。从虹桥枢纽乘坐高铁出发,2小时之内可以到达杭州、南京、合肥范围圈内的大部分城市,而2小时恰是商务活动当天往返的最佳旅行时间。虹桥机场承接日韩航班以及大多数国内航班,也为“虹桥新区”的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成熟的航空运输业
据统计,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2012年全年旅客吞吐量7870.89万人次,其中虹桥机场旅客吞吐量3382.87万人次,占42.9%;货邮吞吐量336.80万吨,其中虹桥机场货邮吞吐量42.98万吨,占12.7%;起降飞机59.67万架次,其中在虹桥机场起降23.49万架次,占39.3%。两个机场国内航线(不含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5468.6万人次,占全年旅客吞吐量的69.5%,其中虹桥机场3133.6万人次,占总吞吐量的605%。国内航线货邮吞吐量76.1万吨,占全年货邮吞吐量的22.6%,其中虹桥机场为41.62万吨,占546%。两个机场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1748.67万人次,占全年旅客吞吐量的22.2%,其中虹桥机场109.6万人次,占6.2%;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222.63万吨,占全年货邮吞吐量的66.1%,其中虹桥机场为0.74万吨,占0.3%。[14]虹桥机场的优势在于客运航线以及国内航线。
(3)具有竞争力的商贸企业集群
位于上海西部的虹桥地区是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中国首个涉外商贸主导的开发区就建设于此。此外虹桥地区聚集着各国驻沪领馆、国际机构以及国际企业。在1983年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后,虹桥地区就成为上海极为重要的贸易聚集区之一。在“虹桥新区”内部以及邻接地区,有包括虹桥枢纽商务中心区、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长宁虹桥涉外中心、临空经济园区、嘉定江桥商务区、松江九亭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闵行七宝生态商务区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商业聚集区,[15]有着非常明显的商贸企业集群优势。
(4)较低的商务成本
商务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房租和地价)、通信成本(电信成本、交通成本、水电煤成本)、管理成本(税赋和交易成本)。其中,地价成本的不断提高是造成上海高商务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相对于中心城区,“虹桥新区”不仅有较完备的配套设施,极为便利的交通环境,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其地价相较中心城区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企业总部在“虹桥新区”可以取得较低的运营成本。
表2为上海市主要商务园区的平均租金。由表可见,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平均租金少有涨幅,且始终处于上海商务园区平均租金附近,而与其位置相当的其他商务园区,平均租金大多超过均价。表2上海主要商务园区实际平均租金(元/天/平方米)季度
园区2012年第2季度2012年第4季度2013年第2季度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1季度虹桥临空经济园区3.493.553.553.553.55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313.523.813.914.00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1.981.992.102.102.10闸北区内的商务园3.293.363.123.123.12杨浦区内的商务园4.084.084.44.084.08张江高科技园区3.313.433.613.613.61陆家嘴软件园4.134.274.705.005.00金桥出口加工区2.973.073.073.073.07平均价3.323.413.543.553.56资料来源:上海高力国际调研部[16]
2. “虹桥新区”的劣势分析
(1)内部交通网络不足
虽然“虹桥新区”具备非常发达的外部交通条件,但其内部交通网络仍显不足。要建成具有人口吸引力的商贸社区一体化的新区,内部便利的交通方式以及同城市其他区域的便利交通联系,比如“虹桥新区”通往中心城区、浦东新区以及与若干新城的交通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镇域产业缺少整合
由于划定的“虹桥新区”内的各个镇分别隶属于嘉定、闵行、青浦、松江4个区,其产业发展因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而缺乏沟通和整合,易于产生产业同质化现象,而难以形成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合力。
(3)公共服务设施短缺
“虹桥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较好,但包括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短缺,不利于“反磁力中心”的形成。虽然在“虹桥新区”范围内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社区,比如位于华漕镇的国际教育社区和虹桥镇的中高档社区密集带,但其位置较为集中,而且层次比较单一,难以满足“虹桥新区”未来的人口增长需求。
3. “虹桥新区”的发展机会分析
(1)政策优势
位于“虹桥新区”内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是上海“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发展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上海市低碳实践区。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也明确将虹桥商务区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上海市政府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总部经济及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2)较低的人口密度
目前“虹桥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仅为1744人/平方公里。较低的人口密度、较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对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也是“虹桥新区”的一个发展目标。
(3)物流业和会展业的发展需求
发达的物流产业不仅能促进需求增长,还可以通过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增长。上海目前规划建设了4大物流园区,分别是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其中只有西北物流园区位于浦西,其他3个物流园区均位于浦东。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非常适合作为内陆货物出口的集散地,而临近长三角的虹桥地区具有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会展业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有关统计表明,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效应可以达到1∶9。在会展中汇聚着巨大的人才流、商品流、技术流和信息流。“虹桥新区”位于上海与长三角连接的关键节点,对接长三角、连接全国、面向国际的区位是其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4)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经济的互补集群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在区域内部通过便捷的交通方式实现同城效应;在同一区域内采取和谐的经济政策;在同一区域内紧密协调,解决地域产业同构问题,防止恶性无序竞争;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17]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纷纷把同上海的联动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围绕着上海,长三角正在形成一个三小时经济圈。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虹桥新区”作为交通要道的枢纽地位也将为其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4. “虹桥新区”面临的挑战分析
(1)来自中心城区的竞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心城区有着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还是交通方式的便利程度,新区都还落后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成熟的商务环境和生活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充足的基础设施是其最为有力的竞争优势。
(2)周边园区的同质化竞争
随着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公交化的发展,上海周边地区与上海的“同城效应”逐渐显现。由于周边地区有着较低的地价以及人工成本,地区政府往往给出非常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投资,从而对“虹桥新区”的发展构成竞争性威胁。尤其是随着上海到昆山一系列交通方式的快速发展,昆山利用其与上海的“同城效应”,加大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昆山设立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这样,就与“虹桥新区”的总部中心定位形成竞争态势。
(3)国内其他新区的迅速崛起
2010年以来,国家开发新区的力度加大,在5年内共成立了6个新区。而从地域来讲,舟山群岛新区和浦东新区均位于长三角,滨海新区和南沙新区均位于我国的沿海发展轴。而这些新区的迅速崛起可能会给“虹桥新区”在吸引高端要素、重大项目布局以及政策倾斜上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虹桥新区”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可归纳为表3。表3“虹桥新区”SWOT分析表内部因素(可控)外部因素(不可控)优势(S)机会(O)有利因素S1:区位优势及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
S2:成熟的航空运输业
S3:具有竞争力的商贸企业集群
S4:较低的商务成本O1:政策优势
O2:较低的人口密度
O3:物流业和会展业的发展需求
O4: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劣势(W)挑战(T)不利因素W1:内部交通网络不足(O)
W2:镇域产业缺少整合(O)
W3:公共服务设施短缺T1:来自中心城区的竞争(O)
T2:来自周边园区的同质化竞争(O)
T3:国内其他新区的迅速崛起三、 “虹桥新区”的战略规划构想
1. 指导思想
在“虹桥新区”的发展中,要围绕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原则,将“虹桥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市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会展中心之一,上海市最具吸引力的总部核心区、高端商务中心和优质生活圈,以及与浦东新区相对应的上海城市发展“西翼”(西部增长极)。
2. 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依仗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发挥虹桥枢纽、中国博览会展综合体项目的优势,将“虹桥新区”建设成为以物流和会展为特色、以总部经济和创新创意产业为主导、享受优质生活的新型城区,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功能转型和空间转型的示范型城区。
“虹桥新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板块:(1)“华漕、徐泾、江桥”板块。该板块是“虹桥商务区”的先行发展板块,可以作为“虹桥新区”的核心区域。具体来说,徐泾镇依托中国博览会综合体项目,应以大型会展为主导功能,辅之以生态型总部办公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华漕镇依托上海市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以及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同时为“虹桥新区”提供中高端居住配套;江桥镇可在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成为上海市、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物流中心。(2)“九亭、七宝、虹桥”板块。九亭镇、七宝镇和虹桥镇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注重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3)“洞泾、泗泾”板块。洞泾镇和泗泾镇应以发展旅游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作为“虹桥新区”的绿色生态带,同时可为其提供环境友好的居住社区。
3. 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
(1)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虹桥新区”与上海其他片区的交通网络联系。加强新区、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是新区、新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虹桥新区”虽已接入轨道交通2号线和10号线,但居民如要前往城市其他区域仍需先乘坐地铁前往中心城区进行换乘。在未来的交通规划中,应着力加强“虹桥新区”与新城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以实现上海市内各区域的职能分工与协调联动。另一方面,要完善“虹桥新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应注意加强区域内的公共交通建设。仅以私家车和地面系统为主的连接方式会造成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大量耗费能源、堵车、低效、污染等问题。
(2)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发挥其生态环境和商务环境的优势,打造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内资企业研发、设计、培训总部的重要聚集区。二是大力发展会展业。应着力打造一个面向长三角的会展中心,吸引会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聚焦虹桥,从而使“虹桥新区”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会展中心。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除提供简单的货物运输外,还应提供增值服务,实施信息管理和标准化服务。
(3)加快建设生活服务设施
首先,要加强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除了便利的生活条件外,要注意在新区中培育特有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让“虹桥新区”的居民拥有和中心城区居民一样的“同城感”。其次,要打造商务、休闲、娱乐多功能区域。以商贸为主导的“虹桥新区”必将吸引较多白领人员到此工作,而文娱生活对于白领以及高收入人群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国际上有很多临空产业和航空城都在着力发展“周末经济”,[18-20]以较为完整的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身的商业区域或主题公园,吸引中心城区的居民到此进行短途郊游。
(4)着力促进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一是要与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区紧密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间的合作,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主要有以公司内部体系为主导的区域分工、本土企业生产链空间分离导致的分工合作、外包等形式的组织结构三种形式。“虹桥新区”位于上海西部,对接苏浙,服务长三角是其重要的发展机遇,这既有利于长三角形成优势互补的分工格局,又能够实现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二是要整合发展区域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四、 结论
“虹桥新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建立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机遇之上,同时也顺应了上海城市发展多中心化和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寻找城市增长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虹桥新区”将发展成为上海对接长三角、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成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会展中心之一,成为上海市最具吸引力的总部核心区、高端商务中心和享受优质生活的新型城区,成为与浦东新区相呼应的上海城市发展“西翼”(西部增长极)。
“虹桥新区”将坚持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以物流、会展为特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功能转型和空间转型的示范型城区。在“虹桥新区”发展中,可划分为“华漕、徐泾、江桥”、“九亭、七宝、虹桥”、“洞泾、泗泾”三大板块进行分区规划,推进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
“虹桥新区”设立后,上海市域将形成由中心城、新区、新城、新市镇、中心村构成的新型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从而为上海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目标的实现奠定空间架构。邓波. 从上海城市发展史看“大虹桥”战略的意义[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1,3(2):132148.
[2] 金伟. 虹桥商务区的机遇[J]. 上海国资, 2013(7):7475.
[3]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
[4]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2002,22(1):16.
[5] 张月胜. 关于新区规划中产业定位的准确把握[J]. 山西建筑,2013,39(11):56.
[6]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等.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2000,20(4):295299.
[7] 陈国梅. 从区域物流布局角度分析“大虹桥”整体规划[J]. 江苏科技信息, 2013(8):4345.
[8] 周小山. 基于SWOT分析的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J]. 城市研究, 2013(1):116120.
[9] 徐一大,荆哲璐,谢晓蓉,等. 上海虹桥地区功能拓展战略[J]. 规划师, 2004,20(8):7982.
[10] 张瑛. 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36(8):5762.
[11] Ludema, R. D., and I. Wooto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Fiscal Effect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12):331357.
[12] 王新安,李晓燕,王曦. 基于SWOT模型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展战略探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8286.
[13] 冷瑞华. 基于SWOT分析的创新型南沙新区发展战略路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9):99102.
[14]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5] 姜吉运,钱波,孙章,周溪召.上海西郊临虹桥空港商务区开发的综合战略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9(10):1419.
[16] 上海高力国际. 上海商务区概览12Q114Q1[EB/OL]. http://www.colliers.com.
[17] 张时智,葛幼松.区域整合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0):128131.
[18] 王学斌,刘晟呈. 现代临空经济理念&航空城发展趋势分析[J]. 城市,2007(2):5254.
[19] Kasarda, J.D., and G. Lindsay. Aerotropolis: The Way Well Live Next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LLC, 2011.
[20] 刘武君. 航空城规划[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