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航程
2016-07-08OCT天外隐士
OCT+天外隐士
匆匆开工,命运多舛
按照1912年3月30日的舰队法案,新战列舰方案的1号、2号舰的建造订单,将于当年的12月12日开始执行。海军部将其命名为“诺曼底”号和“朗格多克”号。按照惯例,这级战列舰也被后世称为诺曼底级。而3号舰“弗兰德”号与4号舰“加斯科涅”号,则计划在次年7月30日开工。1913年7月30日,1912年舰队法案得到修订升级,增加了第5艘——“贝亚恩”号。“贝亚恩”号计划于1913年11月3日开工。此时,由于法国海军船用动力技术的进步,新式轮机的研发使得“贝亚恩”号得以修改动力舱设计,主机全部代之以帕森斯式蒸汽轮机。为这些涡轮机提供蒸汽的是21个尼克劳斯锅炉。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兰西一度危在旦夕,直至9月12日马恩河战役结束后方才稳住阵脚。
在一战爆发前,诺曼底级的前四舰已经完成了相当的进度,开始为舰体下水做准备。但在1914年8月,大战的来临使得法国的造船工业陷入了混乱。法国政府最初认为战争将迅速结束,因此并未考虑工业动员问题,将大量工人编入军队。但不久后,对补给物资与武器补充的需求迫使工厂迅速恢复生产,但优先事项是弹药、陆军武器与护航的轻型舰艇。诺曼底级的建造虽未完全正式宣布停止,速度却极大地放缓了。
由于战争期间大量的修理任务以及建造更紧缺的轻型舰艇的必要,完成度较高的四艘战舰船体,在1914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强行下水。然而其中除了“诺曼底”和“朗格多克”号以外,“弗兰多”和“加斯科涅”号均未达到封闭船体的程度,主机也尚未安装到位。在这种状态下水,两舰等于是被拆除了。
虽然船体已被挪出船坞,但毕竟是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一直拖到1915年7月9日,法国海军部终于做出了批示:鉴于目前的战况,诺曼底级战列舰的建造工程已非当前海军建造部门的首要任务。这也就间接地宣判了5舰的“死刑”。但海军部的抉择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德军对法国北部工业区的占领,大量配套设置遭到破坏,工厂被捣毁。这些都使建造工作难以继续。7月23日,海军部又下令完全停止相关战列舰配套系统,特别是舰载火炮的研制与生产。早在1914年和1915年年初,用于诺曼底级的全部60门340毫米舰炮中的半数,就已经完成。只待船体建造完成后进行装舰。在战舰建造任务被搁置以后,这些宝贵的闲置品也并未浪费,统统被法国陆军要了过去,改造为列车炮。部分舰炮还被修改设计为臼炮,口径被扩至400毫米,以便发射重型弹丸。大约有40门以上的138.6毫米副炮也被陆军征用。经过扩膛后被改造成了145毫米重型加农炮。
1917年末,随着战争形势的明朗,缓过一口气的法军总参谋部总算想起船厂里被荒废了2年有余的诺曼底级战列舰来。为此,他们还专门质询了在海军主力舰建造和运用方面经验丰富的英国海军。英国方面认为继续完成该级战列舰应该是更为经济的选择,估价约为200-250万法郎,还不算太贵。但关键的困难在于,由于战争导致的动荡和破坏,重启和修复相关配套设备与工厂这一项,总共约需耗时四至五年左右。而修复工厂企业,恢复各系统建造能力的所需预算,是不包括在英国人给出的答复报告书内的。
对于法国海军来说,能多获得几条大舰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就眼前这几个造到一半的壳子而言,却很难再激起他们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海军之间的多次大规模海战,已经令法国海军充分领略了最先进战列舰海上对决的场景。对比英国强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复仇级战列舰,以及新下水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或者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玛肯森级战列巡洋舰,这几艘烂尾的诺曼底级战列舰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航速上,显然都是乏善可陈的。海军没有兴趣再把这几艘已经落后的主力舰再建造下去,更对需要付出的投资和努力望而却步,故对总参谋部的建议采取了拖延和敷衍的态度。这也就等于最终宣判了诺曼底级的死刑。
当然,鉴于各种考虑,海军部是不能直接对总参谋部的建议一口表示回绝的。所以海军的造船部门一直拖到了1918年11月22日,方才向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列数当时世界各国先进主力舰的性能,强调诺曼底级的落伍和过时。与此同时,为了能够表现出一副“热心恢复战舰建造工作”的态度,同步还提交了《诺曼底级战列舰现代化改装计划草案》一份。希望总参谋部的相关管理机构能在阅读后提高一些“常识”知难而退。
总参谋部在读罢报告和草案后发来回复,对改造诺曼底级战列舰使之现代化的计划表示支持,并进一步要求将该级战舰的速度提高到26-28节,同时认为还应对该舰的防护与武备进行大幅度提高。
总参谋部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法国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1/5的土地惨遭战火涂炭。英德两国于日德兰半岛东北爆发的大海战,更是令法军总参谋部痛感加强法国舰队战斗力的必要性。基于这种心态,其对诺曼底级这种看似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难免抱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海军技术部马上就意识到,在目前的状况下只能智取不可力敌。技术部门的主管多利亚又一次被抬了出来当枪使。然而,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其总算是长进了。对此他采取了一个小计谋,并不直接回复总参谋部表示“此乃一派胡言,绝不可行”。而是在1919年初向海军部长提交了第二份报告。其内容自然不难猜想:大谈特谈当前的实际困难。诸如“此等要求远超时下技术水平”、“预算将严重超支”、“完工时间遥遥无期”、“战火纷飞致使造船能力不进反退”之类的辞令充斥整篇报告,差不多把能想到的问题全部罗列了一遍。其潜台词不言自明:不是我们不干,是实在没法干!
既然技术权威已经发话了,那么海军部长自然要出面处理这一状况——将问题上报给上级。于是这一脚弧线球成功将皮球又踢回给总参谋部。不过多利亚和法国海军部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总参谋部在1919年2月25日还是摆出了要铁了心要干到底的姿态!造船能力不足?可以等新船坞造好。时间不够?允许延长。反正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海军部下属的技术局与造船局自然就成了难兄难弟。祸不单行,1919年2月25日当天,总参谋长指派维瑟·梵蒂埃上尉担当总参谋部与技术部门的联络人。这位上尉在大战期间驻留英国,并对英国大舰队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调研,对于各种设备在战争期间的使用状况了如指掌,堪称法国海军中少有的造舰行家。多利亚的小聪明不但没给自己省事,还给自己招引来了一位“监工”。总参谋部对诺曼底级战列舰寄托的这种不恰当的巨大期望又令他骑虎难下。此时,与其共事的同事们也先后跳出来,指责由于其固执和不愿意听取意见,导致了诺曼底级尚未建成就显得过时。当然,这并非事实,诺曼底级战列舰的问题绝非一个技术总监的缘故,此时的诘难更像是同僚们在借机搞人事清算。而对于多利亚本人,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此时木已成舟,局面已然失控,一切都已脱离了他甚至是海军技术部门的掌握。
无奈之下,顽固如多利亚也只好赶鸭子上架,在安抚好团队后按照总参谋部的要求,投入到对诺曼底级战列舰进行大改进的相关设计与规划工作中去。
1912年设计初期那种随便懵事儿的情况此时已经不太能玩得转。举例来说,技术部门曾经提交报告声称经过研究,若将诺曼底级的舰体延长15米,则可以将速度提升至26节!姑且撇开研究内容不谈,按照正常情况,技术部门在技术方面应当是权威。总参谋部本不应该在技术领域对其进行质疑。然而此时的总参谋部有行家坐镇,于是在1919年3月4日委婉的回复说这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测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旋,多利亚的苦日子看起来还有得熬。不过在若干周后,随着海军参谋总长德·邦将军去职,皮埃尔·埃里克斯·霍纳克将军接任这一职务,局面开始发生了变化。霍纳克将军对意大利海军抱有很强的戒心,因此在上任之初对于继续建造或许还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在1919年7月19日,他写信给海军部长的时候还表示“经过考虑,我还是认为我们必须对意大利海军保持优势”。
1919年2月25日,考虑到工程中的种种困难,总参谋部决定将升级并完成诺曼底级战列舰时间,延长至6到7年,以便有足够时间改善条件、汲取战争经验,全面升级原有设计,使其作战能力得以焕然。由于可以获得新的更大尺寸的船坞以便盛放更为庞大的船体,那么现有的船坞及工厂状况,就不再是改造计划的阻碍。原有的172米全长和25000吨排水量上限也就不复存在了。
鉴于全新的形势,并充分尊重总参谋部的要求,多利亚在摆平了造反的技术部同僚后,终于在部门内部就改建诺曼底级战列舰达形成了下列原则和共识:
1.增大排水量至30000吨规模,并将船体动力舱段延长15米,使全长达到187米;
2.凭借新增加的吨位和额外的动力舱空间,动力系统迎来了大换血。废弃早就过时的往复蒸汽机,换装新的蒸汽轮机,使主机输出功率提升至58839.9千瓦(80000马力)。经过计算,这番改进将使得战列舰在吨位和尺寸大幅度增加后,仍能使航速提高至25节;
3.鉴于当时射程越来越远,威力也越来越大的鱼雷威胁,在两舷水下加装1米宽的侧舷防雷突出部,以增强对鱼雷和水雷的防护能力。根据计算和之前海军武器站进行的实弹测试,这一规模的防雷部大约能够承受装药200千克TNT当量的近距离水下爆炸;
4.为了适应日德兰大海战后逐渐成为主流的中远距离炮战,应当有效主炮的最大仰角。根据计算,如果使仰角提高至24度,则现有340毫米主炮使用全装药进行射击时的最大射程,可提高至接近25000米左右;
5.由于目前越来越严重的远程大角度落弹的威胁,必须要在现有装甲基础上增强甲板防护,特别是主装甲甲板的防御能力。主装甲甲板的厚度应当增至120毫米。此外,主炮塔与司令台顶部装甲也应同步增强至200毫米;
6.撤销早已过时的水下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在两舷副炮炮廓内各安装3具新式的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同时,为鱼雷安装独立的射控系统;
7.增大发电机舱尺寸,增加发电机组的功率,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电气化设备的能耗需求;
8.完善远程射控系统,在前舰桥顶部增设三足桅作为主火控平台,安装独立的配备大型旋转式测距仪的火控站。提高现有指挥塔的高度,并同步在其上设置大型回旋式测距仪;
9.设置水上飞机弹射装置,使战列舰具有独立远程校射和侦查能力。弹射器计划配备于中央炮塔顶部。
而对于5艘舰中完成度最低的“贝亚恩”号,除以上改进外,还计划全面换装燃油锅炉。多利亚以及其同僚一度认真考虑为其换装当时正在研发中的400毫米舰炮。
就在技术部和造船部就翻新诺曼底级忙得热火朝天的同时,法国政府与国民议会也正在热烈地讨论这5艘未完成舰的续建事项。从军事角度来说,新战列舰可以迅速缩小法国海军与其他列强舰队的差距。从政治上来说,大幅度增强的法国舰队将使国家发言权与干涉国际事务的能力有显著增强。况且作为协约国内胜得最惨的一方,完成这几艘战前开工的战舰,也意味着向国民宣誓对战争创伤的重建。然而无论完成诺曼底级战舰有多少优点,唯一的一个缺点——钱,却成为制约一切的关键。上百万战死者的抚恤金使战后法国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而满目疮痍的国土东北部,也急需要大笔拨款进行重建……对于战后法国而言,庞大的主力舰建造工程无疑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1919年中,地中海上传来情报,意大利海军计划正式重启他们的卡拉乔诺级战列舰项目。这是一种配备有380毫米主炮并能以28节速度航行的超级战舰,法国海军对此必须做出回应。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回应”是代价不菲的。
1919年7月19日,多利亚的部门为总参谋部送来一份备忘录。其中包括目前就诺曼底级战列舰升级措施拟定的几个可行方案,同时还费心计算了不同续建方案的预计费用:若按照原设计建成,计划总开支约四亿三千万法郎;若在原计划基础上进行提高射程、加厚主甲板、提升火控、加装1米防雷部的改造,总开支将增加到四亿八千二百万;若要进行延长舰体、加强动力与加装2.7米防雷部的改建,总开支则是惊人的七亿法郎。
随后传来的情报也显示意大利方面的财政能力暂时“顶多只能建成一艘战列舰”。此消息一到,情况顿时扭转。曾强烈主张继续建造并升级诺曼底级战列舰的霍纳克将军于8月4日再度致函海军部长时,口风已然180度转向:“如果这是真的(指意大利海军事宜),则已然无需继续建造诺曼底级,最好还是放弃她们吧”。到了9月12日,他又再次催促尽快放弃5艘诺曼底级的建造计划。
1922年,随着已经被战后重建和增强海军的双重经济压迫弄的疲惫不堪的列强,最终一致选择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上签字,诺曼底级战列舰终于走到其历史终点。除“贝亚恩”号外,其余各舰在拆除设备(拆下来的设备和材料被尽量用于1923年“贝亚恩”号的建造与改造工作)后都被卖掉,价钱大致在小几十万法郎。
至此,关于诺曼底级战列舰的故事总算是匆匆划上了句号。其折腾程度和发展的戏剧性,借用曾担任法军总参谋长的德·邦将军的一句哀叹可以说明个大概:我想我们得为这四艘诺曼底级战列舰而下台了!
尘埃落定后的追述
诺曼底级战列舰的设计,由于在过程中层出不穷的争议与批评意见,留给后世一个相当不好的印象。但是这级战列舰真的如此糟糕吗?
公允的说,一艘25000吨级的战列舰,安装了12门340毫米口径主炮和300毫米的主装甲带,航速21节,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技术水平来衡量,应当说还是能够及格的。即使在当时英、德等海军强国的无畏舰中,逊于诺曼底级的无畏舰数量也并不算少。事实上,诺曼底级战列舰在设计到建造过程中之所以饱受批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多利亚主管的人际关系极为糟糕。
最初许多批评集中在主炮上,面对应用大口径主炮的主张,多利亚根本懒得进行任何周旋,一概以时间紧迫为由驳回,坚持使用现有的340毫米大炮。或许这是其顽固的个性所致,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主张实际上得到了总参谋部的书面支持,只是多利亚并未想到用借力打力的办法来化解反对意见罢了。此外,从后续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多利亚是否确有先见之明,即使应用340毫米大炮,诺曼底级战舰的任何一艘都未能在战争爆发前及时完工。如果“停工待炮”,显然更谈不上是什么正确的策略。
诺曼底级的最大亮点则是其采用的四联装炮塔。这些炮塔之所以能够得到采用,虽然头功应当归于炮塔设计师都彭,但多利亚在设计过程中对其不遗余力的推介(其不遗余力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也是其最后能够得到采用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单座四联装340毫米主炮塔仅重1500吨,宽10.85米。而单座双联装340毫米炮塔却重达1030吨,宽7.91米。在火力相等的情况下,二联装炮塔需要多占用37%的排水量,而被弹概率也会增加46%。
对于诺曼底级的水下防护及弹药库防护,在当时遭到了公开的、极为苛刻的批评。多利亚对这一部分设计一度采取一手包办的态度,在部门内招致极大的不满。该级战舰水下部分前主炮弹药库至后主炮弹药库之间布置了三层总厚度为30毫米的钢板,其间还填充了煤作为补充,大约可抵挡100千克装药的鱼雷袭击。尽管算不上什么坚固的防护,但是公允的说,至少比起布列塔尼级,总还算是有一定的进步。
最后,关于“贝亚恩”号。在其停工的时候,造船部门多少还是为其后续建造花了一些心思。主要的考量如下:
1.防护方面,与其他4艘诺曼底级战列舰一样进行现代化改造。尤其是要加装防鱼雷突出部。根据测试与计算,加装1米防雷突出部后,防雷能力将提高到能抵抗200千克装药鱼雷的袭击。
2.用8个当时普遍用于法国新式驱逐舰的高效率燃油锅炉,来取代现有的尼克劳斯锅炉。
3.安装58839.9千瓦的齿轮传动涡轮机,预计与燃油锅炉一起,将使战舰的最大航速提高至24-25节。从而成为一种准高速战列舰。
4.用双连装400毫米主炮塔取代现有的主炮塔。如果这一想法不能实现,则考虑设计新型的四联装炮塔以提高340毫米主炮的最大仰角。
由于该舰在停工时完成进度很低,所以在升级改建中也几乎不需要拆毁现有完成的部分,所以在5舰内具备最低廉的改造成本。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贝亚恩”号最后改装成为了航空母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法国海军仅有的航母。
从诺曼底到里昂,法兰西海军在战列舰巨兽时代的华丽表演尚未有机会揭开帷幕,便匆匆宣告终结。纵观其整个过程,既有法国政治特有的局限性造成的阻碍,也是因为其所处时代背景导致的注定命运。随着《限制海军军备协定》的签署和“海军假日”时代的开启,困顿于战争损害和财政危机的法国政府,暂时搁置了其铸造浮动钢铁巨兽的梦想,转而全力投入到国家的重建。
附录:法制340毫米舰炮简介
340毫米/L45 1912年型火炮,是法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发的一款重型舰炮。当时法国舰炮的口径通常都很接近英国的同期产品,但从340毫米口径主炮开始,法国海军海军逐渐倾向于更多地采用公制口径规范设计他们的新式火器。
第一种配备这种口径主炮的,是法国海军的第一代超无畏舰布列塔尼级。随着开始设计更新的诺曼底级战列舰,军工部门还为其开发了一种新型穿甲弹,弹体长度由原来的1.08米增加到1.3米,装药约21.6千克,弹丸重量也由原有的540千克增为590千克。新式穿甲弹射程更长,穿透力也更强(在12000米距离上,当入射角为30度时,可有效穿透290毫米厚的装甲板,比旧的版本强约15%),从而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敌舰脆弱的水线以下部分。
由于使用这些大炮的诺曼底级以及之后的里昂级战列舰,因为种种原因均被取消建造,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有相当数量的340大炮被改造成列车炮,并先后被用于两场世界大战。美国陆军第53海岸炮兵团在一战期间使用过两座四联装340毫米炮塔。而在二战中,随着法国战败,部分340毫米大炮甚至落入了德军手中。
在1944年8月15日的龙骑兵行动中,被自由法国控制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洛林”号,曾和守卫土伦港的“大威利”炮台交火。由于这个炮台装备了从法舰“普罗旺斯”号上拆下来的340毫米大炮,且由原班舰员操作。所以这使得在交战过程中出现很不寻常的情况:双方使用同款大炮相互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