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制实现立体化育人
2016-07-08王兴明
●王兴明
以导师制实现立体化育人
●王兴明
▲学校优秀德育导师团队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育人方法,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德育导师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流程和方法
德育导师制旨在动员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它是依据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意愿,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导师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生活情感、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与培育的过程。德育导师制在执行过程中,更关注班集体中的特殊学生。如:不遵守校规校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有缺陷或偏差;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受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干扰较大的学生,如单亲、重组、父母在外打工等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家庭教育缺位,从而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
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和个性差异,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德育导师制育人实效性研究活动流程: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导师名单→师生双向选择→师生互动→档案管理制度→谈心汇报→家访联络→资料收集→导师研讨→师生互评→导师心得(案例、论文)→运用、实践、提高和升华。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和调查法。
恰当的心理健康引导
【案例一】默言同学成绩优秀,善于独立思考,学习效率极高,但是寡言少语,独来独往,沉默固执。在他7岁时父母离异,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时常与父亲发生冲突,与老师发生矛盾,不仅如此,他还显露出敌视老师、学校、甚至社会的倾向。
首先,和他进行思想交流。多次找他谈心,带他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传递正能量,表达对他的担忧。其次,与他父亲进行交流,反映在校情况,建议家长抽时间与他沟通,让其感受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再次,生活上关爱他。在他生日当天为他准备礼物;在他辍学一段时间回到学校之后,主动邀请他到笔者的寝室就住,解决他的住宿问题;时常关心他,为他买资料、做早餐,及时与他交流学习情况。最后,着重加强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有效合作。请求专业老师与他交谈,做好他的工作。长期坚持下来,他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迟到、缺课的毛病慢慢改正过来了,性格开始变得开朗自信,思想上也变得积极向上起来。
内向之人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对人际交往极度不自信。他们心思缜密,敏感而又多虑。因此,可以把内向性格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谐的状况,给人忧郁、压抑甚至悲伤的感觉。他们明显地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而且会为自己拙于言辞或在公共场所表现不佳而深深地自责。表面看来,这样的人可能很安静,内心却冲突不断。一方面,他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伤害,他总是对交流的情景和结果心存畏惧。如果是这样的内向,就该寻求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
“朋友式”的情感教育
【案例二】海燕性格外向,中考以47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我校,入校后的成绩却一直不理想,后来找到了原因——她有早恋的迹象。几次交流未果,笔者决定采用“迂回”战术,让她意识到早恋的危害性,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抓到她早恋的“把柄”,在目睹她和一位男生在一起之后,笔者立即对她开展思想工作,强调早恋对她学习的负面影响,并承诺会为她保密;其次,与她的家长沟通,提醒家长从侧面多交流沟通,引导她说出心里话,进行自我分析;最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做她的思想工作。她的一个表姐曾经是笔者的学生,她经常与表姐交流沟通,让其指导作业。通过与表姐的交流谈心慢慢打开心扉,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海燕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在男女交往方面变得理性,也很懂事了。
家长、老师应多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对出现早恋倾向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以知心朋友的方式与之交谈,让孩子了解并接受异性交往中的自然、适度原则;教会孩子真诚、礼貌、冷静、理智的处理与他(她)的关系。陷入“早恋”之中的少男少女常会相互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但通常缺乏理性,因而相当多的青春期少年会满足于温馨浪漫的情感交流。中学生之所以不适宜恋爱,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成长时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尚很幼稚。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同时也该进行“情感教育”。
专家强调,异性交往是有一定原则的,比如: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应注意场地和时间,不可随意打闹,身体接触不宜太近。高中生男女交往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获得良好的异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综合施教,展开全方位道德教育
【案例三】大鹏同学进入高一后,由于失去家长监管,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始厌学、早恋,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双差生”。家长在学校陪读,学校也与他进行沟通,但是他自律性较差,过一段时间便会“旧病复发”。
软硬兼施。有一次,午休期间他私自出去玩耍,笔者发现后,先是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他一番,之后又专门找他轻声细语地聊天,告诉他家长与老师的良苦用心:“你的母亲为了给你创造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后勤保障,连工作都不要来学校陪读……你的父亲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你应该也清楚当老师是多么不易,所以,你一定要尊重老师们的劳动。”听罢我的话,他的违纪行为略有改观。
给予关爱,拉近师生距离。他生日那天,笔者送给他一点小小的生日礼物表示祝贺;地理作业不会做,就单独辅导讲解;学期分班时,他的成绩按照综合排名刚好分到普通班,笔者坚持将他转到我班,他的个性逐渐转好,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因此,对待想放弃学业的学生,要先抓到他放弃的原因,解开其心中死结;要动用多方面的力量,班科配合、家校合作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关爱、挽救,形成一股强大的关爱磁场,让他感悟并回心转意;善于抓住闪光点,适当放大、激励,提升他的正能量,让他变得阳光朝气起来。
“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也非班主任单枪匹马所能成功,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班科的有机配合,师生的有效合作,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配合机制。只有理解、关心、宽容、尊重,并科学地改造,在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坚持不懈地爱心浇灌下,耐心等待,用宽容接纳纯真的心灵。
本文系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内源性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11B56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三中)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