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
——贵州的贫困现象及经济学解读
2016-07-08黄水源
黄水源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
——贵州的贫困现象及经济学解读
黄水源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典型地区集中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打造脱贫致富的具有样板效应的区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扶贫攻坚提供范本。本课题通过对贵州贫困现象的再评价,试图在新的视野对贵州省贫困现象进行再思考,对贵州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新解释,进而为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贵州贫困;精准扶贫;贫困人口;攻坚示范区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是立足于贵州实际情况,按照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对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发起攻坚战的政治号召和总体战略部署。精准扶贫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具体的战略手段,示范区建设力图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典型地区集中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打造脱贫致富的具有样板效应的区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扶贫攻坚提供范本。本课题通过对贵州贫困现象的再评价,试图在新的视野对贵州省贫困现象进行再思考,对贵州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新解释,进而为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与路径选择。
一、贵州贫困的现状
贵州是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山区内陆省份和革命老区,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2014年,按照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2010年价)测算,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贫困发生率18%,占全国总数的8.9%。比全国平均高10.8个百分点,是全国除西藏、甘肃、新疆之外,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1元,仅相当于全国10489元的64%;50个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8元相当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59.3%。全省88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省定有扶贫开发任务县35个,占全省总数的94%;有934个贫困乡、13973个贫困村。贵州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任务极为繁重和艰巨,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需要付出比其他省市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贵州贫困的特点
(一)贫困人口总体分布上越来越分散。
贵州贫困比较普遍,贫困人口分散。全省9个市州除贵阳外,其他各市州贫困人口比较多。2012年,全省900多万贫困人口分散于全省80多个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的县(市、区)仅有9个,10-20万的县(市、区、特区)29个,10万以下的县(市、区)50个(见表1)。而到2014年,623万贫困人口分散于全省80多个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的县(市、区)减少到3个,10-20万的县(市、区、特区)减少到15个,10万以下的县(市、区)增加为70个(见表2)。此外,尚有大量刚脱贫的人群隐藏于脱贫县、脱贫乡镇、脱贫村中,成为相对贫困的低收入人群。
表1 2012年贵州省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
表2 2014年贵州省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15年贵州统计年鉴)
(二)贫困人口相对向特困地区集中趋势加强。
2014年,贵州贫困人口更加相对集中在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的70个县(市、区、特区)。在国家确定的“11+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贵州省的就有武陵山区(16个县)、乌蒙山区(10个县)、滇桂黔石漠化区(44个县)三个片区70个县,覆盖全省85.3%的面积,90.7%的贫困人口、87.6%的贫困镇、84.3%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以2012年为例,2012年50个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农村贫困人口数为718.3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数占全省的77.82%,所占比例比2011年增加2.4%;武陵山片区16个县(区)农村贫困人口数为167.4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数占全省的18.1%,所占比例比2011年减少0.1%。乌蒙山片区10个县(市、区)农村贫困人口数为226.64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数占全省的24.6%,所占比例比2011年减少0.1%;滇桂黔石漠化片区44县(市、区)农村贫困人口数为442.85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数的48%,所占比例比2011年增加1.9%。(见表3)
表3 2012年贵州省各类型区域贫困人口及发生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
(三)农村扶贫开发将越来越依赖于专项扶贫的“精准消除”。
国际反贫困经验表明,随着贫困人口总规模的减少及贫困发生率的下降,经济增长对贫困的缓解作用会逐步下降,当一个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降到10%以后,扶贫方式就必须转向微观层面。从贵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总体分散分布趋势的影响下,传统的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的扶贫模式所发挥的效应将逐渐弱化,扶贫开发将越来越依赖于专项扶贫提高精确度,建立精准识别、管理、帮扶机制,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与效益。
(四)“三重矛盾”叠加。
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晚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贵州发展比较滞后,贫困和落后是目前最为主要的矛盾,尤其是受到“三重矛盾”的制约,即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贵州一直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14年,全国现有7017万贫困人口,贵州就有62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9%,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18%,比全国平均高10.8个百分点,是全国除西藏、甘肃、新疆之外,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份。贵州省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任务极为繁重,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付出比其他省份更加艰辛的努力。“三性叠加”矛盾直接导致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扶贫产业发育不充分、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带动辐射能力弱,助农增收基础不稳;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三是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四是片区扶贫未落到实处,与基础扶贫攻坚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衔接不到位,跨区域协作不到位,导致各自按传统程序开展工作,到户得益较少。
三、贵州贫困的经济学解读
(一)贫困的经济学本质。
贫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结到底是由人对资源的占有程度决定收入水平的存量,然后才是由于后期禀赋、教育程度、机遇等决定收入的增量。对区域经济而言,存量水平代表着发展的程度,但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状态是要靠增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交易的次数是否频繁、交易的范围是否宽泛、交易中的获利状况构成并决定了该地区的GDP总值的主要内容,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经济标志着绝对贫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本身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人类劳动本质是相同的,就简单劳动而言,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一定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也是一致的,换言之,衡量价值的多少就是以相同强度下付出劳动的时间长短计算。这是理想的数据经济模型,客观上造成贫富差距的因素还有从事行业的差别,还有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还有劳动对象的差别等等,但是主要因素还是在于交易机会和交易成本导致的利润生成。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剩下的贫困构成一般呈现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的局面。绝对贫困群体体现在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群体则体现在“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二)贵州贫困的经济学解读。
贵州历史上之所以贫困程度如此之深,首先是喀斯特山区特有的地形造成了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自然环境。环境的恶劣导致人均占有资源比例低,生态环境承载力薄弱,基础设施的效益欠缺导致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收成较低,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解着有限的物质增长,呈现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其次是喀斯特山区地形复杂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高,投入产出比低,导致资本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喀斯特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因为桥隧比影响,比平原地区的造价要提高数倍,导致以市场决定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与政治家失去对类似地区加大投入的冲动;第三是薄弱的土地产出产品在扣除基本生存需求外可供交易的数量较少,交通不便导致交易成本高、交易机会少直接导致经济环境体现严重的内循环自然经济状态,对外交易不足,因为教育、医疗发展水平低导致单独劳动力的素质较差,从而依靠出卖劳动力与智力获取的交易机会也相对较少。而第三点是前两点因素导致的直接结果,也是贫困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对贵州省贫困根源的总体判断简单而言就是第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与环境承载比低导致区域内部商品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政策失衡导致吸附能力低,财富分配比例失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机会因此相对狭窄等因素综合导致贫困。
(三)贵州贫困的经济学分类。
对贫困人口按照交易规律进行细分,可以将现有的贫困人口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无生产产品的能力,当然也就不存在交易现象的发生。二是有生产产品的能力,但是无法生产出可供交换的产品。这样的对象是我们以往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开发所关注的重点。三是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无法进行交易或者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机会较少,这反应在集中连片的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尤为突出。四是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交易的机会,但是交易后仍然无法脱贫。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要么是产品过少、价格过低,要么是其他开支大于整体收入,导致总收入存量较少。这是长期处于贫困线上下挣扎的重要群体,也是随时可能脱贫又返贫的重要群体。针对第一种情况,只能采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方法予以解决,不再赘述。第二种情况,需要用产业化扶贫予以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第三种情况,即便生产出来的产品足够多但是不能及时高效的交换,仍然无法提高收益。甚至其生产的非粮产品越多,会导致其经济保障越差。就如生猪贩子去城郊和需要步行十几公里山路收购的猪价是大相径庭的。而假如他们从事的是鲜果或者蔬菜等保鲜性、时间性更强的产品,不能及时交易带来的简直就是灾难性损失。这类贫困人口其实由于历史和自然的选择,其居住集中度不高,而且往往由于边远,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就极高,比如水、电、路、教育设施很难做到全覆盖,即便覆盖了使用效益也极为低下,也正因为此,所以这部分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很低,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于贫困山区来说,这是贫困群体为数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最难在五年之内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部分。就他们而言,很大程度上处于致富无路,打工无门,子孙无望的状态。而且即便是通过外出打工获得了部分现金收入,可能马上回家投资建房,其生产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即便是有房有粮,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仍然可能随时返贫。现实中,我们注意到,往往一通路,沿线经济马上就有大的提升。高速一通又是个大的提升,那么这也是充分反应了交易成本的重要性。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往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作为商品出售,影响他们收入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和收成的多寡。再以家庭养殖为例,动物一旦达到出栏时间再继续养殖的话肉料比就会攀升,即便再获得交易机会,也会导致实际经济核算意义上的亏损。而且,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农业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农户实际出售价格差异非常大,以黑山羊肉为例,六盘水2015年6月餐馆熟肉价格为100元每斤,而农户出售10月龄黑山羊价格为15—18元每斤。所以,产业化带给不能充分参与市场交易的农民的实际收益是相当有限的。第四种情况而言相对简单,主要是给予就医、就学的开支予以帮扶或者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即可。现阶段,政府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源于现在所标注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农业人口,贫困人口问题实际上等同于三农问题中的低收入农民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数据,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完成时限是15到20年,即便我们拥有充足的道路自信,但是一般来说,按照中长期农作物的周期来看,很多经济作物的高产期也要5到10年,还要加上市场培育,还有潜在的市场风险,因此,在2020年以前主要依靠农业产业化来解决贫困问题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四)贵州贫困解决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思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政策,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给钱给物,间接补贴其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其家庭财产直接性增加或者消极性减少,使其累计收入超过贫困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救助式扶贫,以及提高社保兜底能力。其优点是扶贫效果准确直接,效果好、速度快。缺点是财政负担过重,承载量过大,而且分配不当的话,会导致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滋生,出现财政养懒汉的情况。二是通过解决部分必要的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自身能力,通过自身的农业生产或者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目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造血式扶贫。其优点在于可以调动客体主观能动性,一旦脱贫可能实现循环式发展,实现资金的滚动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财政资金。缺点是对象的选择要求较高,要求扶贫对象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如果是继续从事农业产业的话,对其种植环境、种植技术、市场交易都有一定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如果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话,对其技能选择、城市化程度、生活习惯、务工环境也有限制性要求。总而言之,这类扶贫思路是最需要贴近市场,是最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但是,其成功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三是通过扶贫资金撬动产业发展,形成区域规模型经济,确立扶贫工作以项目效益分配资金,以经济组织主导资金使用,改变资金单向输入,实现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配套服务。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开发式扶贫。这种思路的优点是带动的贫困户面大、产业一旦形成,其巩固性较强。缺点就是资金投入量大,且受项目选择局限,实施的风险比较大,而且其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项目组织者的能力问题决定项目的后期走势。但毫无疑问这是目前最好的扶贫思路。四是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屋所有权赋予市场交换的权能,农户能够迅速获得市场交易所需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去获得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这种做法是与我国现有国策有较大冲突的,而且可能导致失败者最终失去所有资源,变成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扶贫攻坚最简单的思路是缩小贫困人口数量,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利用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的规定抵消贫困标准逐年提高的漏洞,“只要低保标准跑过贫困线”,低保保障内的贫困户就算是全部脱贫了。这样的措施是最低水平的扶贫,即便是能够拥有好看的数据,但是对于贫困人口生活的真正改善,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综合分析,贵州的扶贫攻坚总体难度在于:贵州省经济总量严重偏低,人均量低,政府可支配用于扶贫攻坚财力少;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较多;人们的商品意识落后,缺乏交换意识和商品思维;自然条件较差,土地产出占比低,农村土地承载力薄弱导致难以负担不断增长的人口;城市化率低导致城乡严重撕裂;两极分化严重、贫困群体人数多,规模大;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低,资产金融化尚未形成效应。正如国家扶贫办刘永富主任指出的,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是多年积攒下来的困难集中的对象,可能是完全没有经济能力的,可能是完全没有知识文化水平的,可能是占有的土地资源极少,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的。换言之,也是我们几轮扶贫政策实施后没有发生效果或者是效果不好的部分人,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我们在扶贫政策上现在存在的不适应,不迅速调整思路,不立即改变措施,可能也会为下一步扶贫举措产生“抗药性”效果,产生“代际贫困转移”。
(未完待续)
课题负责人:
黄水源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课题组成员:
周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博士
陈康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邓小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张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王红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建平
Abstract:Guizhou Provinci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eate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ar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taking advantages of policy and resources in typical region to provide a templat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rough re-evaluating Guizhou poverty,rethinking the poverty phenomena in Guizhou and making new explanation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article tries to provide effective policy ideas for creating demonstration ar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poverty of Guizhou;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population;demonstration ar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收稿日期:2016-05-04
作者简介:黄水源,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10(2016)02-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