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研究述评*

2016-07-08任开荣董继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业研究发展

任开荣,董继刚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 271018; 2.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研究述评*

任开荣1, 2,董继刚1※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271018; 2.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旅游业与农业交叉的复合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对国内外休闲农业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综述。研究认为,国内外学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路径颇不相同:国外学者普遍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注重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经营主体、影响及社区居民的态度研究; 而国内学者更多地将休闲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策略提出来,因而偏重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评价、规划与空间结构、需求主体、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该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评析,对今后休闲农业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1)应关注农民的参与意愿及经营行为研究; (2)要重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研究; (3)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拓宽、延伸及优化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4)还需要深入探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0引言

休闲农业是当前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与消费业态。它的发展对于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近几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休闲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部在2011年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2015年1月4日,为了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建设美丽乡村,农业部成立了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基于此背景,该文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评述,为国内休闲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寻求有益的启示。

1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尽管国外休闲农业的实践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与经验,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使用的词汇却不尽相同。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使用的词汇主要包括“rural tourism”、“Agri-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及“Leisure Agriculture”等。因此,该文在搜集与整理国外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将这些概念均理解为休闲农业。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居民的感知与态度、经营主体及休闲农业的影响等方面。

1.1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感知与态度

国外学者认为,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感知与态度主要受到居民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水平、休闲农业发展阶段及居民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当地居民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态度会影响游客的感受,从而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非常重视社区居民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态度研究。Long[1](1990)研究发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态度随着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在初期阶段,居民大多对休闲农业的开发持赞成态度,但当游客数量达到并超过当地最大社会承载力的时候,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就会下降。Weaver[2](2001)对澳大利亚某乡村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4的居民因与游客接触较多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1/2的居民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休闲农业既带来了经济利益,也给乡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4的居民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休闲农业除了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与就业机会外,再无裨益。

1.2经营主体研究

国外学者比较重视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特征、经营动机、经营意愿及经营业绩等。Weaver与Fennell[3](1997)对加拿大休闲农业调查时发现,经营者开展休闲农业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与社会目的,休闲农业不仅能够增加额外收入、抵消农业的收入波动、解决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户与外界的交流、与游客分享农村生活经验。Dejan[4](2013)则认为,农户开展休闲农业的动机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增加额外收入、销售农产品、农业创新、利用空的建筑物与房间、满足旅游需求与解决就业等。Bernardo[5](2004)认为农业自身的特点、经营者的经验、资金投入量及运营规模的大小都是影响农户是否参与休闲农业的重要因素。Carla[6](2008)认为休闲农场成立时间的长短、员工数量的多少及农场面积的大小对农场的年销售额有正向影响,经营者的年龄与年销售额成反比例关系,而经营者是否持有商业与营销计划对休闲农场的业绩并没有显著作用。Bagi与Faqir[7](2012)发现,相比较于传统农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并且更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有45%的农户拥有大学学历, 78%的农户擅长运用互联网, 72%的农户利用支付管理咨询服务,而传统农业农户对应的比例分别为25%、64%及42%。Nancy[8](2004)在分析弗吉尼亚331家休闲农场的业绩状况时发现: 42.8%的农场年家庭收入处于5万~10万美元之间, 23.2%的农场年家庭收入超过了10万美元, 33.9%的农场家庭收入少于5万美元。

1.3休闲农业的影响

1.3.1休闲农业的经济影响

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振兴当地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对农村的经济与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Garcia[9](1995)在对西班牙乡村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休闲农业增加了基础设施供给、减缓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尤其为农村女性提供了就业就会。Akpinar[10](2004)认为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为农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销售机会,还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1.3.2休闲农业的社会文化影响

国外学者认为休闲农业的社会文化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Peter Mason[11](2000)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增进居民的自豪感、促进文化的发展及有助于遗产保护。George[12](2008)也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增强农民与城市游客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推动农村与外界的社会文化交流、建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联系。John Tribe[13](2000)则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会异化与削弱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率上升、人口拥挤及生活节奏变快等。

1.3.3休闲农业的环境影响

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环境影响研究的结果体现出喜忧参半的特征。支持者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增加乡村环境的美学价值。如Garcia[9](1995)认为休闲农业有助于保护乡村景观与改善农业区生态环境。Keith[14](2003)在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10个乡村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为乡村的自然资源提供经济上的保护途径,而且还可以丰富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价值。也有部分否定者如Maude[15](1985)认为休闲农业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会产生垃圾污染,导致乡村环境的恶化。

2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国外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学者最初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而国内学者却将休闲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策略提出来。此后,国内学者开始探索休闲农业的概念,并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评价、需求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1989年在当地首次提出“休闲农业”一词,并在其发布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明确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在此之后,其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些概念的落脚点可以分为2类:(1)将休闲农业界定为一种新型农业。范子文[16](1997)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其农家生活、农村自然环境,提供给人们休闲,增进对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舒伯阳与朱信凯[17](2006)认为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持此类概念的还有代雯淇[19](2011)高志强[20](2012)等。(2)将休闲农业界定为一种旅游产品。王仰麟与祁黄雄[21](1999)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与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各种功能的旅游业。郭焕成与任国柱[22](2007)也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持该类概念的还有郑辽吉[23](2005)王中雨[24](2014)等。

尽管学者对休闲农业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各种概念均突出了休闲农业以下几个功能:(1)经济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的收入水平; (2)社会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3)旅游功能。能够提供给游客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及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与服务; (4)文化功能。与农民生活文化与农业产业文化相结合,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5)生态功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

2.2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1)休闲农业的类型。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得出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其特色与主题各不相同,构成元素与服务对象也各异。范子文[25](1998)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农园、市民公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及民宿旅游等9种类型。丁忠明与孙敬水[26](2000)依据结构的不同将休闲农业分为休闲种植业、休闲林业、休闲牧业、休闲副业及休闲生态农业等6种类型。郭焕成[27](2010)认为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依据区位将休闲农业划分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风情村寨型、基地带动型及资源带动型,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观光农园、休闲农园、科技农园、生态农园、休闲渔园、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7种类型。

(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目前,学术界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总结多是基于地域、经营主体、功能展示及组织管理等角度。舒伯阳[28](1997)基于地域空间结构将休闲农业分为依托城市、依托景区及依托传统农区等3种发展模式。郑群明等[29](2004)根据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程度不同,将休闲农业分为“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公司+社区+农户”、“股份制”、“农户+农户”、“个体农庄”等模式。颜亚玉与张庆[30](2008)基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主导将休闲农业分为3类:农户主导的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及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牛君仪[31](2014)总结了休闲农业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6种发展模式,并建议各地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刘红瑞等[32](2015)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将休闲农业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4种基本形态,研究发现:农家乐在经营主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休闲农业园区具有经营规模与竞争力优势,休闲农庄在接待规模上具有优势,民俗村发展潜力很大。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选择与构建较为适宜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并对其优化,将关系到休闲农业建设效益的高低与发展的成败。然而,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各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或创造了大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持,导致规模小、效益低;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与专家通过向休闲农业发展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学习经验,总结出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休闲农业模式,却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支持及保护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如何运用理论研究结果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2.3休闲农业的发展评价

为了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开发条件、经济效益及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许多学者结合各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的开发条件进行了研究。蔡银莺与张安录[33](2008)认为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农地景观的游憩价值紧密相关,他们应用旅游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TCM)对武汉市石榴红农场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休闲农业产生的单位游憩价值是传统蔬菜种植业收益的5.58倍,因而应支持武汉市发展休闲农业。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34](2011)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3个方面的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对同属乌鲁木齐都市圈中的呼图壁县、阜康市、昌吉市及五家渠市进行了评价研究,最后得出阜康市具有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曹盼等[35](2013)构建了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22个地区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做出评价与分析,结果发现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较适宜开发休闲农业,而西部与中部地区在休闲农业开发较为困难,东西差别较大,且整体上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水平不高。阚如良等[36](2015)应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质量、资源环境质量及资源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了休闲农业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与评估模型,并对三峡步步升文化村进行了验证。

(2)经济效益评价。还有一些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也进行了评估,如王莹与蔡妹姝[37](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土地资源在由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中所发生的价值增值变化。蒋颖与聂华[38](2011)从直接收入效应与间接收入效应角度对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休闲农业不仅对门头沟区的GDP贡献率达到2%~5%,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关联产业带来了助推作用,休闲农业收入每增加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加0.6万元。孔庆书等[39](201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河北省12个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有效性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整体效率偏低,有4家示范点经济效益处于“亏量”状态。

(3)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更多的学者则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各区域的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如李志明[40](2009)从体验营销的角度建立休闲农业评价模型,该模型分感觉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为体验及关联体验等5个模块,以期对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张桂华[41](2010)研究发现,湖南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长株潭区、环洞庭湖区发展较好,湘中南区发展水平居中,湘西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黄维琴等[42](2012)以奉化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评判标准,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等3个子系统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杨荣荣等[43](2013)运用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吕家围子民宿农庄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综合价值进行了计算与等级划分。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评价是不断提高与逐步深化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指标体系模型构建-指标模型评价-对策与建议的研究范式。在评价方法上,较多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法、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法及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是学者们采用较多的方法。评价对象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条件与区域休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方面,虽然对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涉及,但还存在指标单一、方法有限等问题。

2.4休闲农业的规划与空间结构

科学的规划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冯维波[44](2001)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应遵循生态平衡、市场化、集约化及生态美等生态经济学原则进行休闲农业的科学规划。邹宏霞等[45](2009)认为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引入仿生学概念,不但可以使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还可以设计出多种休闲产品以增加消费者的游憩机会。刘军[46](2010)则从提高认识与重视规划工作、组建规划队伍、提高实施主体在规划中的参与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休闲农业规划保障措施。

休闲农业规划的方法,具体体现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模式上。休闲农业资源与设施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与农村总体规划及环境的协调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郭焕成[47](2000)依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划分为3个圈层与8个地带(区)。刘笑明等[48](2005)根据相关区划原则,在空间上将西安市休闲农业划分为“四带两区”,并指出了各自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胡爱娟[49](2011)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供给与需求取向的角度阐述了杭州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与旅游圈层结构。魏鸿雁等[50](2013)研究发现南京休闲农业景点呈凝聚型,在各郊区县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江宁区分布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雨花台区与栖霞区数量最少。王晓峰等[51](2013)依据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等方法,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休闲农业整体上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与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朱华武等[52](2013)探讨了湖南省休闲农业总体空间布局与重点园区布局。王世尧与王树进[53](2014)提出江苏省休闲农业项目离中心城市的距离呈现“∽”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即:距离中心城市由近及远,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潜力先变小、到达一定的距离再呈现增加的趋势、最后市场潜力不断降低。

纵观以上研究发现,国内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与空间结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式多以个案研究为主。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原则与思路方面,缺乏对指导性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对空间结构的研究多是以交通状况与资源状况为基础进行的,很少与客源市场相结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与分布特征方面,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缺乏对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的探索,而对休闲农业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对休闲农业结构的研究,应综合考虑市场、资源与交通等因素,解释其发展的机制,并构建合适的空间结构模型与演进模型,为我国各类型的休闲农业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2.5休闲农业的需求主体研究

2.5.1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动机

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动机纷繁复杂,主要涉及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经济动机及环境动机等4类。如周丽洁[54](2008)调查发现,游客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主要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与“休闲度假”,还有一部分游客是出于“休闲农业游的价格远低于城市旅游”的考虑。林明太[55](2009)研究表明,“增进和他人互动的机会和培养感情”是休闲农业游客的最主要动机,其次是“远离都市的嘈杂”。刘红瑞与霍雪喜[56](2015)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旅游者参加休闲农业活动是为了“娱乐放松”、“远离城市喧嚣”及“体验乡村生活”,少数旅游者选择休闲农业活动是出于“交际需要”,也有某些旅游者是为了“学习乡村知识”。

2.5.2休闲农业游客的行为

休闲农业游客与其他类型的游客在态度与行为特征上有很多不同。周丽洁[54](2008)发现,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多是中老年人与带孩子的家庭,他们偏向于选择周末与短期节假日出行,女性的购物兴趣要高于男性。赵仕红与常向阳[57](2013)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休闲农业的出游具有短距离、短时间的特点,他们的消费倾向不明显且消费水平低,熟人与网络成为他们获得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蒋颖与聂华[58](2014)深入分析了游客对休闲农业项目的选择偏好,发现科普教育型最受青睐,其次是度假疗养型,最后是垂钓、田间农活体验及野餐烧烤型。刘红瑞与霍雪喜[56](2015)则发现,大学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更倾向于参与休闲农业,且消费时间比其他文化程度的消费者群体更长; 高收入人群更有可能选择乡村旅游,且更有可能逗留更多天数。

2.5.3休闲农业游客的满意度

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满意与否,直接决定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与持续发展,很多学者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有效测量,并总结了其影响因素。如杨丽华[59](2009)从购物、娱乐、交通、食宿、服务态度等5个基本维度分析了消费者对长沙市休闲农业的满意度,结果表明满意度得分最高的是服务态度与旅游购物,得分最低的是旅游卫生条件与服务费用,娱乐性方面的满意度水平一般。田彩云与王明月[60](2010)基于期望/差异理论,运用北京市密云县几家典型的农业观光园游客的调查数据,研究得出:景区自然环境的维护、风土人情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基于民间手工艺的体验活动产品的提升降低了游客满意度,应该迅速解决。代雯淇与侯立白[19](2011)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丹东市休闲农业游的满意度较高,基本都能达到休闲、放松及娱乐的目的,游客对精神收获的满意度评分最高,其次是对休闲地的购物、参与娱乐性。赵仕红与常向阳[61](2014)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对南京市休闲农业消费满意度评价整体并不高,并且满意度偏向于质量驱动型,游客出游前的预期、出游的实际感知及基于出游消费支出的感知价值是影响与决定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已经对休闲农业游客的动机、行为特征及满意度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探索研究及实证分析。但是也不难发现,研究方法与研究者的视角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选择休闲农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其它类型休闲农业地的实证研究。此外,游客满意度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忠诚度,决定其是否会产生重游行为,而且还可以帮助休闲农业经营者改进产品与服务。目前,一些研究在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衡量时所采用的指标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学者开发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运用成熟的满意度模型为游客的满意度评估提供依据。

2.6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者们在充分肯定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在实践中取得的明显成绩时,也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杨美景[62](2007)从供给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项目吸引力低下、结构过于简单、重复建设、季节性强、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建设水平低等。王圣军与刘盛平[63](2007)认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尚未突显、缺乏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组织与管理方法、品牌化意识不强、休闲理念发掘不够。郭焕成[27](2010)总结了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产品雷同、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功能单一、农民缺乏资金、宣传力度不够等。陈磊等[64](2012)指出当前影响我国休闲农业的关键问题是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用地矛盾突出及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

学者们发现与总结的问题涉及了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既全面又深刻。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张占耕[65](2006)最早提出:(1)发展休闲农业要分阶段且有步骤地进行; (2)休闲农业发展依托的是农业与农村,因此不能废农造景,而必须以农为景; (3)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4)休闲农业需要面向各类消费者,以不同的景观吸引不同的消费者; (5)休闲农业有很强的区域性,必须突出各地的特色。后来尽管有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大多停留在大而空的理论层面,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另有学者认为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可以有效防范与规避这些问题。如邱佳与史亚军[66](2011)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是解决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混乱、竞争力不强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促进农业村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绿色生态建设。文学艳与史亚军[67](2014)从横向与纵向维度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但对如何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7休闲农业的市场营销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学者对休闲农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体验营销、整合营销及品牌建设方面,其中,品牌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思考。黄志红[41](2009)李志明[39](2009)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依靠传统的产品营销与服务营销,应该以体验为核心,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方式。石青辉与张贵华[68](2009)构建了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型,认为休闲农业要走地域集群与产品集群的整合营销方式。陈剑峰[69](2011)则从4CS 理论出发,提出了休闲农业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路与对策。刘海燕与李映辉[70](2011)提出品牌建设影响着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区域合作打造品牌比单枪匹马自立品牌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王忠林[71](2012)研究了品牌形象对休闲农业园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并提出应该提高品牌形象与提高品牌管理能力。杨大蓉[72](2014)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认为休闲农业应该深度挖掘品牌创新点与组织农业品牌会展。

3研究结论与展望

国外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起步早、领域广泛、研究深入等特点。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但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从研究对象上看,从宏观整体层面逐渐向微观层面分析; 从方法上看,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的问题逐渐细化,从休闲农业的概念、模式、问题等表象特征聚焦到发展评价、需求主体及空间结构的研究。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入。

(1)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休闲农业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而且还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提高农民的收入,更是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与程度与收益程度。因此,学术界应持续关注农民的参与意愿、经营行为及农民的经济收益进行研究。

(2)休闲农业的集群(聚)化发展研究。休闲农业的集群不仅能够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而且还能够带动农村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与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尽管有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休闲农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兰宗宝等[73], 2013; 董子铭与刘天军[74], 2014)但主要还是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现象或集群动力的描述,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机理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

(3)休闲农业产业链研究。规模小、管理缺乏系统性、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优势的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全产业链”理念。全产业链模式指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开始,贯穿采购、生产、销售每一个环节,实现全产业链贯通的发展模式。如何拓宽、延伸及优化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休闲农业的服务产品价值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4)休闲农业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农业与旅游结合的过程,它与农村土地有着必然的关系。农村土地承担着农业生产、生活等诸多功能,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则要求原有的农村土地在功能上更加丰富。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方农户会以土地流转这种形式参与到开发活动中去,土地流转可能会引起生产性耕地破坏、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及城镇化扩张失控。同时,农户的土地收益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被无偿占有。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问题是学术界需要关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Long P T,Perdue R R,Allen L R.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by Community Level of Tourism.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0, 28(3): 39

[2]Weaver B D,Lawton J L.Resident Perception in the Urban rural Fring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3): 439~458

[3]Fennell D A,Weaver D B.Vacation farms and ecotourism in Saskatchewan,Canada.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7, 13(4): 467~475

[5]Fernandez-Cornejo J,Mishra A,Nehring R,et al.Off-Farm Income,Farm Economic Performance,and Technology Adoption.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umber 36.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7

[6]Carla Barbieri,Patience M.Mshenga.The Role of the Firm and Own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itourism Farms,Sociologia Ruralis, 2008, 48(2): 166~183

[7]Bagi F S,Reeder R J.Agritourism Farms Are More Diverse Than Other U.S.Farms.Amber Waves, 2014: 1C-2C

[8]Nancy Gard McGehee.An Agritourism Systems Model:A Weber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4, 15(2): 111~124

[9]Garcia-Ramon M D,Canoves G,aldovinos N.Farm tourism,gende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pai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2): 267~282

[10]Akpinar N. Rural women and agro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from Turkey.Kluwer Journal, 2004,(6): 473~486

[11]Peter Mason,Joanne Cheyne.Residents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 391~411

[12]George H.Agritourism enterprises on your farm or ranch:where to start.ANR Publication 8334, 2008: 1~6

[13]John Tribe.Indisciplined and unsubstantiat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3): 809~813

[14]Keith D.Obstacles in the agritourism regulatory process:perspectives of operators and officials in ten California counties.AIC Issues Brief, 2003, 22: 1~6

[15]Maude A J,Rest D J.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Farm Tour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Ag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1985, 20: 85~99

[16]范子文. 台湾的都市农业.中国农村经济, 1997,(10): 76~79

[17]舒伯阳, 朱信凯.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及农户增收效益比较.农业经济问题, 2006, 27(7): 48~50

[18]张广海,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 30~37

[19]代雯淇, 侯立白.浅谈休闲农业——基于丹东市休闲农业满意度调查.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8): 488~492

[20]高志强, 高倩文.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农业经济, 2012,(8): 82~83

[21]王仰麟,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以防城港市十万大山北麓(上思县)为例.人文地理.1999(01): 17~21

[22]郭焕成, 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 66~71

[23]郑辽吉. 辽东山区观光农业开发研究.社会科学家, 2005,(z2): 202~203

[24]王中雨.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农业经济, 2014,(3): 111~112

[25]范子文. 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世界农业, 1998,(1): 50~51

[26]丁忠明, 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2000,(12): 27~31

[27]郑群明. 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旅游科学, 2004, 18(2): 9~14

[28]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40~42

[29]牛君仪. 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4(1): 123~127, 143

[30]刘红瑞, 安岩,霍学喜.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 83~89

[31]蔡银莺, 张安录.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生态学报, 2008, 28(3): 1201~1210

[32]阿布都热合曼. 哈力克.阜康市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初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3): 217~219

[33]曹盼, 张润清,王健.我国休闲农业开发适宜度评价与实证分析.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2): 233~236

[34]阚如良, 杨小平,郑宇飞,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评价——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5,(4): 103~106

[35]王莹, 蔡妹姝.农业土地资源休闲价值评价与市场价格转换.经济地理, 2009, 29(12): 2066~2070

[36]蒋颖, 聂华.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评价.广东农业科学, 2013,(23): 225~229

[37]孔庆书, 李洪英,师伟力.基于DEA的河北省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04): 511~518

[38]徐美, 刘春腊.衡阳市珠晖区休闲农业综合评价及其优化构想.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3): 57~59

[39]李志明. 休闲农业评价模型研究.中国商贸, 2009,(9): 52~53

[40]张桂华. 基于AHP的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评价.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1): 5895~5897, 5988

[41]黄志红. 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求索, 2010,(6): 24~26

[42]黄维琴, 竺帅,周彬.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科技与管理, 2012, 14(6): 13~17

[43]杨荣荣, 王红姝,高阳,等.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7~15

[44]冯维波. 对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1): 45~53

[45]邹宏霞, 李振民,于吉京.论仿生学在休闲农业旅游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人文地理, 2009, 24(3): 71~74

[46]刘军. 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5): 62~65

[47]郭焕成, 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 2000, 20(2): 119~124

[48]刘笑明, 李同升,杨新军.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人文地理, 2005, 20(03): 99~102, 34

[49]胡爱娟. 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1): 104~108

[50]魏鸿雁, 陶卓民,潘坤友.南京市休闲农业景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 142~148

[51]朱华武, 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经济地理, 2013, 33(6): 132~134

[52]王晓峰, 刘艳艳,奚秀梅,等.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6): 203~208

[53]王世尧, 王树进.地理与休闲农业项目市场潜力分析——理论与来自江苏的经验证据.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11): 33~42

[54]周丽洁. 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特区经济, 2008,(10): 201~202

[55]林明太, 朱玲锦,王凡贞.中小城市休闲农业的游客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及其对策——以福建莆田市九龙谷、快乐农庄休闲农业景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9): 330~335

[56]刘红瑞, 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 2015,(4): 90~97

[57]赵仕红, 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出游行为分析——基于江苏南京市的调查.农村经济, 2013,(7): 97~100

[58]蒋颖, 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江苏农业科学, 2014,(1): 405~411

[59]杨丽华. 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 2009,(2): 61~64

[60]田彩云, 王明月.京郊观光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密云县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为例.生产力研究, 2010,(8): 37~39

[61]赵仕红, 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 2014,(4): 110~119

[62]杨美景. 供给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中国经济问题, 2007,(4): 54~59

[63]王圣军, 刘继平.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农村经济, 2007,(12): 110~113

[64]陈磊, 刘志青,赵邦宏.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12): 2644~2647, 2656

[65]张占耕. 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中国农村经济, 2006,(03): 73~76

[66]邱佳, 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3): 314~317

[67]文学艳, 史亚军.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制研究.中国集体经济, 2014,(25): 10~11

[68]陈剑峰. 基于4CS理论的休闲观光农业营销创新研究.生产力研究, 2011,(3): 31~33

[69]刘海燕, 李映辉.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南省休闲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长沙大学学报, 2011,(6): 25~27

[70]王忠林.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45~147

[71]杨大蓉.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6): 65~69

[72]石青辉, 张贵华.休闲农业企业营销模型的构建.求索, 2009,(10): 18~20

[73]兰宗宝, 秦媛媛,俸祥仁,等.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4): 225~232

[74]董子铭, 刘天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 314~320

A REVIEW ON LEISURE AGRICULTURE

Ren Kairong1, 2,Dong Jiga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2.Tourism & Resource Environment Department,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a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oreign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attitude of the local residents, operators and impact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emphasized on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model, evaluation, programming and spatial structure, demands and market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clud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economic benefits which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he exten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chain. Finally, it need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land transf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literature; review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334

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简介:任开荣(1982—),女,安徽六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通讯作者:董继刚(1961—),男,山东郯城人,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jgd@sdau.edu.cn *资助项目: 2014年中国科技协会重大研究项目“科技革命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3-0195-09

猜你喜欢

农业研究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