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傩戏,一种更具魅力的表演

2016-07-08

黄梅戏艺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傩戏池州声腔

○ 胡 杰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掌握“四功五法”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众所周知,傩戏是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古戏曲,是迄今至少有五百年以上历史的戏曲先祖。由于先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族观念,在我国多个地区和世界多个民族,至今仍有不同类型而特征始终如一的傩文化活动,都是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其中含有戏曲因子尤其以声腔见长的古戏曲,当数“池州傩戏”。

由于历史的原因,池州傩戏在解放后曾一度中辍,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由著名傩文化专家王兆乾先生发端,同乡间耆老,掀开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池州傩戏面纱。而自九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剧团——池州市黄梅戏剧团,在市文化局的带领下,投入人力、财力,始事挖掘、整理池州傩戏,并将其搬上舞台。当时,我也投身其中。

初涉傩戏,我是茫然一片。首先,对于任何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尤其重要的心灵窗户——眼睛,在傩戏的舞台上,便是“有目无珠”,虽然有眼,而其实无眼。说其有眼,是因为演员饰演的角色戴上有眼的面具表演故事;说其无眼,是因为演员仅从面具镂空的两只很小的孔中颇难生动地掌控舞台。鉴于此,演员与观众赖以交流的明眸皓齿及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则无法表现。这种使不上劲的表演对于一个习惯用眼睛说话的演员来说,是一种莫名的痛苦。但是,这种表演对于池州数十个村社和宗族的傩戏艺人来说,驾轻就熟,习以为常。自古及今,乡间就是如许传承,而且年年如此,观众依然看得饶有兴味。因之,我便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走向乡村,走向傩文化基地,先是认认真真地看,继之老老实实地学,再仔仔细细地琢磨。开始戴上面具,连呼吸也颇感困难,要想表情达意,更觉力不从心,于是我便努力依据剧本语言和角色的潜台词,形诸肢体,并作适度夸张,同时,准确地把握角色基调,以角色的内心情感带动肢体语言。譬如我所饰演的傩戏《和番记·分别》中的肖氏一角,其在剧中行当本属青衣,而其实乃是过门才三朝的花旦。她“春罗初试”,“恩情未满,云雨未调”便要面临分别之苦。而在封建社会,男儿皆视功名为命,博取功名乃其天职。剧中的男主角刘文龙也不例外,而且新婚一别,归期何年,是否有望,都不得而知。那种缱绻悱恻,凄苦悲切的绵绵情思,不免让我所扮演的肖氏“泪眼愁眉,肝肠裂碎”。而这种“泪眼愁眉,肝肠裂碎”的情感让戴上了面具的我如何表达?况且,这一情绪,还须贯穿送别一路,这不能不使我迷茫纠结,不能不使我必须挑战自己。

首先,借助一面雕刻得较为古朴静穆的旦角面具和一袭宽带大袖的漂亮女性服装,从人物造型上就让观众接受和认可,着力表现一个古典少妇的美丽形象。然后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都要以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依据,充分调动肢体语言,出乎内,形于外,努力使每一动作的表达,都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内容,都要让观众领会其中的意图。凝眸就得顾盼;伤心就得拭泪,而顾盼和拭泪,就必须动作夸张而夸张有度。傩戏的表演是朴拙的,戏剧程式简单,与我所从事的黄梅戏表演毕竟有别,但它们又有共通之处,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傩戏花旦的台步类似唐时的“踏摇娘”,金莲轻移,走三步退一步,行走时,两手交叉于左腹部,常常结合唱腔,以腰肢带动臀部扭动,配合锣鼓,紧扣节奏,正所谓“行动犹如风点头”。即便站立,也是不断地轻踏莲步,摇动身躯,以体现阿娜多姿的女性的娇美。特别是我在饰演傩戏《孟姜女》中小姑一角时,此特点尤为突出。

最能凸显一个剧种的性格特点的莫过于该剧种的语言和声腔了。池州傩戏的语言,是以贵池方言为依托,而且是那种乡里山间的贵池方言。声腔有傩腔和高腔两大腔系。傩腔,是以当地的山歌小调入腔;而高腔,则是明中叶传入池州的弋阳腔和余姚腔的流变,或者可以说,就是被称作古戏曲音响活资料的“徽池雅调”——青阳腔。青阳腔属曲牌联套体,其音调典雅,节奏铿锵,音域宽广而多大跳,因此习唱难度较大。“诗作曲唱”,“以曲代言”,老艺人多以小嗓和真假声结合演唱,称为“母子音”,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根据传统的“点板”,高腔节奏整散结合,旋律一唱三叹,上扬音与下滑音频繁运用,其声婉转,其味隽永。由于傩戏声腔不被管弦,所以一开口就要抓准调高,以利表达。作为对于古戏曲声腔一窍不通的我,一开始只有跟着老艺人“鹦鹉学舌”,亦步亦趋,反复练习。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摹唱,终于融会贯通,进而喜欢上了这数百年前就“风靡天下”、“时尚南北”而与昆山腔平分秋色甚或让昆山腔“不能与角什之二三”的青阳腔(摘录于明朝戏曲家徐渭的“南词叙录”)。几经摸索,由于注重了这种声音的造型和形体动作的提炼,对于我所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自是不无裨益,甚而功莫大焉!特别是这种突破了传统傩戏演出中男演员的“拿腔捏调”,因而得到了诸多傩戏老艺人的首肯和青睐,并且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也颇赏识。

由于池州傩戏的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传承有序,池州傩戏已于2006年登上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池州傩戏(舞)在多种场合甚至国外舞台不断亮相,获得了如潮好评。而我个人通过对于池州傩戏(舞)的学习和排演,也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提高了我对艺术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认识,同时,丰富了我的艺术表演,充盈了我的艺术素质。有了这种感悟,对我演唱黄梅戏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传统黄梅戏《罗帕记》中的“蝴蝶成双鸳鸯交颈,牛羊哺乳鸭雀孝亲,鲜花开放百鸟齐鸣,青山含笑江海奔腾,也容得叛臣当道恶贼横行,却为何偏逼我,多情弱女怀孕孤身,蒙冤受屈骨肉难亲,容不得我这怀揣休书无罪的人”这一黄梅戏的二高腔就是借鉴吸收了青阳腔的唱滚板式。演唱起来层层叠进,由弱渐强,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陈赛金”的内心情感,更好的发挥了演员的唱功。我和剧团几个女演员加盟池州傩戏(舞)的演出,不经意间造成了一种历史性的突破,即仪式性傩戏(舞)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演员,比乡民们传统的男扮女装的演唱更好看,更好听,这也是突破了包括京剧、黄梅戏等所有戏曲在内的坤角演员以其本来面目登上舞台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对于古朴简拙的原生态的池州傩戏(舞)的把控,我这个傩戏新兵,丝毫也不敢有半点轻蔑之意和轻率之举,即便是接触傩戏已经二十年后的今天,亦不敢妄作主张。相反,倒是对于这戏剧之祖怀有一种尊重之意和敬畏之感。傩戏,一种更具魅力的表演。

猜你喜欢

傩戏池州声腔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一个基于[Cu4(μ2-OH)2N12]的10-连接3D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