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江苏外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研究
2016-07-08孙进
孙 进
新常态下江苏外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研究
孙进
摘要:近年来,江苏外贸增速进入下行通道,贸易商品结构、方式、流向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运行态势。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是导致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外部原因;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则是其内部原因。面对外贸增速放缓,江苏可以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并进、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江苏外贸;增速放缓;原因;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江苏外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7年,其外贸年均增速达到37.7%。但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起点,江苏外贸正经历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在增速换挡期认清形势、有效应对,实现江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江苏外贸发展现状
以08年为界,江苏外贸出现明显的转折,在经历剧烈的震荡后,近期处于低位徘徊。2011年之后三年,外贸增速分别只有1.5%、0.5%、2.3%。2015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456.1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3386.7亿美元,下降0.9%;进口2069.5亿美元,下降6.7%。横向来看,江苏进出口总额降幅比浙江、上海深1.1个百分点,比福建、广东、山东分别浅0.3、1.8、9.5个百分点。就贸易商品结构而言,2015年,作为传统出口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142.9亿元和13955.5亿元,同比上升2.5%和2.6%,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增长与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从进口来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5637.6亿元,同比上升1.5%;机电产品进口额为7878.4亿元,同比下降0.7%。就贸易方式而言,2015年江苏一般贸易进出口金额为33870.6亿元,同比下降2.9%;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14255.7亿元,同比下降1.5%。比较二者后发现,一般贸易外贸总额降幅比加工贸易深了1.4个百分点。就贸易流向而言,从出口来看,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欧盟、日本、香港、台湾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4.3、9.0%、0.2%、3.0%。相反,江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印度和墨西哥为例,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1.8%和10.6%。从进口看,江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负增长的情况更为普遍,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九个同比出现下降。
二、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相继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经济结构等深层次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加之全球市场信心尚未恢复,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1%,2016年和2017年的预期增长率分别为3.4%和3.6%。在188个有统计数据的经济体中,2015年,有115个经济体经济增长预估值低于1980-2014年的历史平均水平,有107个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2014年;全部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历史水平的平均幅度高达1.07%。在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江苏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2、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随着欧美国家中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回流,江苏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欧美国家的产品出现“高端重合”,使得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关系由互补转向替代。欧美国家在科研基础、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制造优势将对江苏出口产品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增加江苏中高端制造业出口难度。同时,江苏外贸面临失去外商资金、技术支持的风险。江苏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产业升级依赖技术购买和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而此次欧美重回制造业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振兴国内制造业,其必然会利用相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构筑技术壁垒,对高端技术的出口采取更为严格地控制。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2015年大宗行业是继1937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全线滑坡。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显示22种原材料期货价格累计下跌24%,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南京海关数据显示江苏进口的大豆、纸浆等商品与同期相比,交易数量的增幅明显大于交易金额的增幅。如大豆,同比进口数量增长113.1%,而进口金额同比只增长了63.6%。更有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塑料、乙二醇等商品同比进口数量分别增长15.6%、7.7%、7.4%,而进口金额同比却出现29.6%、9.8%、8.4%的负增长。江苏对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进口大幅下降就是基于此类原因。
(二)内部原因
1、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随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高收入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已经告罄。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劳动工资增长幅度并不能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面冲抵。同时,由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商业银行对制造业领域的信贷投放持谨慎态度。供需双方的差异加大了出口企业的融资缺口和融资困难。此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在内的瓶颈约束,也合力推动了江苏外贸企业的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2、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江苏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江苏696个工业企业问卷调查,2015年以来江苏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3.89%,与82.05%的合理水平相去甚远。其中钢铁、水泥两类产业的利用率分别为73.16%和66.8%。与此同时,企业预期短时间内产能利用率并不会提高,认为今年下半年行业利用率“缓慢上升”和“大幅提升”的企业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在此背景下,企业产品出现积压,库存高企,从而导致进口需求下滑。
三、江苏外贸失速对策建议
(一)积极拓展外贸新空间,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是开拓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出口空间难以进一步拓展,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大量需求处于起步阶段,江苏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二是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都为大规模消费需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欧美一些拥有知名的品牌、强劲的研发实力的大企业出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境,收购的难度在下降。而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恰恰是江苏所欠缺而又急需的。江苏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收购兼并,以资本的控制力为突破,有效提升对海外经济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掌控高度,争夺利润丰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化解江苏钢铁、水泥等产业的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化进程。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打破融资瓶颈。简化管理部门的审批流程,加快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增加人民币在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规模,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国际资产中人民币定价的份额,稳定江苏企业外贸预期,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四)提高自主创新力。一是将增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科技研发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非价格竞争的能力,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盖锐,吴敏.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11(5):126-129.
作者简介:孙进(1991-),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硕士,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