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男性择偶拥挤问题原因探究

2016-07-08

2016年22期

李 萧



农村男性择偶拥挤问题原因探究

李萧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伴随性别比失衡,农村男性婚姻拥挤问题日益显现,越发的突出。本文分别从人口性别比不均衡,适婚人群的流动,择偶观的改变以及结婚费用的变化四个方面对农村男性择偶拥挤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择偶拥挤;性别比失衡;择偶梯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在不断升高,引起了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人口性别结构作为人口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特别是婚姻家庭)产生重大影响。男性过剩的择偶拥挤现象就显得严重起来,而且在农村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一、人口性别比例不均衡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出生性别结构开始失衡,之后,一直快速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记录121.20,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结构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相对于正常水平(100)以及较发达国家(94.6)和欠发达国家(102)仍然偏高。

(一)导致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因素

首先是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生育文化体系就是“早,多,男”的综合体现。生男的生育文化主要基于宗法家长制下的男系传承制度。因此生育男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生育文化逐渐建立,但是传统的生育文化也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致使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性别不平等观念的影响。男女两性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又会进一步刺激家庭在生育意愿上的男性偏好。因此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性别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二)导致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经济因素

首先是养儿防老的观念与现实。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村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的观念不仅是父母的情感渴望,更是年老后的经济生活需求。

其次医疗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B超的滥用导致了人们比较方便地去进行性别鉴定。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出生率和婴儿的成活率,同时鉴定胎儿的性别也越来越准确,致使许多女性胎儿被人工流产,最终导致了人口性别比偏高。

再次男性经济优势较高。农村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依靠男性。在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较低,因此男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地位就更为重要。在生育意愿上就更为偏向男性。

二、适婚人群的流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人民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动对婚姻起干扰作用。我国当前的流动人口年龄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数是未婚者。

(一)流动人口中女性适婚人群的流动

流动人口中在城市做保姆、临时工、合同工的农村未婚女青年逐渐增多,这些“外来妹”进城后,对城市的生活较为羡慕,想要在城市生活下去。她们一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思想和观念也随时代不断更新,而且寻找个人发展路径的愿望也很强烈,努力想要逐渐将自己融入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开始摒弃一些传统的婚姻的观念,与农村相比较她们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因此一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的适龄未婚女性会考虑嫁到城市里,在市里定居。这样就会造成农村的适婚女性的流失,导致农村“婚姻市场”上男性择偶拥挤的现象更加严重。

(二)流动人口中男性适婚人群的流动

在我国,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因此农村男性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要返回家乡生活为父母养老,在农村娶妻生子。而且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大都从事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城市落户定居的困难较大。所以农村男性外出务工人员最终返回家乡的比例更大。这样,无形中更加重了男性在农村婚姻市场中的比重,与此相对应的农村适婚女性更少,男性结婚更加困难。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不断上升,流入城镇的农村男性女性的择偶标准也越来越高。由于婚姻择偶偏好影响程度不断上升,流动人口中的未婚男女不仅造成两个市场上的男女性比例失调,更重要的是他们绝大多数的婚姻观和幸福观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导致农村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三、择偶观的改变及对婚姻质量要求的提高

通常在男女双方择偶时,一般的是遵循“男高女低”的模式,表现在女性身上是提高效应,女性找的伴侣都选择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收入高的男性。表现在男性身上则是降低效应,男性不愿意选择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收入高的女性为伴侣。巴纳德将此称之为“择偶梯度”。我国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婚姻观念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在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中一对男女的婚姻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所决定的,该男女双方对此并没有太大意见。决定婚姻的成功与否是在于父母对这件婚事的态度,而女方的态度一般按照传统来说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的择偶观念受到了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影响,慢慢的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依附式婚姻关系到逐渐开始注重婚姻质量,而且择偶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在《2009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农村女性仅有0.7%愿意选择农民作为结婚对象。这也表现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对于婚姻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因而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的择偶状况更加困难。

四、高额的结婚费用

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结婚的花费是一个家庭中最主要和最大的支出。

(一)结婚彩礼的增加

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近几年彩礼礼金逐年被抬高,婚姻越来越被物质化,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高额彩礼,高额彩礼礼金可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彩礼”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农村青年娶媳妇的一个重大阻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方家庭想方设法要为儿子娶上媳妇,而女方家庭或者希望通过女儿出嫁得到高额彩礼,改变生活现状,或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积累资金,也有一些女方家庭因为攀比彩礼,而故意抬高彩礼从而使彩礼居高不下。结婚贵,结不起婚成了农村男性结婚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二)除彩礼外的费用

结婚除了彩礼之外还有很多开销。有的人要求结婚之前有房有车,而且要求结婚酒席和场面的隆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在农村地区流行的“三金”首饰,已经增加到了“五金”甚至“七金”。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是男性结婚费用总体是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农村攀比之风和“要面子”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无形之中又加大了结婚的开销。农村未婚男性在承担日益高涨的结婚费用方面处于更加不利和弱势的情形。在普遍的高额结婚费用下农村男性结婚更加困难。(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莫丽霞.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后果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2]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人口学刊,2006;1:32~36

[3]郭志刚,邓胜国.中国婚姻拥挤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3):1-17.

[4]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作者简介:李萧,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