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2016-07-07李志伟

经济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李志伟

摘 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主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而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因素角度具体分析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现状,验证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未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将凸显。因此,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应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引聚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机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4-0042-0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在此过程中,三大产业结构也正在逐步实现优化和升级,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国内人口增长的压力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从长远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缓解和解决一个国家和地区就业紧张形势的关键因素,但就短期而言,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最近几年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经济增长拉动地区就业的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就业结构反过来会对地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和相关的技术相适应,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则需要依托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一个收益较高的企业其人力资本存量必然很高,人力资本存量与结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弹性将会越来越高[1],从而促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

河北省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处于由“二、三、一”发展模式向“三、二、一”发展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促进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与人力资本关联性分析

1.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转型升级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基础。生产要素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如劳动力、资源、资本等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以劳动力要素最为活跃[2],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重对于产品的产出量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效果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要以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为基础。

2. 人力资本结构引导和支撑产业结构转型。一般来说,就业人员的个人收入水平受到人力资本存量高低的影响,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收入水平相对也较高。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能够反映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将带动消费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将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结构对于产业技术创新和使用起到引导和支撑的作用。

3. 人力资本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首先,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技术是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够有效推动技术的创新,促进产品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高新技术设备的投入是传统产业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注入,有助于全体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第三,消费者的需求消费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能够显著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需求消费结构,促进整个行业甚至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

4.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本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双面性。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以及投入的高低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反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人力资本结构和就业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的本质就是生产要素在企业甚至整个行业中的重新配置,在此过程中,劳动力就业必然会受到影响,引起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GDP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GDP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GDP比重增速较快,最终将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最终会导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劳动力要素由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另外,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上升,客观上有助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具有双面性[3],即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对于劳动力要素需求增加,尤其是对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入会增加,从而实现整体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对于劳动力要素的需求将会逐渐减少,导致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来[4],造成失业。

二、河北省人力资本与产业、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1. 河北省人力资本结构现状分析。从目前河北省人力资本结构发展现状来看,其总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对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河北省内高等教育现状无法满足人力资本能力提升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人数比例来看,河北省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省内各类人才的匮乏和河北省的教育质量有关,省内的名牌大学相对较少,且大量专业性、技术型人才流向京津地区的现象比较普遍,优秀的劳动力资源纷纷向北京和天津地区聚集,且在外省就读的大学生之中,仅20%左右能够返乡工作,人才队伍结构仍然不稳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北京、天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2)河北省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就业人口中高学历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2年底,人力资源总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以及高技能人才资源数量逐年递增。

(3)从国家来看,人才地理分布具有不均匀的特点,以东南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人才分布密度最高,西北地区人才分布相对较分散。河北省人才分布和国家人力资源地理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唐山、秦皇岛等人才分布较为集中,西北部城市如承德、张家口、邢台等对人才吸引程度较弱,因此人才分布密度较小[5]。同时由于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内环北京天津两大经济发达城市,一直以来,河北省人才受京津两市“虹吸作用”影响,呈现人才单向流动的特点。

综合来看,河北省人力资本总存量在全国范围内属中等偏上水平,人才流动情况呈现流入流出并存的现象,对于新兴产业技术人才,流出现象严重,传统产业技术人才则流入大于流出。

2. 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河北省地处我国华北平原腹地,渤海湾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从1978年开始,河北省借助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省内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河北省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8 301.4亿元,稳居全国第六,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 500.4亿元、14 762.1亿元、10 038.9亿元,第一产业相比2012年有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依然保持快速上升的势头。图1为1994—2013年河北省GDP构成变化趋势,自1994年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

由图1可知,1994年至2013年,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发展速度逐年放缓,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虽然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并有加速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平稳上升。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的变化和河北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有关,另外,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是推动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在1994—1996年有降有升,1996年以后则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也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一定意义上说明第一产业发展处于下降的态势,未来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将实现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1994—2013年发展平稳,在三大产业所占GDP比重中,第二产业始终处于首位,维持在50%左右,目前仍然是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和1994年相比,2013年河北省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14倍多,说明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虽然从个别年份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在河北省整个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由图1可知,河北省第三产业从1994—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产值由1994年的682.46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0 038.9亿元,增长了14.7倍,产值比重由31.2%上升到35.47%,早在1981年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已超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位,且一直保持至今。但同国家相比,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直低于国家的指标,说明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国家整体水平,其发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2)就业结构现状分析。随着河北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河北省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绝对优势,高达1 600多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共占23.12%,从1994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则逐年增加,但此时增长速度还比较缓慢,从1994年开始出现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对于就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较低,从河北省甚至全国范围来说,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多,第一产业也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产业,但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就已经开始出现下滑,到2013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 404.49万人,相比1994年下降了21.1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第一产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来看,第二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使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激增。1998—2001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出现小幅波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国企改革和减员增效大量职工下岗,但从2002年以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直保持平稳回升;河北省第三产业近些年发展较快,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是未来解决就业问题最具潜力的产业,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从1994—2013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同国家相比,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解决就业难题的问题上,河北省需要借助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吸纳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劳动力,在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同时也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总体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7]。同时,由于受到政策体制以及内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传统的服务业在河北省产业结构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绝对值依然很高,而金融、保险、现代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与此同时,河北省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难以克服,导致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从而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配置。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预测及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随着国家对就业等民生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了解和掌握河北省未来一定时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对于制定相关产业调整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预测分析。针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本文引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河北省未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预测。

(1)成分数据处理及灰色GM(1,1)模型预测。参照王庆丰[4]对成分数据的降维处理方法,采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将成分数据转化为转角数据。定义向量Xt=(x1t,x2t,…xtp),其中,t=1,2…T,xi表示第i产业GDP比例或就业人数比例,x1t表示t时间第i产业的成分数据,有■xit=1,■xi=1,t=1,2…T。0≤xi≤1。采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对成分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假设yt=(■,■,…■),将其从直角坐标系转换到球面坐标系,则有对任意t=1,2,…T,yt=(■,■,…■)分布于半径为1的p维超球面Rp上,p维超球面Rp与转化后的成分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为ytp=cosθtp,再利用递归方法可求得转角向量为θtp=arcosytp,进一步可求得转角数据{θtj,t=1,2,…T},j=1,2,…p,分别建立(p-1)个灰色GM(1,1)预测模型,利用模型可对T+l时刻的转角■jT+1,(j=1,2,…p)进行预测,将转角数据逆推可得到T+l时刻成分数据的预测值■jT+1=(■jT+1)2=(■jT+1)2,(j=1,2,…p)。

(2)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预测分析。根据上述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成分数据灰色GM(1,1)模型,对2014—2023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演变进行预测,得到降维后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角数据和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根据表1计算结果和GM(1,1)模型建模机理,可得到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1)产业结构θ2:θ(t+1)=-26.465 21e-0.02136 t+25.1987;

2)产业结构θ3:θ(t+1)=538.0228e0.00159 t-519.188 7;

3)就业结构θ2:θ(t+1)=-59.4268e-0.01732 t+59.934 9;

4)就业结构θ3:θ(t+1)=-121.7658e-0.00879 t+122.392 1;

由表1可知,发展系数-α均小于0.3,则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理论,所得到的模型能够被用于中长期预测问题,预测问题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为1.291,能够满足模型一级精度预测的要求,因此,模型应用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角预测有效,利用模型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所示结果,其中2014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预测值与实际值经计算误差分别为:3.58%、1%、0.2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误差分别为0.48%、1.46%和1.04%,利用成分数据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能够满足要求。从未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渐上升,未来十年河北省产业结构格局仍然表现为“二、三、一”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依然非常巨大;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将呈现递增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数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数量将逐年递增。

2. 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分析。将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量作为因变量,三次产业结构占GDP比重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和产业结构中就业结构比重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显示,第一产业拟合优度为0.819,表示产业结构的81.9%以上的变动均可由此模型进行解释,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量为314.549,拒绝模型不显著的原假设,此模型整体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一次项系数为1.315,表示第一产业增加1%,就业将增加1.315,同理可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别为0.625和0.918。第二产业拟合优度为0.130,拟合优度较差,只有产业结构变动超过13%时才能由此模型解释。

通过对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河北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占比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能够相互匹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时能够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推动和促进劳动力就业,但第二产业线性回归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二产业占比增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表示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二产业。

3. 人力资本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影响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可仅对学历因素对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劳动者学历和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也就是说企业职工的学历越高,企业进行转型时劳动者所获得的就业机会越高,提升劳动者的学历水平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机会的上升。

根据对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论文采用二维Logistic模型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力资本进行分析,在分析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人力资本因素时,引入劳动者学历(edu)、性别(sex)、年龄(age)、工作年限(per)、工作地点(fie)因素,构建模型如公式(1)所示:

ln(Em)i=c+α1edui+α2sexi+α3agei+α4peri+α5fiei+εi (1)

其中,Em表示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以“0”表示劳动者就业难度加大,“1”表示就业难度小。如进一步考虑劳动者具体学历层次,可将学历进一步细分为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四个层次,则可将模型细化为:

ln(Em)i=c+θ1edhi+θ2edpi+θ3edgi+θ4edsi+θ5sexi+θ6agei+θ7peri+θ8fiei+εi (2)

其中,edh表示高中及以下,edp表示专科,edg表示本科,eds表示硕士及以上。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以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作为因变量,劳动者学历作为自变量。运用Wald统计量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和筛选,Wald统计量的数学表达式为:

Waldj=■ (3)

Wald检验的原假设为,近似服从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首先剔除表3中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得到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 Wald统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对劳动力就业机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学历层次的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工作年限三个变量。目前河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和过渡时期,对综合水平较高、工作年限较长、具有一定经验的劳动力需求较大,因此这三个方面综合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体来说,目前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和过渡阶段,资本和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劳动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取代劳动力,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资本的投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会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专业性、技术型人才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转变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就业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论

河北省人力资本对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河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存在就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尤其随着京津冀协同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在共享京津两地优势资源的同时,不协调的就业结构和落后的人力资本结构也成为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掣肘。相比京津地区,河北省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三次产业劳动者教育投资收益逐年下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资源所获得的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因此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方面,促进人力资本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依托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因需施教推动农村教育,强化全民教育观念。新型城镇化是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背景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新型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发挥着主体作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在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和引导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流过程中,农民基础素质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因需施教推动农村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强化全民教育观念。

2. 对接京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是获得高素质和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协同和对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应进一步加强在高职教育专业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交流。一方面,河北省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多方参与和支持的人才联动培养机制,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制度;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教育定向培养打造互动交流平台。

3. 借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柔性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引聚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人力、智力因素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关键因素,在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同时,河北省还应该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优势资源共享的有利时机,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减少人才地区性流动壁垒,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托项目,采用柔性引进策略,实现高层次人才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在吸纳京津高层次人才集聚过程中,人才引进环境的优化和引用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关键,河北省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完善的人才引用保障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引用机制,同时加强城市综合环境的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宣传力度。

4. 紧抓京津功能疏解契机,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产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是协同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京津两市部分功能的向外疏解和对移出产业的承接为河北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教育功能是京津两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内容之一。承接疏解功能过程中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整体结构对提高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盛欣,胡鞍钢.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9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6):172-173.

[2]薛继亮.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3(2):66-67.

[3]张抗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有何影响——基于斯托克夫指数的视角[C].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2011.

[4]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5]阿茹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6]刘东东.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7]李燕.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8]盛婉玉,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2-113.

责任编辑:张 然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in Hebei Provi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Based on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Perspective

Li Zhiwe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human capital. In Hebei Provinc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capital factors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Hebei Provinc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human capital, by constructing 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two-dimensional logistic model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Hebei Province three industri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ve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from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uild talent to lead poly and industr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are proposed.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