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的奇葩

2016-07-06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杂耍马戏舞狮

杂耍,也称作“杂技”、“百戏”或“杂戏”,广义上还包括部分曲艺节目,不光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也是千姿百态,有许多表演与节目都无法简单、明晰的归类。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可概括为一个“杂”字。虽然不少杂耍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或演变,但是这些节目按照表演形式可以划分为八大类:力技、耍弄技艺、象形象声表演、魔术、高空技巧、马戏和滑稽小丑表演。

力技:

力技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杂技节目之一,主要包括“角力”和“扛鼎”两大类。角力也称为“角抵”,最初的雏形是“蚩尤戏”,得自于远古神话涿鹿之战中,蚩尤大战黄帝的场景。相传,蚩尤头上长着两只巨角,与黄帝大战时,他以双角抵斗黄帝。后来民众模仿这一场景,头戴牛角,相互角力的游戏。相传,这也是后世流行的相扑的起源。

力技的另一大类“扛鼎”,则是通过抓举与人体大小形成强烈对比的物体来体现勇力,与当下的举重类似。历史上记载的勇武名将,都有过“力能扛鼎”的记述,项羽就成功过。然而,这项杂技的风险也是不小的,相传战国秦武王就是因为扛鼎脱手,最后将自己砸死了。

耍弄技巧:

耍弄技巧主要包括投掷技和手技,是利用剑、棍、球、箭等道具进行抛、甩、投、射等表演。这种技巧搬上舞台,就形成了“投壶”、“顶碗”、“抛球”等杂技节目。

形体技巧:

形体技巧是通过展现训练有素的柔韧、灵巧、充满力度和准确性的形体动作,并组合、创造出优美、复杂、惊险的杂技项目,主要表演形式是轻功和柔术。

象形象声表演:

象形表演主要是通过模仿各种生物的外形,再现并美化了动物的形体动作,给人一种滑稽、优美的感官体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舞狮”、“舞龙”了。现在中国舞狮表演分化为南北两派,北狮起源较早,相传是北魏时期形成,北派以“武狮”为主,腾翻、扑跌跳跃,并时常有走梅花桩、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南派则是起源于清,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梦见瑞兽朝拜,后来命人再现,以助国泰民安。南派以讲究生动的“文狮”为主,有瘙痒、舔毛、眨眼等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舞狮就是融汇了南北两派精华的表演。

魔术:

魔术,又称幻术或戏法,利用快捷的手法、多变的布景创造出奇妙的景象。魔术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以简单的布景、奇幻的手法享誉国际。古彩戏法所信奉的“八字真言”,分别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成为中国魔术界的重要经验。

高空技巧:

高空技巧是技巧与勇气的结合,包括高空秋千、高跷、爬杆等项目,典型的有“空中飞人”、“高空走钢丝”等。高跷是民间最为常见和普及的表演形式,表演者一般都会扮演有名的戏曲人物,一边走一边跳,趣味盎然。

马戏:

在中国,马戏最早被称作“戏马”,是从骑兵骑术发展而来。战国时期,骑兵为了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在奔驰的马背上辗转腾挪,马术也因此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驯练和驾驭其他动物的杂耍形式,如我们熟知的“猴戏”。

滑稽与小丑表演:

滑稽戏是中国杂耍艺术中极为古老的一个门类,最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其雏形,当时的宫廷中就有这一类的优伶,通过表演,为宴会活动助兴,是当时诸侯士大夫的主要娱乐模式。司马迁《史记》将此类人物单独记述,列有《滑稽列传》,其中记载了优孟等优人事迹。

这八大门类的杂耍,虽然其具体的表演形式、技巧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汇相融,演变出丰富的形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人类可能性的不断突破。

猜你喜欢

杂耍马戏舞狮
马戏团来啦
爱森斯坦的电影梦
街头杂耍
舞龙舞狮进校园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舞狮
抛接杂耍的技能
马戏大篷制作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去看马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