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6-07-06
吉新农村领导小组〔2015〕12号
吉林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三五”期间,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总体部署,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的战略目标,着力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为此,特制定《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由试点阶段全面转向深入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精心打造新农村样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呈现出了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突出标志:
(一)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先导,以壮大农村骨干产业为基础,以推进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动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了吉林省再增产百亿斤粮工程,全省粮食总产由500亿斤提高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林业、园艺特产业深度挖潜、快速壮大,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到2015年末,全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4850亿元、畜牧业产值1400亿元、园艺特产业产值1400亿元、林业总产值1550亿元,与“十一五”末比较,分别增长90%、68.4%、97.8%和38.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0元,增长72.8 %,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新村貌不断提档升级五年时间,全省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000个,重点村421个,全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建设步骤,下大力量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示范。到“十二五”末,全省创建美丽乡村108个,推进整体美化县(市、区)12个,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和30万个干净人家。同时还注重打造新农村文化品牌和生态建设。
(三)新设施不断得到加强 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力度推进路、水、电、气、房建设,补齐农村“短板”。到“十二五”末,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接近8000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了6800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1018.06万农村居民及74.8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对48个县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基本解决全省农网低压电和农网“卡脖子”以及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急需供电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34.4万户,农村住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启动建设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实现全省广播电视由村村通拓展到户户通。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全部通宽带。
(四)新环境不断整洁清新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了以清垃圾、改厨、绿化等“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万村面貌整体提升活动。到“十二五”末,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围墙28.9万公里,建铁大门149.7万个,改造庭院84.6万个,修建排水沟2.8万公里,建设了农户储粮仓45.9万套,安装路灯13.8万盏,绿化美化自然屯11758个,建设公共厕所2.5万个、室外环保卫生厕所133.8万个、室内卫生厕所10.1万个。配有农村保洁人员3.4万名,建垃圾临时堆放场点0.9万个、垃圾收集池2.8万个、垃圾箱8.9万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1万台,落实保洁经费1.76亿元,涌现出了一批整屯、整村、整乡、整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先进典型。全省7152个行政村完善村规民约,建立起农村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的管理制度。
(五)新服務不断完善配套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保险、扶贫开发等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到“十二五”末,启动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集标准达到46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6万元,大病保险自费超过8000元以上按比例报销50%。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达到622万人,其中领取待遇的223万人。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9319个、休闲健身广场3829个、5798个村配建健身设施,年均保障77万农村低保对象基本生活,资助8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接医疗救助32万人次。推进1503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2015年末,全省在农村校舍安全改造、村部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大病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最低保障、农村送文化下乡等重大民生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六)新机制不断改革创新 不断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增添新农村建设动力和活力。全省探索和推广了新农村建设8大机制、20种模式,其中高位推动、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农民主体、合力共建、能人带动等机制模式发挥了突出作用。推进农户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3万户,家庭农场达到8000个左右,农村土地流转比重达到27%。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机制,全省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部门单位、大专院校、部队和企业帮扶示范村、重点村的工作机制,全党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合力越聚越强。注意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引导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省投9.4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各方面投入100亿元以上。完成万名村干部培训,启动新一轮村干部培训。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委员会民主发动、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促动新农村的作用,一大批能人支书、项目支书成为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总之,“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的目标要求,总体农村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卫生环境还需全面改造和提升,农村公路、卫生厕所、农村饮水、教育医疗等一些重大民生建设项目亟待完善提高。三是新农村建设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好于农村,东部好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和薄弱村屯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四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推进项目支书和能人支书,建立农村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等,需要不断强化和加强。这些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历史任务将更加繁重,发展的历史机遇与制约因素共存。
(一)有利条件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高位引领新农村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农村经济社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这块“短板”,关键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是加强村容村貌改造和改善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因此,“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和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逐渐加大,新农村建设来自各个层面的政策、资金、舆论支持将会达到一个历史峰值。
2.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快速引领新农村建设。中央要求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突出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农民增收、突出新农村建设、突出农村改革。这一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摆位,提升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新农村的程度,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全省新农村建设必将再创新局面、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3.建设美丽乡村将推动引领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是未来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建设美丽吉林的重要基础。不仅广大农民群众有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在拉动吉林经济内需消费增长方面也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住房改造、农村公路、饮水安全、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服务水平,仍然是吉林省“十三五”期间关注的重点、解决的难点。
(二)困难与挑战
我省农村与城市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事业,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在社会保障,无论是当前发展现状还是将来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对于农村建设的投入上,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复杂、财政收入与社会支出的矛盾加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短期的矛盾突出;其次,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将逐渐减弱;再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全配套,统筹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难点和重点仍然体现在农村民生项目上;最后,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无论是投入渠道还是投入来源、投入效益都没有建立一个有效而长期的机制,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与城市的反差依然很大。同时,还要看到我省新农村建设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面临着迎头赶超的严峻挑战。
三、“十三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5年年初中央提出“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的要求,2015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2015年10月份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新目标。按照中央要求,科学确定我省“十三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统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突出抓好农村基礎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和环境整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幸福美丽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坚持以整治农村环境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顺序,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补齐“短板”的原则。重点解决统筹城乡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补齐新农村建设“短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努力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水平。
——坚持整体建设的原则。实施全省新农村建设全面攻坚,突出新农村建设整市、整县、整乡镇、整村推进,重点打造一批大的片区、精品线路和景观带,形成系列规模,整体改变农村面貌。
——坚持较高标准的原则。按照建设美丽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注重完善标准,提高建设质量,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建成一片,发挥作用一片,在长效建设、长效管理上下功夫。
(三)总体目标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达到富裕水平,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本完善,农民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农村居住条件达到宜居宜业、靓丽整洁和舒适安逸,农村政治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四)主要任务
1.合理规划布局,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制定规划后要保证实施。突出搞好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结合建设农村产业区、农民居住区、文化休闲区、旅游观光区、公共服务区等,进行深度规划、精细规划和科学规划。规划注重彰显田园风光和乡村功能、保护历史文化和历史古迹、弘扬民俗特点和人文传承。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防止大拆大建、盲目举债、贪大求洋。新农村规划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密衔接,与建设美丽吉林相适应,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与扶贫开发同步攻坚。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政策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高效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效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高效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粮为基础,农牧结合,粮牧特加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73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递增12.3%;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力争突破7000亿元,年均递增7.7%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1.6万元,年均增长7%左右。
3.推进重点村建设,打造精品和样板。从2016年起,启动新一轮400个重点村建设。重点村要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开展改住房、改围墙大门、改排水、改厕所、改圈舍、改储粮仓,建校舍、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推进美化、绿化、亮化。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有新农村建设水平,对于已经建设的示范村和重点村,每年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整治农村环境,打造文化品牌,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建立设施管护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示范村要达到3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量的1/3左右。这些村要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文化提升、绿化美化等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创建的主体力量。
4.加大整体推进力度,集中连片开展建设。“十三五”期间,在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领导重视、基础较好、投入较大的县(市、区),省里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投入,连续建设2年,每批建设5~8个县(市、区),5年时间建设3批,整体推进20个县(市、区)新农村建设,保证其率先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覆盖。同时,以市(州)为单位,启动整市(州)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标杆和样板,到2020年要达到3个以上。要集中连片推进,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周边、旅游景区、特色产业聚集区、重点镇中心村等重点区域,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示范片、精品线路和景观带100个。
5.创建美丽乡村,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省必须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要求,科学组织建设。今后全省每年打造50~80个美丽乡村试点,到2020年创建美丽乡村300个。要注重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到2020年全省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按照清洁卫生庭院美、窗明几净室内美、植树栽花景色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和谐村庄美等“五美”的要求打造30万户美丽庭院,按照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打造70万户干净人家。“十三五”期间,在新农村建设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30个县(市、区)开展农村房前屋后和公路两旁栽花种草,重点推广步登高、串红、菊花、扫帚梅等品种,实现整县美化目标。同时,依托各地独有地理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及人文历史传承,着力打造一批美丽精品乡镇、美丽乡村学校、美丽休闲健身广场、美丽休闲农业村庄、整体美化专业村屯、花海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品牌自然村,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推进15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主要是:(1)全省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0%以上,新建农村公路950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常态化,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2)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工程的巩固提高,集中供水比例达到80%;(3)全面改善全省3962所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4)整体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普遍建立“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确保服务持久、有生命力;(5)继续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逐步夯实农村文化阵地,有条件的自然屯均建成小型文化活动广场;(6)行政村科普视频终端机全覆盖,农村超市、集市、车站等人流密集地科普画廊建设覆盖面进一步扩大;(7)推进行政村健身器材配套全覆盖,对新建休闲文化广场进行配套建设,对已损毁的健身器材进行更换;(8)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重点突破,继续加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它贫困户的农村危房户、无房户住房改造;(9)加快农村庭院综合整治步伐,加强农村围墙大门、路边排水、私搭乱建整治和改造;(10)加强农村绿化美化村屯建设,新完成2000个村屯的绿化美化任务;(11)继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左右;(12)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整镇推进工作;(13)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大力推广室内水冲厕所和生态卫生厕所,推进厕所革命;(14)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8年底前实现全覆盖;(15)加强农户安全储粮科学储粮工作,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实现粮食离墙立体储存,消除“地趴粮”,促进农户粮食减损增收。
7.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春秋两季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重点抓好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小城镇和农贸集市,村部、学校、广场、企业等公共场所,沟渠河道、路边排水沟、水库塘坝、水源地,村屯周边、农户房前屋后、庭院,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工业集中区和乡村旅游观赏区,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高速公路出入口卫生管理死角区域等重点部位环境整治。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抓好农村生活垃圾规划、设施建设和分类处理工作。推进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垃圾处理设施、保洁队伍和专项经费,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筹集、农户适当出资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从2016年起,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1/5县(市、区)整体达标,到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达标。
8.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全面加强“人的新农村”建设。通过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弘扬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省、市、县三级要利用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典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办小剧团、摄影书法和举办农民文化节等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村落文化,将古村落、古树、古井、古迹、民俗村、名村、名景、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紧密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宜居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紧密结合。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通过在村屯主要街路两侧墙体绘制书画、诗歌、村规民约、家训祖教等传统文化和管理制度,宣传展示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和生态服务,保持山、水、田园美丽风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的幸福和谐的美丽新村。
9.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各项发展。着眼于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奖励扶持、结对帮扶、扶贫开发力度,到2020年,全省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达到行政村总数90%以上,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服务农民群众长效机制,通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促进政府功能的有效发挥。健全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保障制度。从2016年起,每个行政村都设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到2018年达到5万元以上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长,经费来源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兜底。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助力电子商务进万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活动,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基本实现全省村级电子商务全覆盖。健全完善以村务监督为重点的乡村治理机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议事制度,保证村级党务政务公开,提高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满意度。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对群众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开展好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结合村班子换届,对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农村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农场主和其他职业农民等进行系统培训。
四、“十三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行动上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推动、加快建设,进一步推动政策向农村倾斜、资源向农村汇聚、人才向农村流动,夯实新农村建设各项基础保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所属的工作办公室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和推进机制。市、县两级也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做到谋划要深、做事要细、创业要实。
(二)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秉承服务三农、奉献三农、支持三农的工作理念,从全省大局和发展战略需要出发,认真履行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职责,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与新农村建设的“十三五”规划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实施。要把各阶段工作任务细化实化和政策化,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下好新农村建设这盘大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增强合力。
(三)强力整合,加大投入
坚持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心放在农村。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随着财力的增长,要增加各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依托资金整合引导涉农资金项目,打捆使用,投向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组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家乡能人支持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捐建、帮建、助建、共建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建设,切实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局面。加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方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加强农民诚信教育,推动农村“信用村”建设,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四)改革探索,增强活力
“十三五”新农村建设标准高、任务重、难度大,许多层面和领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必須大胆实践、深入探索、勇于突破,向深度改革要活力和动力。要不断加强和充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建立跟踪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激励与约束,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主动应对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宣传,推广典型
要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培养一批美丽村官、吉林好人及农村各类身边好人,探索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建立健全一批管用的村规民约等,通过典型宣传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发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建设。(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