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蟹事
2016-07-06肖郭
爱你·心灵读本 2016年12期
肖郭
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日记中屡屡提到吃蟹。
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鲁迅吃螃蟹有两种吃法,大的隔水清蒸,加点调料,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的鲜味;小一点的和上面,做成油酱蟹,这是一种下饭的小菜,在当时颇为流行。
蟹除了自家吃,还能用来送人。鲁迅一向给人的印象是脾气不好,通俗点说就是不会做人,其实这得看对谁。对于至交好友,鲁迅的礼数还是挺周全的,经常去买一些阳澄湖的大闸蟹送朋友。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鲁迅这种“食不可无蟹”的生活堪称高端。
真实情况如何呢?恰恰相反。民国时期,蟹还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那会儿螃蟹多,且吃的人少。为啥?因为吃螃蟹不顶饿,不充饥,还不如大米来得划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法币改革后,物价上涨,米价飙升,很多穷苦人家吃不起米,于是只能吃螃蟹充饥。在当时的老照片或各类记载中,时时可见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螃蟹在当时不仅不“高端”,反而还挺普通,特殊时期甚至比米价还便宜。吃螃蟹的大多两极分化,一种是“高大上”,专门搜罗各地有名的螃蟹,品蟹喝酒,附庸风雅;另一种是穷到了极点,买不起米,就吃点普通的螃蟹充饥。
民国初年的螃蟹只要几毛钱一斤。在当时,这个价格也就比鲜鱼的价格略高一点点,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一个水平的,所以那时吃蟹的人特别多。
有一个叫李瑞清的,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官不大,只是个校长,收入不算太高,对于吃螃蟹却狂热无比。他吃螃蟹特别慢,一點肉都不浪费。虽然速度慢,但数量多,一只接一只,有时候一天下来他能吃上十来只螃蟹。螃蟹是大寒大凉之物,如此不加节制地食蟹导致李瑞清五十出头就去世了。
(摘自《羊城晚报》 图/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