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何以崛起
2016-07-06支梓桐
文|支梓桐
浙商何以崛起
文|支梓桐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世世代代浙江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型”。“勾践原型”是浙商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内核,是浙商有别于其他商业群体的地方。
他们,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然行走四方,以天下为市的商贾之人;他们,在19世纪推动近代中国工商业进程,为实力强大的几大商帮之一;他们,曾参与上海最早的开发,一度垄断当地大半产业;还是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觉察到春江水暖,成为经济先行军;仍是他们,在当下互联网经济时代日趋活跃,成为全球市场上不可忽视的群体,是欧洲人口中的“东方犹太人”。
这就是历史传承悠久,商业精神始终屹立的“浙商”。从明初天下首富沈万三到叶澄衷、虞洽卿,再从鲁冠球、徐冠巨、宗庆后、李书福、郭广昌到马云、丁磊、陈天桥、江南春,一代代“浙商”引领商业创新的潮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浙商群体能够绕过各种危机险滩,不断走向成熟和强壮,有一个内在的秘密,就是浙商群体所特有的内在精神。从理论上讲,浙商精神属于经济学上的企业家精神范畴。在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以人为本成为准则的现代经济竞争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最终竞争的制胜法宝。
那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一词,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发明。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是创新或实现新的组合。换句话说,一个社会要是缺少了企业家和他们的创新活动,就会渐渐地枯萎,丧失生机,最后被世界诸民族竞相进步的运动所淘汰。对于“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包含着三样东西,“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浙商群体身上,这三种精神特别浓烈,并体现出自身的特点。这是浙商“长青树”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和日益强盛的主要原因。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深情感叹:“与其他沿海省份的人相比,浙江人的的确确能吃苦。”他们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如资金雄厚的浙江东冠集团从老板到员工吃住都在工地、车间,餐风露宿,“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在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暨市境内,有一块广告牌很是醒目,上面的几个大字是:“越王卧薪尝胆地,诸暨工业创业园”。这块广告牌尽管是诸暨人立的,但传递出的创业心态则是全体浙江人的。浙江古称越国,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后,成了吴王的俘虏,在吴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终于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表面上低调行事,对吴王恭恭敬敬,自称属臣;暗地里发誓复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重用良臣,等待时机,最终以弱胜强,攻克吴国,报了世仇。勾践的故事,是世世代代浙江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型”,浙商群体身上都流着勾践的文化血统。“勾践原型”是浙商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内核,是浙商精神有别于其他区域企业家精神的地方。
出生于“草根”的浙商群体,创业的动因很简单,就是摆脱贫困。在他们的意识里,贫困是人生最大的危机。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得像是勾践的复仇欲望一般。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17岁从诸暨山乡出门,以卖绣花鞋开始创业的第一步,目的只有一个——让全家十口人不至于饿肚子,让家里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摆脱贫困过上小康,是浙江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条条框框的束缚被突破后,浙江人跨出家门,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理头发……
浙商群体在创业之初,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宏伟蓝图,一切是那么现实、简单、低调,追求直接利益。也许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今天的浙江经济奇迹和巍巍大观的浙商群体。这种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地追求现实目标和实效的创业、敬业精神,来自于“勾践原型”,是浙商得以崛起的原生力。
有人说,华人天生是商人,而浙江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商人的舞台是市场,而浙江人对市场情有独钟。因为,在商言商是最根本的商业规则。言商,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商业利润在市场中,而市场是没有边界的。在人类文明演进史中,人们的生存方式随着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原始游牧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主要表现为“逐水草而居”,近代欧美殖民文明突出表现为“逐疆域而居”,现代工商文明则表现为“逐市场而居”。浙江商人就是现代工商文明社会中一个典型的“新游牧民族”。当然,他们的“水草”和“疆域”是市场。
浙江商人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敢于走出去,满世界跑。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筑码头,闯天下。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善于“无中生有”和有着强烈脱贫致富愿望的浙江人毅然投身市场的海洋,敢为人先,敏锐捕捉市场商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因此,浙商的崛起,是浙江人善于追逐市场并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取得的。市场,是浙商崛起的大舞台,也是锻炼和成就浙商群体的大熔炉。浙商是一批善于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情形”里做出决策,争取利润的人。
浙商精神的另一个内在要素,就是组织和扩大商业过程中分工合作的能力,有专家称之为浙商的“抱团精神”。浙江人在市场竞争中的“抱团精神”,是让大家感受最深的一点。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村、义乌城、浙江街,没有“抱团精神”作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哪里有生意做,哪里就有浙江人群落。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生意大家做,赚钱都有份。这种抱团奋斗的团队精神,不仅能使企业上下“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和谐奋进,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范围地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最大力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虽然浙商集团最先从血缘、亲缘、地缘结成网络,但这只是基石和起步,不是自闭。浙商之间相互真诚援助、同舟共济,大大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无论是产业匹配,还是商业联盟,无不是在自主自立主体基础上的精诚联合。
说到“抱团精神”,并不是浙江人的独创,北有燕赵壮士,南有客家商人,在人们的印象中,比浙江人更加讲究“抱团”。但浙商的“抱团精神”在现代经济中能够获得成功,有着它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里除了“血缘”、“亲缘”、“乡缘”、“义字当头”等共性以外,我们可以看到,浙商的“抱团”不是唯“缘”为是,更不会以“义”为大,不讲商业原则;相反,浙商在“缘”、“义”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考虑到“利”。
从上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到,浙商精神的形成有它历史、地理、社会的原因,更有它文化上的深刻内涵。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发展,浙商精神将更具魅力,散发其独特的光芒。
浙商的崛起,是浙江人善于追逐市场并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取得的。市场,是浙商崛起的大舞台,也是锻炼和成就浙商群体的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