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姐妹竞相捐肾救兄:有一种爱叫血脉相连
2016-07-05谢玉婉
谢玉婉
“生命不仅可以传承,更可以分享。”当家中顶梁柱,也是唯一的儿子陈卓身患尿毒症性命攸关时,全家上下争着要为他捐肾。在这场壮烈的“生命馈赠”中,亲情化作对抗病魔的利器,所向披靡。“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2015年,陈家获得了安徽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而他们的故事,还将感动更多的人……
祸从天降,
家里的那棵大树要倒了
在安徽宿州钱营孜矿,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爸爸陈玉明是煤矿退休工人,妈妈王广英是小学教师,家中有5个孩子——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在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都非常孝顺懂事,特别是这个唯一的儿子陈卓,不仅长得高大帅气,学习更是出类拔萃。1986年,陈卓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蚌埠医学院。毕业后,在淮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因为医术精湛、为人亲切和善,不久还晋升为主任医师。
然而,幸福的日子却在2002年的一次体检中戛然而止。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陈卓的身体出现了异样,一次查房中,他双腿一软,跪在了病床前。回到家,同是医生的妻子李新看出了丈夫的不适,第二天,她陪着丈夫前去体检。在拿到体检报告的一刹那,夫妻二人都蒙了——尿毒症!
李新和陈卓从上高中起就是同学,两人一起走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后来还成了同事,多年的相濡以沫,让他们早已活成了一个人。李新努力咽下悲伤,安慰丈夫道:“别怕,咱们有病治病,没事儿的。”陈卓看着妻子,坚定地点了点头。
得知陈卓患病的消息后,陈家上下乱成了一锅粥,父母一夜间老了许多,陈家四姐妹更是心急如焚。对于他们来说,陈卓就是家里的大树,这么多年来,大事小事总要问问他才会安心,而今,这棵大树却要倒了……
对于尿毒症,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肾脏移植,但究竟何时会有合适的肾源,谁都不知道。最好的选择就是亲属间移植,这样不仅能节约一大笔费用,术后的排斥反应也会大大降低。开过几次家庭会议后,陈家上下纷纷要为陈卓捐肾,可大家的好意,却遭到陈卓的反对。“我自己是医生,所以很清楚这会带来的风险。我一个人生病已经够乱的了,如果再连累你们任何一个人,这个家该怎么办?放心,会有肾源的,我们再等等。”
拒绝了家人捐肾的好意,陈卓只能依靠每周两次的透析缓解病情。可即便这样,他依旧奋战在医院的最前线,常常忍受着巨大的煎熬透析完,就挪回办公室接诊病人。
一天,小妹陈静来到医院看望哥哥,走到门诊室门口,就看到前来问诊的病人已经排起了长队,而哥哥正在耐心、细致地询问病人病情。长期透析,让这个原本高大威猛的汉子,瘦得只剩一副干巴巴的架子,他伏在办公桌上的样子,是那么虚弱、可怜。接连问诊,他的嘴唇已经干裂起皮,但又因为病情无法正常喝水。不明真相的病患好心提醒:“医生,您喝口水吧,我不急。”陈卓笑着摆摆手,接着看起病来。陈静看不下去了,捂着嘴躲到了门外,眼泪却怎么也擦不干。之前每当家人询问病情、提出要捐肾时,陈卓总是故作轻松地说,“我好多啦,别担心!”今天一看才知道,他已经病成了这样。这么好的一个人,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受折磨?
竞争救兄,
姐妹联手与死神抗争
这天晚上,一家人又聚到了一起。陈父掐灭了手中的烟,抬头环顾着眼前的女儿女婿们,语气凝重地说:“三小子现在情况很不好,再没有合适的肾源,他就挺不住了,咱们得救他啊!把我的肾拿走吧,只要能救他,命我都可以不要……”孩子们听完纷纷不同意,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着一身病痛,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去冒险。大家一番商量后决定,由陈静姐妹去医院配型。可父亲却于心不忍:“说到底,你们都是嫁出去的姑娘了,我不能拿姑娘的健康去换儿子的命……”
“爸,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只要能救弟弟,我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肾捐给他!”大姐陈红梅哽咽着说,其他几个姐妹也纷纷哭着抢着要给陈卓捐肾。在场的几个女婿也都红了眼眶,小女婿戴成杰安慰岳父道:“爸,我哥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别说支持小静和姐姐们捐肾,就算是要我捐我也愿意啊。”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如此重情重义,老人既心疼又欣慰,嘴里不停念叨着:“好,好……都是好孩子啊……”
就这样,陈静四姐妹瞒着陈卓夫妇来到医院做了配型,结果出来后,只有小妹陈静的各项指标与陈卓高度匹配。可在得知陈静要给自己捐肾的消息后,陈卓却坚决拒绝,“胡闹!谁让你背着我化验的?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咋办?丈夫咋办?咱家咋办?我就是死,也不会要你的肾!”
看着哥哥如此激动,陈静流着泪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哥,小时候你说什么我都听,这次你也听听我的吧,你是咱这个家的顶梁柱,只有你好好地活着,我们这个家才不会散。我相信,如果现在病的是我,你一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肾分给我,对吗?”妹妹的话让陈卓的心瞬间融化了,这个曾经跟在自己身后的“小跟屁虫”如今却给了自己最大的庇护。陈卓含着泪答应了。
为了能让身体达到最好的状态进行手术,陈静开始加强锻炼,每天都围着小区快走锻炼,一天下来有二三十公里。过去很挑食的她,为了营养均衡,再不喜欢的食物都甘之如饴,还戒掉了所有零食。不到两个月,陈静的体重增加了十几斤,面色更加红润健康了。
2008年7月,陈静和陈卓住进了南京市鼓楼医院,开始为移植做前期准备。为了让妻子安心在医院检查,陈静的丈夫请了长假,每天贴心地照顾着妻子。而他们的女儿,则被留在了老家。许久不见女儿,陈静很是挂念,可奇怪的是,这个平日里最黏自己的小丫头居然一直不愿意跟自己通话。陈静有些生气,责问起女儿,小姑娘这才小声地说出缘由:“其实我真的好想妈妈,可是我怕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忍不住哭出来,这样妈妈心里会很难受的,而且万一舅舅知道了,又会不愿意要妈妈的肾了,那可怎么办……”这么小的孩子,竟懂得处处为他人着想,陈静既心酸又内疚,紧紧抱着电话,任泪水肆意横流。
病房中,很多病友听了陈静一家的故事都深受感动。其实,在这些饱受疾病摧残的人心中,病魔本身固然可怕,但最让人心寒的,却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大病当前,即便不用做捐献器官这样巨大的牺牲,还是会有一些亲友因为怕被借医药费纷纷避而不见。亲情、友情、爱情都在病痛的催化下,还原了最本质的模样。而陈静一家的血脉亲情,无疑给这些冰冷了许久的心灵,带来了春日般的暖阳。一位年过八旬的病友竖着大拇指对陈静父母说:“你们这个家庭太伟大了,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见过太多为了一点小利争得头破血流的家庭,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手足情深。”
生命接力,
请和我一起活下去
终于,在各种复杂繁琐的检查之后,2008年9月1日,陈静和陈卓之间,要完成他们此生最为庄重也是风险极大的一次“生命馈赠”。
手术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半,近10个小时的等待,对陈家人来说仿佛几个世纪般漫长。姐妹们一直安慰着哭泣不止的母亲,父亲拿着烟的手止不住地颤抖,其他人也都焦急地在门口踱来踱去,每当手术室有人出来,就赶紧跑过去问情况。当天,很多关心他们的病患、病患家属以及医护工作者,也都赶来为他们加油,打气。当手术室门口的电子屏幕上突然跳出“手术成功”几个大字时,整个大厅都沸腾了,陈家人激动得抱头痛哭,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那颗从陈静体内移植给陈卓的肾脏,在移植完成几秒钟后便开始工作了,整个手术过程异常顺利,在场的人们都说,这是上苍对这个家庭的眷顾。
手术结束后,陈静在医生的呼唤下渐渐冲破了麻醉的阻隔,用微弱却焦急的声音询问:“我哥呢?他怎么样了?”这个情景随后也惊人相似地发生在哥哥陈卓身上,当他渐渐恢复意识,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妹呢?她还好吗?”这对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兄妹,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永远是彼此的安危。
随着麻醉渐渐退去,陈静腰腹间将近30公分长的伤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当她第一次低头看到这条恐怖的疤痕时,一向怕疼胆小的她一下子晕了过去。其实,这世上本就没有天生的勇者,只是在你关心的人面前,所有的恐惧都要暂时让步。
术后第5天,刚刚能坐起来的陈静,就要去ICU病房看望哥哥,可家人担心她的伤口,硬是拦着不让,陈静就趁家人不注意,悄悄溜了出去。几十米的走廊,她歇了五六次,豆大的汗珠,顺着她蜡黄的脸不断往下滴,5天没有进食的她虚弱地靠着墙,口中却异常兴奋:“哥哥,你怎么样了,还疼吗?能吃饭吗?”
陈卓一听到妹妹的声音,顿时来了精神:“我很好,别担心,你要养好身体,知道吗?你为了我受这么大罪,一定要好好的……”
“哥,你说什么呢,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你看,我都能走到你这里了……”
一句句简单真挚的对白,成了这对兄妹俩恢复过程中最好的止痛良药。
不久后,陈卓各项身体指标都回归正常,术后出现的排斥反应也非常小,他只需服用很少的抗排斥药物。1个月后,陈卓和陈静一起健康地出院了。
回到家里不久,一心念着病人的陈卓,很快就回到医院上班了。在门诊室、病房中,又响起了他亲切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而在与死神一番较量之后,他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医治病患。闲暇时带着家人到各地游历,他说这后面的人生是妹妹送给他的,只有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才不算辜负。
这次捐肾并没有给陈静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她也很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身为煤矿播音员的她,每天用动人的声音感染着身边人。他们的感人事迹也渐渐被更多人知晓,2015年,陈静家庭获得了安徽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5年底,陈静再次怀孕了,待产的日子里,她满怀欣喜地感受着腹中这个小生命一点点长大。陈静说,正是因为捐肾的经历,让她懂得了生命不仅可以传承,更可以分享。
在苦难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若是全家齐心拧成一股劲儿,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兄弟姊妹,今生得多大的缘分才能聚在一起,你们都是有福的,要好好珍惜。”陈家父亲常常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很显然,他的话早已深入到每个孩子的骨髓。
(责编/朱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