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运用鼓励法进行美术教学

2016-07-05赵兴东

学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赵兴东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审美个性;审美意识;参与体验,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127

经常有教师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都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也没见你骂学生、体罚学生,上课纪律怎么那么好呢?”“学生上课那么积极主动,你是怎么引导的?是不是有什么教学秘籍?”其实我教学根本没有秘籍可言,只是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已。我的教学经验是: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长久的绘画热情。学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我是如何运用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呢?下面,笔者就此略谈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发展审美个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审美个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时,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视点,做出的与众不同的审美判断。对于初学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素养还不是很高,对于审美视点的选择和落点还不够成熟,做出的审美判断有时也会出现偏颇。有的美术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给学生画定框框,要求学生从指定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判断,结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创新性。在此背景下,学生只能是进行机械的美术学习而已,谈不上创新、创造。面对枯燥的学生,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丧失殆尽或根本就提不起兴趣。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不同,心境就不同,经历、学识和个性情感也会不同,因此,即使审美对象是相同的,学生的审美视点和审美理解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懂得这些道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审美个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做出审美判断。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设置开放式评价标准。在对某一审美材料进行评价时,教师不是事先给学生设置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尽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欣赏时,个人情感与艺术作品生发出某种共鸣,从而达到美术想象力、感受力的提升。其次,肯定学生的审美判断。学生的审美判断,是根据审美材料、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做出的,是学生经过一番观察、思索、总结后得出的,无论这个判断精当与否,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这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由来的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的审美判断,首先要进行肯定,有不当之处然后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以此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才能在接触材料、尝试绘画中了解相关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绘画的技能和技巧,在多次切身体验之后,产生自己的美术感悟,提高美术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激发他们参与美术实践的意识。

例如,在进行美术工艺课教学中,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讲解制作所需要的材料、所运用的方法等,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范画,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它使用了什么素材,采用了什么形式,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做的呢?”之后,我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为他们准备的各种材料,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触摸、观察、比量、摸索,内心形成了制作画作的大致轮廓。然后,学生对照着范画,尝试着在自己的画板上进行“模仿”。此时,我们会发现,学生选用的材料、进行的步骤等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自己的思维特质。学生“模仿”得专心致志,时而眉头紧皱若有所思,时而喜笑颜开若有所悟;时而快速在画板上制作,时而把部分制作拆除。看着“模仿”的作品渐渐成型,学生笑了,我也笑了。

学生制作的作品完成后,教师不能急着进行点评,而是要同学生探讨制作的方法,使他们进一步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得好不热闹,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谁的制作方法更好而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时,教师不得不作为“调停者”介入进行化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每种制作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探索出最佳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学生在讨论、探索、实践中提升了审美能力,提高了美术创新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美术才能的空间,使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得到提高。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传递出的与众不同东西,不因它们没有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而随便否定,也不因它们不完美或者有缺陷而随意扼杀。因为我们知道,美术不同于数学,数学的每道题都有唯一的固定答案,而美术作品呈现出多样的美,每个人的感受不可能完全一样,多多少少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是学生的个性所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的创造思路就会受到限制,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就会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活力可言。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所以,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不管它们呈现出的是夸张还是平淡,是细腻还是粗犷,是热情还是宁静,是奔放还是含蓄,教师都要注意挖掘其优点部分,肯定学生的艺术表现,激发它们的艺术创造力。渐渐地,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就会养成主动、大胆、充分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的习惯,创作出的作品才有个性、有特点。这样,学生的美术素养也才会大大提高。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晖.美术教学人文性功能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9(33).

[2] 吴薇.美术教学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J].职业技术,2006(10).

[ 责任编辑 张 宇 ]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