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那力寨看广西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

2016-07-05赵娜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广西

赵娜

【摘 要】 本文以广西凌云县那力寨居民变迁探讨广西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那力寨原住居民为陆姓壮族,清末、民国、“土改”等时期先后有不同姓氏的壮族和蓝靛瑶、汉族迁入,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和谐家园。众多的个案研究,有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从一元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

【关键词】 广西;民族杂居;村落形成

关于壮族村落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了。比如,李富强等著《村落的视角: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就以田林那善、平果必罗、德保大年、天峨连迁、宁明盆昌等5屯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社会文化变迁”主题。[1]本文试图勾勒广西凌云县玉洪瑶族乡那力寨,如何从单一民族寨,发展为多民族杂居寨?进而探讨广西多民族共同家园的形成。

一、那力寨的原住民族

那力寨今隶属广西凌云县玉洪瑶族乡那力村,位于云贵高原余脉的岑王老山脚下,地处县境西北部,是桂西北凌云、田林、乐业三县交界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为壮、汉、瑶三族聚居之地。

那力是壮语地名,那为田,力为长,指此田坝比较长。今那力寨,从南到北,依次为那磨、那骂(场坝)、中寨、那伟、伟扛、坟山、老长坝等7小寨。解放初期逐渐形成了以壮族为主、汉族次之的民族分布格局,但近年来壮、汉人口渐为持平,瑶族人口依旧最少。

那力寨作为桂西北地区一古壮寨,其最早之居民,正史罕有记载,但从一些口述或碑刻中,或可窥见一二。那力壮族人认为,最早的居民是壮族陆氏,陆氏先祖叫陆正祥,在今坟山小寨有一块墓碑,叙述了陆氏祖先事迹:

清故二十九世祖母李氏陆门太安人墓

陆氏者乃河南堂也,于上古时受黄帝封为祝融氏,担任火官之职。今河南新郑经商周(疑为商丘——引者),后迁往各地。继而至宋朝年间,南方叛乱反朝廷,帝旨命狄青为征蛮大元帅。当时,岑朋是岑元帅前部,兵行至广东,访见一人,能文且武勇,求之为本部文书,继而征蛮,至西粤今广西。因出征年久,难回故乡,又于南宁五堂(塘)处设立祠堂。据陆上祥《岑部圯》载到南宁者名是陆附玉,傅(溯)及本源,乃浙江人岑朋,受帅令征平泗城洲(州)。我先祖随至泗城洲(州),泗城受平,时其寇首领潜于南安庭(亭),聚众再反。岑朋令义子黄闪(任)南安剿寇大将军,帒(带)领陆氏兄弟、一岑氏、一方氏、诸谋士将军进入南安庭(亭),陆姓者随平南而来……雍正末乾隆初,尚有陆文进、文宗兄弟……永洪夫妻便生长子陆上礼、次子上桢、三子上祥,并广置田产……后来,桂林龙知府剿匪到凌云,招(召)集武生,见上祥心良,作正,便赠于六品京堂之职,又改名正邦。女彩谜。今子孙繁荣兴旺,因思祖上之德,难忘。故后世子孙共同立碑以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癸末年(2003)二月十三日立①

宋元时期,广西许多地方属于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的阶段。“资蓄虚乏,刀耕火种,以为糇粮”。[2]“邕州两江,水土尤恶”。[3]时广西环境恶劣。“有关宋明之间的祖先记载,虽然大多数会刻意炫耀祖先的身世,但仍会透露出他们的祖先定居下来之前在这一带艰难创业的历史事实”。[4]碑文中所诉说的就是一部陆氏先祖迁移拓荒的历史。

刘志伟认为,在宗族发展过程中有三种重要的角色,即:始迁祖、定居祖或入籍祖,建立各种宗族制度的祖先。[5]碑文中叙述陆氏始迁祖是宋代跟随狄青平蛮而来的岑朋,到南宁的为陆附玉,当地人视其为一世祖;后辗转几代,“南迁祖先到定居祖先之间的几代人,常有转徙靡定的历史,流动不定则是在宋元之间几代祖先的共同特点”。[6]中间二十八代世祖史簿、坟地、名字,逢乱世而使后人不得传;直至雍正时才有记载,雍正末乾隆初有陆文宗、文进兄弟,自幼分开,文宗应考为探花郎,官任长沙、泗城(今广西凌云)知府,但终不知其去向。而文进在泗城定居,编户入籍。清末民初,洋入中华,地方作乱,先祖外逃。待平静后,永洪夫妇回来开垦种田,壮年勤劳,心善积德。后生三子,第三子陆上祥,后改名正邦,被赐予六品京堂之职。当官后自然开始建祠堂,奉先祖,修族谱,置族田,积极融入国家正统秩序之中。

碑文在叙述祖先故事时,不免加入一些传说。这些百姓口中的故事传说“他们多少存在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地方史研究中应该可以在被解读的基础上作为史料来利用”。[7]这些碑文传说都旨在说明陆氏与岑氏亲密关系,最先聚居于此,力证陆氏为那力寨的原住居民。科大卫认为“入住权”即在乡村成为村民的权利,为最先入住的太祖所遗留给后世子孙最重要的权利,所以村民往往通过太祖入住以后分居的历史,来说明谁有权在那一条村入住,而谁没有入住的权利。[8]这也是居民定居某地并进行资源竞争的权利。祖先源流常与移民传说结合,用于人们声称并确立自己在某地的入住权。那力寨以陆姓壮族最多,壮族碑刻文献以及当地很多口述传说,都在力证那力寨原住居民为陆氏壮族。

二、那力寨的迁入民族

那力寨除陆姓壮族外,其他姓氏壮族、汉族大约在清末、民国时期,瑶族多在“土改”时期,由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原因先后迁入,构成了今壮、汉、瑶三族杂居的格局。各民族迁入的准确时间很难确定,但最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力寨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其他壮族的迁入

罗家,据罗保洋说,民国时期,他曾祖父从乐业县甘田镇龙谷来那力教书,讨陆家女儿做老婆,陆氏不愿去龙谷住,罗氏跟来那力住,逐渐融入,成为其中一员,今住陆任铁家旁边。现已发展到第六代。

刘家,玉洪瑶族乡上谋寨人,国民党老兵,参军后复员回家,年老无妻,得知陆任本(今定居玉洪街上)母亲寡居,还年轻,来上门,生刘世顶。住中寨陆任稳家旁边。

岑家,原住离那力寨6公里左右的十二坪,那里有一处岑家私庄,可能有十几二十亩田,陆宗仁(陆长锋之父)的亲戚,让他来住今那马。

韦家,陆家女儿嫁去大平,那里比较偏辟,生活条件不好,不愿去那边住,后男方跟随女方来住,原住中寨后迁到伟扛。

2、汉族的迁入

汉族来源与迁入,笔者访谈了几户具有代表性人家。现归纳如下:

杨家,光赞,先平父亲,民国后期,因逃荒,流落至此,求陆家收留。杨告家,自称其父给李亮做工,原住凌云县泗城镇牛洞,后买到现居住地,定居下来。

邢家,原住邢家洞(当地又称覃家洞),今住老长坝的邢氏(女,汉族,80岁,文盲)说十几年前从高山上搬下来,山上太高了。附近几家姓邢的皆是从高山上搬下来的,山上没电,生活不方便,上山很难,搬下来所盖房屋的土地是原来“土改”分得的。

唐家,据唐思爱说,他是跟着爷爷从县城(泗城)搬过来,右边的杨家也是。

彭家,今住老长坝的彭兴果说他们祖上100多年前从加尤镇搬来,是为躲避国民党抓兵逃出来的,附近杨家、唐家都是抓兵逃来的,邢家是原来的。这里姓彭的原住伟扛后面的半山腰上,“土改”时期,分地主田地时,他们才得以分到好的水田和地主的房屋居住。

3、瑶族的迁入

那力寨中并无瑶族居住,其周边的瑶族皆为蓝靛瑶,主要聚居于孔家湾与灯草坪。孔家湾屯离那力中寨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地缘范围较近,可视为同一个生态环境。屯内有李、邓、黄、赵、盘等五个姓氏,李姓为大姓,人口最多,均为蓝靛瑶。

灯草坪,距离老场坝云盘山的岑大将军庙直线距离不到100米,与那力寨(峒、坝)隔一道小山梁,由于地缘上距离较短,且该寨周边全是那力寨的水田和土地,故而把灯草坪纳入那力寨一起讨论。灯草坪原住汉族,1946年发生泥石流,全寨被毁。“农业学大寨”时,另一村伟利蓝靛瑶族生活艰难,饭不够吃,有几户独立出来,迁到今灯草坪组成小队,逐渐定居。据灯草坪的居民李书权(男,瑶族)所述,他家是在他父辈时因分地而从伟利迁到那力寨附近。

李玉清一家现居住于那磨,位于场坝与孔家湾之间,亦可归入那力峒范围讨论。20世纪80年代,当时受“老少配”之风的影响,40多岁的李玉清娶了16岁的小姑娘,不好再与原配所生的三个男孩同住,故在那磨另起一间草房居住,成为最早迁入那磨的瑶族。

4、迁入的原因

关于那力寨的迁入民族因何而迁入,大致有以下几个缘由所致。

因风水好、地理位置优越。风水是影响搬迁重要的原因之一。人大代表陆任政的儿媳张丽芳说,从那力寨搬到伟利湾旁边的三户是兄弟关系,由于风水占位不到位,背山遮阳,光照热,条件不佳,影响家运。家人不顺遂,出现问题,有一个儿子得病,瘫痪,因打架被刺伤。由此可见在当地风水地理位置成为人们迁居到此的重要原因。那力寨光照好,水源充足,生活环境更为方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商品交易也比较集中,每4天一次的街天就在此处。这也是影响汉族从高山上搬下来的原因之一。

因孩子抱养。有些汉、瑶的小孩被抛弃,壮族抱来养,经过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那力四组的陆保权就说他太爷爷是陆家从浪平高山汉龙家抱养的,第二、三、四代姓陆,三代归宗后又姓龙了。至今已是第五代了。

逃难、打工。自然灾害或是逃避当时政府政策而迁来。随着抗战结束,军纪败坏,民惧当兵,现役逃兵甚多,征兵制实为“抓兵制”。彭兴果(那力屯一组村民)就说他爷爷是躲避国民党的征兵逃难于此的。邢、唐、杨等几家汉族大多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逃难于此,迁入时间较晚,平坝地带大都被原住民所占,他们只好立足于高山森林,开荒种植,自建村寨,给土著地主打工。后来,陆姓祖上或者一些地主,吸食鸦片,无力还债,就把一些平坝土地卖给这些打工的,他们搬下来,慢慢融入其中。他们大都从比较贫穷的地方迁来,希望在此能够过着比较好的生活。

政府安置。1950年代,全国开展“土改”运动,广西跟随国家步伐,认真贯彻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的路线,开展土地改革,玉洪乡当然也不列外,积极参与到“土改”运动中。重新分地,形成了一次迁移浪潮。那力寨吸收了许多新鲜血液,汉族、瑶族不断搬迁至那力寨,其人口规模和族群成分不断增加。像高山汉族、伟利瑶族等在“土改”时期分得了土地,土地得到合理分配,迁入居民在此有了居住权。

女儿不愿住夫家。女儿出嫁到自然条件比那力差的地方,虽然夫家在当地有钱有势、有头有脸,但是陆家女儿不愿长住夫家,坚持回娘家长住,而娘家人也允许他们回来居住。像韦家、罗家多属于上述情况。这就增加了当地姓氏,扩大了通婚范围,促进了当地族群的繁衍发展。

“老少配”之风的影响。1980年代当地刮起“老少配”之风。40-50岁男子因失偶,娶十几岁的姑娘,壮、汉、瑶都有此现象。李玉清就娶了16岁的小姑娘,不好再与原配所生的三个男孩同住,就迁到那磨另起一间草房居住,成为那磨最早居民。

三、多民族共同家园的形成

费孝通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曾注意到如何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9]那力寨迁入民族也大都遵循这几个条件,逐渐融入那力寨之中。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陆氏壮族占据优势条件情况下,若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或与陆氏有密切关系,或为其打工置地,或通过姻亲关系,或在政府安置下获取土地使用权。这一过程中必会有摩擦,但并不妨碍那力寨民族格局的形成。

那力寨原住居民为陆姓壮族,占据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后迁入者则住在地势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的山上,经近百年繁衍发展,到建国初期“土改”之后,其他壮族、汉、瑶等陆续迁到那力寨,逐渐形成以壮族为主、汉族次之、瑶族最少的三族分布格局。但近年来,壮、汉人口渐为持平,瑶族人口依旧最少。解放初期,虽然没有具体的那力寨壮、汉、瑶三族的人口数字,但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当地壮族人口占有多数,村干部中也占有优势,决策着寨中各项事务。

那力寨内壮、汉、瑶三族通过共同的岑大将军信仰来维持彼此间和谐的族群关系。经近百年的接触、混杂、融和,逐渐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实现了从单一民族到多元民族杂居格局的转变。

那力寨近百年间逐渐迁入了壮、汉、瑶等族,“土改”时期民族人口比例与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不论是整体的,还是个体的族群迁徙,都体现出了族群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性特征。[10]只有在认识动态性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通晓中国社会族群的迁徙现象;才能真正认识从一元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才能真正理解多民族共同家园的形成。

【注 释】

①此碑文于2014年7月14日收集整理。括号内的文字,均为整理者所加,其它文字全依照原文。原文夹杂有一些繁体字、异体字,现均转换为现代通用的简体字。原文无标点,整理者加的标点.

【参考文献】

[1] 李富强等.村落的视角: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 (元)脱脱.宋史:卷294·列传53·苏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5][6][7] 刘志伟.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A].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 (英)科大卫.从香港新界乡村调查所见明清乡村社会的演变[A].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92.

[9]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10] 赵旭东.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广西
百年圆梦·壮美广西——全国美术名家画广西
和我一起去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2017广西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四)
2017广西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三)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