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
2016-07-05田忠贵
田忠贵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觉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期望都够为同仁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交流讨论 书写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69
作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觉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期望都够为同仁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老师认为这样会耽搁教学的进度,有的教师又认为初中学生讨论交流不出什么效果,所以,很少有老师愿意在促进学生交流讨论方面启发引导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讓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二、重视学生表达和书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多老师只是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很少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生,他们常常无法用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说,或者说得让很模糊。结果是教师代替他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学生又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还有就是,大多数学生写作文就头痛,总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完成了,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平淡无味。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当“导演”,为学生铺设舞台,布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努力创设出一个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自由徜徉,纵横千里,尽情发挥想象。这样,学生不但会敢说,而且也会爱说,从而达到想说和会说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辩论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如此一来,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文中写的能力,很多老师都认为是写作的能力,写作固然重要,书写能力也同样重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交际工具的功能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声的交际功能,如当面的交谈、会议上作报告和打电话等口语交际;二是有形的交际功能,如书信、考试以及著书立说等文字的交际。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各样媒体的增加,口才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字书写的功能虽说有所降低,但写作这种能力完全有必要加以强调。
在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书写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得分上的高低、考试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阅读答题虽没有规矩,但在语言的完整、流畅上很有讲究的。再有就是学生的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很随意,写错了来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洁。语文教师应该从开始就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答题时的书写能力,做到规整、干净整洁,强化印象分。
三、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提倡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放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怕学语文、学不好语文的困境。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重视学生表达和书写能力的培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在很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