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吴坑矿区灰岩矿床地质特征
2016-07-05卢杰能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福州350001
卢杰能(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 福州 350001)
【其 他】
永定县吴坑矿区灰岩矿床地质特征
卢杰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福州35000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永定县吴坑矿区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围岩及夹石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该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在闽西南一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水泥用灰岩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位于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部分梅林褶皱断裂带南段。区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奥陶—志留系(O-S)变质粉砂岩,上泥盆统天瓦岽组(D3t)砂砾岩、桃子坑组(D3tz)石英砂砾岩,下石炭统林地组(C1l)石英砂岩,上石炭统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C3c-P1q)灰岩及燧石灰岩,下二叠统文笔山组(P1w)粉砂质泥岩及童子岩组(P1t)泥质、炭质粉砂岩夹煤层,上二叠统翠屏山组(P2cp)粉砂岩及大隆组(P2d)泥质粉砂岩,下三叠统溪口组(T1x)钙泥质粉砂岩,上三叠统文宾山组(T3w)长石石英砂岩,上侏罗统南园组(J3n)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断裂为主,次为近东西向断裂。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地层表现为单斜构造。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见右图):
2.1.1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
分布于矿区南侧,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砾岩。砂砾成分由石英组成,少量为长石,浑圆度较好,胶结物为硅质。其产状50~70°∠55°。厚度不详。
2.1.2上石炭统船山组(C3c)
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灰岩,夹有白云质灰岩,微—细晶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见有条纹状构造,条纹宽度为1~3mm,由泥炭质组成。其产状:340~8°∠28~35°,最大厚度约300m。为KT1矿体赋存层位。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2.1.3下二叠统栖霞组(P1q)
分布于区内的中部偏北侧,岩性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含泥炭质灰岩、灰岩,隐晶—微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泥炭质沿层面呈条带状分布,条带宽1~2mm。缝合线构造发育,沿缝合线常见有泥炭质物分布。其产状:340~350°∠35~47°。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1 下二叠统童子岩组 2 下二叠统栖霞组第四段 3 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 4 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二段 5 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 6 上石炭统船山组 7 上泥盆统桃子坑组 8 矿体编号9 辉绿岩 10 地质界线 11 断层及编号 12 勘探线及编号
根据岩性组合,下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可分为四段:
(1)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P1q1):分布于区内的中部,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泥炭质灰岩,隐晶—微晶结构,条带状构造。泥炭质沿层面呈条带状分布,条带宽1~1.5mm。缝合线构造发育,沿缝合线常见有泥炭质物分布。厚度60~100m。
(2)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二段(P1q2):分布于区内的中部偏北, 岩性为深灰色含泥炭质石灰岩, 隐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缝合线构造发育,沿缝合线常见有泥炭质物分布。厚度约100~120m。为KT2矿体的赋存层位。
(3)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P1q3):分布于区内的北部,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泥炭质灰岩或灰岩夹薄层状含炭质泥岩, 隐晶—微晶结构,条带状构造。泥炭质沿层面呈条带状分布,条带宽1~2mm。缝合线构造发育,沿缝合线常见有泥炭质物分布。厚度40~100m。
(4)下二叠统栖霞组第四段(P1q4):分布于区内的北部,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含泥炭质灰岩, 隐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缝合线构造发育,沿缝合线常见有泥炭质物分布。最大厚度约120m。为KT3矿体的赋存层位。
2.1.4下二叠统童子岩组(P1t)
分布于矿区的东侧及北部,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炭质粉砂岩。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厚度不详。
2.1.5第四系(Q)
分布于矿区的大部分地段。岩性为土黄、黄褐色含砂砾粘土。砂砾成分主要为粉砂岩、砂岩等碎块,大小一般在1~5cm。地势低洼处常见有大滚石。最大厚度可达50.47m。
2.2构造
矿区内含矿地层呈一单斜构造形态,含矿地层产状:340~8°∠28~47°。以5线为界,其西侧含矿地层倾向为北北东向,东侧含矿地层倾向为北北西向,平面上含矿地层走向线呈开口向北的宽缓弧线状。
矿区内见有4条断裂构造。各断裂构造分述如下:
F1断层:位于矿区的中部偏西,走向为北西至北西西向,倾向北东,倾角约为15~30°,为一正断层。为矿体的南西两侧边界。
F2断层:位于矿区的中部偏东侧,走向为北北东向,其西侧地层为船山组(C3c)和栖霞组(P1q)地层,东侧为童子岩组(P1t)地层,性质不明。为矿体的东边界。
F3断层:位于矿区的北侧,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近正北向,倾角约为60°,为一正断层。为矿体的北边界。
F4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偏南侧,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北北西向,倾角约60°,为一正断层,为矿体的南部边界。
2.3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有岩浆岩出露。
3 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区水泥用灰岩矿赋存于上石炭统船山组(C3c)及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地层中。根据矿体赋存的层位,由下往上依次编号为KT1、KT2、KT3矿体。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3.1.1KT1矿体
赋存于上石炭统船山组(C3c)地层中,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走向控制长度约1000m,地表宽度为300~520m。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340~8° ∠28~35°),近东西向展布,呈一单斜构造形态,层状产出。夹有多层白云质灰岩夹石层。矿体最大厚度约300m。
南侧以F4断层为界,北侧至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P1q1)地层为界,东侧以F2断层为界,南西侧以F1断层为界。间接底板为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地层,顶板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近地表处覆盖有第四系(Q)残坡积层。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微—细晶灰岩。矿石平均化学成分CaO53.45%、MgO0.90%。
3.1.2KT2矿体
赋存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二段(P1q2)地层中,分布于矿区中部偏北。走向控制长度1000m,地表宽度为160~210m。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340~350°∠35~40°),呈北东东向展布,为一单斜构造形态,呈层状产出。夹有泥炭质灰岩夹石层。矿体最大厚度约120m。
南侧自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P1q1)地层界线,北侧至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P1q3)地层界线,东侧以F2断层为界,南西侧以F1断层为界。其底板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一段,顶板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近地表处覆盖有第四系(Q)残坡积层。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隐晶—微晶灰岩、含泥炭质灰岩。矿石平均化学成分CaO52.10%、MgO1.20%。
3.1.3KT3矿体
赋存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第四段(P1q4)地层中,分布于矿区北侧。走向控制长度1000m,地表宽度为110~170m。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340~8° ∠38~47°),近东西向展布,呈一单斜构造层状产出。夹有泥炭质灰岩夹石层。矿体最大厚度约120m。
南侧自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P1q3)地层界线,北侧以F3断层为界,南西侧以F1断层为界。其底板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第三段,顶板为下二叠统童子岩组(P1t)地层。近地表处覆盖有第四系(Q)残坡积层。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隐晶—微晶灰岩、含泥炭质灰岩。矿石平均化学成分CaO51.90%、MgO1.29%。
3.2矿石质量
3.2.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隐晶—微晶结构、微晶—细晶结构。
矿石构造为块状构造、缝合线构造、条带状构造。
3.2.2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生物碎屑(已钙化)、少量白云石和泥炭质物等。
3.2.3矿石化学成分
各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化学成分见下表。
各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化学成分
3.3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等特征,矿石类型可划分为三种自然类型,即:隐晶—微晶灰岩、微晶—细晶灰岩以及含泥炭质灰岩。矿石的工业类型为水泥用灰岩矿石。
3.4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
3.4.1矿体围岩
矿区内水泥用灰岩矿赋存于船山组和栖霞组地层中,含矿地层的底板为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地层,呈断层接触。顶板为下二叠统童子岩组(P1t)地层,呈断层接触。
3.4.2夹石层特征
根据圈矿工业指标要求,矿区共见有10条高硅夹石层、21条高镁夹石层。
3.4.3脉岩
见有3条辉绿岩,倾向10~25°,倾角55°左右,呈脉状产出。岩石呈浅灰绿色至浅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及副矿物等,厚度在10~50m。
4 矿床成因
本区在晚石炭世末期—早二叠世,经历了二次海侵海退旋回。在晚石炭世末期,本区开始下降,接受第一次海侵,形成较大范围的浅海沉积盆地,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岩性较均一的船山组碳酸盐岩建造。进入早二叠世,有一次短暂的海退时期,沉积环境由浅海相变为亚浅海相,陆源物质增多,形成一套硅质含量较高的栖霞组第一岩性段灰岩建造;第二次海侵到来,沉积环境由亚浅海相恢复至浅海相,但时间较短,形成栖霞组第二岩性段灰岩建造;又一次短暂的海退时期,沉积环境由浅海相变为亚浅海相,陆源物质增多,形成一套硅质含量较高的栖霞组第三岩性段灰岩建造;第三次海侵到来,沉积环境由亚浅海相恢复至浅海相,但时间较短,形成栖霞组第四岩性段灰岩建造;第三次海退开始,沉积盆地逐渐缩小,沉积环境由浅海相变为亚浅海相、滨海相,海相沉积物减少,陆源物质增多,沉积文笔山组泥岩—粉砂岩建造。故本区矿床属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矿床。
本矿床属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矿床,产于上石炭统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地层中,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分别为下二叠统童子岩组(P1t)和上泥盆统桃子坑组(D3tz),故直接找矿标志为船山组—栖霞组地层,间接找矿标志为童子岩组地层和桃子坑组地层。
【中图分类号】P61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16)01-0056-03
【收稿日期】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