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
2016-07-04唐素琴
唐素琴
摘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把“读”摆在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其次要着重训练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和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另外还要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鉴赏;课外
文言文教学翻译能力,学生文言文,即古代汉语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把“读”摆在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位置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就曾说:“学生学古文,如果只限于听讲,不读不背,那效果必等于零无疑”。多读熟读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读顺、读懂。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句。若不经老师领读并告诉其音节停顿,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其义的。因此,我每次教文言文课,总是在早读时安排一些领读文言文的时间,待到按计划教到某篇文言文时,学生已无任何陌生感,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注释默读,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进而弄懂其含义,实践证明,此法确实管用。学生读得多了,要求背诵指定的内容便水到渠成了。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
语文大师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重在传授方法。给学生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化难为易”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实词教学是个难点,其难点在于一词多义。必须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方法,让其逐步掌握。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两个“前”解释不同,词性也不同,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比较弄懂前者为名词,译为“前面”,后者为动词,译为“上前”。在讲授这一类词时,要求学生逐一做成卡片,学期结束后再整理成册,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实词词汇。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原因是不少词语学生在小学未见过,如“乎、焉、矣、哉”,有的词学生在小学虽见过,但多以双音节出现且意义单一,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区别古今用法之差异,尽量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字,表意十分复杂,教学中要一例一例地讲,期末复习时再总结归类,让学生一一举出例句,并做成知识卡片。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基础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五字法”翻译法,即“留、删、补、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文言文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课上着力培养。
1.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指的是读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联想、想象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作品提供的材料,进行的合理性扩展。所以,在联想、想象活动中,既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的逻辑,又要注意有时需要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例如《夸父逐日》结尾中夸父追逐太阳而渴死在半路上,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教学时让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当时夸父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夸父你会说些什么,为什么夸父的手杖会化为邓林,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2.领悟能力的培养,领悟指的是读者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领会。鉴赏中的领悟含有明显的理解因素和解释活动,但它是一种感性悟解活动,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培养领悟能力,不仅要在知觉水平上领会把握作品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而且要融入作品中,把握作品的神韵,进行移情发志、超然忘我的想象。教学《夸父逐日》中,学生便可进入想象领悟所兴发的境界而超然忘我,在想象领悟中,学生跟随《山海经》记载,仿佛看到了夸父追逐太阳而死之后,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景象,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继而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DOI:10.7666/d.y1015249.
[2]李晓.中学语文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陈小弟.谈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中的信、达、雅[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287-287.
[4]黄兴.中学语文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J].语文学刊,2015,(20):170-171.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5.20.085.
[5]尹东海,任筠.中学语文文言文解读策略——以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5):183-186.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5.50.
[6]殷庆利.对中学语文文言文复兴-因的探究[J].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1,(10):1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