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观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关联性
2016-07-04李忠霞李毅
李忠霞 李毅
[摘 要]本文把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观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相比较,旨在阐释中外人与自然观的异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观;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91 — 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进展。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雾霾严重、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此类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世界范围内生态与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样愈演愈烈。针对生态与环境问题,西方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现以多丽丝·莱辛为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同时中国也开始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寻求理论支持与指导,两者融合,势必为今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
1.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生态女性主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在西方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一种政治与社会运动。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麦茜特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自然之死》一书认为:要将“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开创对二元论的批判。在90年代至21世纪生态女性主义蓬勃发展。这一观点批判人类中心论,反对男性中心论,希望维持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观着重探讨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内因。多丽丝·莱辛一直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践行者。莱辛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莱辛展示了生态困境、人类生存困境。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观着重探讨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内因,但在试图寻求解决途径之时,遭遇困难。要解决生态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或可在儒家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
莱辛关注人与自然地关系、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在很多方面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如非人类中心论,这为二者相融提供了前提。如何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摆脱困境,莱辛及其他生态女性主义者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遭遇瓶颈,儒家思想或可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欲从三个角度说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首先,儒家思想持有有机整体的宇宙自然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体现了孔子把万物纳为一体的自然观。《孟子·尽心》里提出“亲亲”、“仁民”、“爱物”,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张载的“民胞物与”观点表明其宗旨是和平共处、万物一体。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非人类中心论。虽然儒家思想关注人的主体性,但其也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整体性,强调万物平等。张载“乾坤父母,民胞物与”说明人与万物在天地中同样渺小。儒家思想虽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但其目的非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只为人类能够尊重自然、养护自然。大禹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文王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更倾向于非人类中心论。
再次,荀子的性恶论及控制自身欲望的观点在生态层面具有新价值。荀子提出“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对此,荀子提出了对待欲望的节制理论。荀子的节欲论,在今天人类为一己欲而大肆掠夺自然之时,无疑对人类的贪欲起到扭转、纠正与指导的作用。荀子的性恶论及控制自身欲望的观点体现了他的道德观、伦理观。荀子注重节欲、注重道德水准提升,可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儒家思想的整体观、非人类中心论与节欲论具有逻辑性、较为全面,这对“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领域中的新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3.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相似性
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具有可能性。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近年在中国得以接受为生态女性主义本土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可以预测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2003年韦清琦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订的一枝奇葩》一文中介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现状与依据、方法和实践;2004年罗婷、谢鹏在《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中就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何以能成为文学批评、自然与女性的关系等加以述评。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植入提供了先天土壤。多丽丝·莱辛作品及生态女性主义观在中国得到广泛回应表明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近年向丽华《多丽丝·莱辛研究在中国》,胡勒《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对莱辛做了综述。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005年,湘潭大学谢鹏发表的硕士论文《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一文说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脉络及观点、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价值取向,中西方在探讨道德修养、解决生态危机方面能够相互借鉴。今日尚需进一步挖掘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潜力,促进其在道德伦理修养方面的提升作用。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在中国得以接受显示中国呈现生态女性主义本土化趋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克服其局限性后与之碰撞与融合,必为解决生态问题与道德问题提供支撑与指导。
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两个方面具有相似性。首先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思想皆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二者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二者认为万物起源相同。儒家认为“天地者,生之始也”,即天地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皆以天地为父母,彼与此皆为天地之子,万物如兄弟姊妹,平等共处,皆因自然万物起源相同。莱辛在其作品《野草在唱歌》中,把自然与女性结合起来,认为自然与女性的相似处首先体现在二者为起万物源,女性为母,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是万物的母亲,皆在自然中孕育成长。在世界本源的认识上,两种思想的观念是一致的。第二,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思想皆有整体观。《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儒家整体观的发展顺序是从个体出发,然后是家,然后发展至国、至天下,即从个体到整体、从人类到自然万物皆为一体,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
其次,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针对自然资源皆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观。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见,古代的统治者及思想家及其注重自然资源的及时养护,之后才是合理的利用,以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儒家注重道德水准提升,可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时移世易,人类以发展的脚步飞快走到今天,为满足人类的私欲,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莱辛在其作品中把生态问题作为重点向人们展示由此而带来的困境。莱辛在作品中描述自然对人类的反抗与惩罚,对人类的过度开发敲起警钟。生态女性主义者针对自然提出了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的主张,当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依然可以向古老的儒家思想寻求理论基础,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儒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于防患于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的主张是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之时提出,但二者的终极目的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从而人类才能得以长久存在。
生态女性主义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具有重大意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女性主义的深化发展提供新向度。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很多学者、作家试图向古老中国的哲学思想寻求理论依据。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与有着高度的契合点,为生态女性主义的深化发展提供新向度。阐释莱辛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及其所遭遇的困境,揭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之所提供的理论支持,将理论论证与实质论证科学地结合起来,使结论具有客观性,从而深化完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齐丹.多丽丝·莱辛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01).
〔5〕赵媛媛,李建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6).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