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生心灵的“课外教育”
2016-07-04高丽贤
【摘 要】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纽带和重要补充。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课外教育案例,说明了课外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独特的作用。案例中,课外教育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真诚的关心和呵护深入学生心灵,并进行情感的感化,最后与学生父母充分交流,获得家庭支持,推动成长。
【关键词】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课外教育非议颇多,对于课外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多误区。目前,人们对于课外教育的认识,往往等同于课外辅导,认为课外教育只是单纯的辅导学生功课。其实,课外教育不仅在辅导学生顺利完成课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外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由于班级人数众多,都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而课外教育,由于是小班教学和单独辅导,因此更容易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相比于家庭教育而言,课外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更强。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而由于当前大多数家长自身文化和素质还无法达到教育的要求,再加上家庭矛盾和家庭变故使得许多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重大缺失。而课外教育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全方位的接触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家庭状况,帮助学生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可以说,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一、教育案例
1.观察行为,发现问题
张晨(化名)从上初中起就在我这里补课。他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学生,家庭条件也比较好。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母亲辞去了工作,在家专门负责照顾张晨的生活。可是自从上高一下学期以来,张晨上课就经常心不在焉,显得很疲惫,一点活力也没有。与同学的交流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显得很不合群。自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他一定有什么心事儿。那么,是不是在学校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呢?我与他们班级的班主任通了电话,通过交流,了解到了他在学校的状况。他在学校的表现与也是经常上课精神不集中,经常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此,我对此与他交流,他的理由几乎每次说的都一样,说身体不好,晚上睡不着等等,并表示明天一定好好学习,但到第二天,依然在重复昨天,毫无改变。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从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躲闪、抗拒和不安。我觉得他内心肯定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然他不会表现得如此沉迷。我想我应该想办法帮助他,使他尽快从沉迷中走出来。我意识到他的这种沉迷,一定来自于周围环境: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好像不可能,因为他不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不像,在我印象中他的性格很好,从未与同学发生过冲突。那么,最有可能的是他的家庭出了什么问题。
2.深入心灵,情感感化
我觉得必须了解他的变化,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可是,无论我怎么开导,他总是低头不语,一言不发。我决定用情感打开他闭锁的心结。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本材料——他的成长档案。原来,我在接手每一位学生时,会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里边包括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特长优点以及成长记录等等。成长档案里记录着这几年他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我先给他看了看他初中时的照片和录像,还有我对他的评语。那時的他精神饱满,活力四射,清澈的眼神中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在学习中他精力集中,善于钻研。在课外活动中他积极活跃,主动参与。我发现,他的眼神最后落在了一张照片上,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张他们一家三口坐着小船在湖面上游玩的照片,他依偎在父母中间,如此甜蜜和幸福。我发现,他的眼睛逐渐有了光亮,眼角甚至有些湿润。我以次为契机,引导他让他回忆父母对他的爱。而且,我还告诉他,父母非常关心他,经常打探他的情况。在我的耐心开导和真诚沟通下,他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他犹豫了再三,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日记本,说:“老师,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我打开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有没有一扇窗,让我跳下去,永不会绝望”。日记里,记载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挣扎。原来,自从他上高一之后,父母就开始避着他吵架,甚至到了要离婚的地步,而且似乎和他有关。尽管父母在他面前故意表现的很亲密,但他知道这都是伪装的。于是,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即使表现出所谓的爱,也是虚伪的爱。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安全感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第二项基本需要,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人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因此,要想让他重新变得积极阳光起来,必须重塑安全感。而他的安全感是一种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原始情感,仅仅给与他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他的家庭入手,让他重新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
3.家庭支持,推动成长
于是,我决定和他的母亲好好沟通一下。这是一个美丽而又有些疲惫的女人。眼睛里充满了忧郁。我决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疲惫、很无力,但是,我必须要警醒你,张晨这一段时间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了消极厌世的状况,而这一切最主要的根源是父母关系,能告诉我,你和张晨父亲之间发生了什么。”听到我这么说,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话匣子就像拉开了的闸门,一股脑儿倒了出来。从小到大,张晨就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父母也把他当作掌上明珠,溺爱有加。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只要学习好,一切要求都给与满足。而他也没辜负父母的希望,在小学期间经常考第一名。初中后也是名列前茅。张晨母亲叹了口气,道:“其实,我和孩子父亲吵架,究其原因,也是为了他。原来,张晨父亲有个女同学在英国定居,一直想让老同学帮助张晨上高中后出国留学,而这个女同学曾经与张晨父亲之间谈过恋爱。我自然不愿张晨出国,于是我们二人为此发生争吵。没想到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现在却弄得心力憔悴。”
针对这一种情况,我认为只有和家长一起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张晨才有可能会转变过来。这之后,我与张晨母亲以及父亲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找出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张晨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人格成长以及自我意识;第二,张晨父母完全控制孩子的发展道路,在决定孩子未来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意见。第三,张晨父母尽管是“背着”张晨吵架,但其表情、情绪等无意识动作,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异常;而这种背后的关于孩子的争论,让孩子背负的心理包袱更大。因为,孩子从只言片语的不完备信息中会扩大想象加工有关负面的信息。
为此,我与张晨父母制订了改善家庭关系和氛围的策略。第一,停止争吵,对孩子坦诚心扉,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父母仅仅为子女提供参考意见。第二,父母首先振作起来,微笑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在家庭中传播正能量。第三,遇到重大事情,家庭成员集体讨论决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第四,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及情感需求,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比如家庭聚会、旅游等活动,塑造家庭和谐氛围。
在那以后,我和张晨父母表示,家庭学校和课外教育老师多要加强交流。我为了唤醒张晨心灵的复苏,每次我把和他的父母谈话的内容,都告诉他,而这非常有效。从此以后,他真的变了,虽然还比较内向,但学习刻苦了,也有了青春活力。但我怕他又会有反复。因此,我对他更加关注,只要有一点点苗头,立即与他交谈,帮他分析自己的不足,鼓励他,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
三、教育启示
这个教育案例充分反映了课外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给我们的课外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第一,课外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教育共同体,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系统。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课外教育工作者要與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在制定教育对策时,要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课外教育要深入学生心灵,充分发挥情感的感化作用,打开学生心结,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多家庭和自身的困惑和迷茫,而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独立性的需要,学生往往不愿向老师和父母倾诉,而是把这些困惑压抑在心中。作为课外教育工作者,要和学生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多与学生真诚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进行情感感化,从而打开学生心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第三,课外教育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与学生父母建立紧密的联系。学生内心深处最柔弱和最强大的情感都来源于家庭。然而一个家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家庭变故、父母关系等等。其中父母关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敏感神经。因此,孩子父母自己如何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课外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也要关心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性格特点以及人生信念,甚至要帮助学生家长改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阳关的心态、合理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挫折,从而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实现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257-259+326.
[2]佘双好.论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24-27.
[3]李毅昂.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10,35:183-185.
[4]黄芳,李太平.美国中小学课外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04:43-48.
[5]王耕,周志强,包伟.“五位一体”课外教育运行管理模式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37-439.
[6]张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92-95.
[7]段靖.锐恩课外教育培训项目的商业计划[D].内蒙古大学,2013.
[8]盛清.郑岭,徐萌,张晨,韦亚平. 城市空间组织视角下的课外教育设施研究——以杭州城西幼儿园、小学课外教育设施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06:717-723+732.
[9]张兆敏.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课外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高丽贤,女,中学一级教师,创办“爱之港湾”教育学校,常年致力于青少年智力与人格的培养,将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