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数学 实践生活 数学 实践
2016-07-04马少华
马少华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贴近生活的数学开始,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知识开始,通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有所疑,激励学生大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使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具有较大的驱动力。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一课时,正好赶上学校组织为一位遭遇不幸的学生捐款,因学生都是农村学生,捐款都是零钱。我将钱装在一个纸箱里面,对学生说:“谁能帮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数一下,咱们班一共捐了多少钱?”。结果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出主意,最后确定数钱前将钱分类整理,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创设情境后,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较快地走进了数学课堂。
二、引导观察生活,增强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
当今社会,数学的触觉已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刻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碰撞。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在学习了平行、垂直、对称等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性质的物体。如教室中存在平行、垂直的物体吗?火车轨道是平行的吗?人体的器官有对称的吗?你见过的花中有对称的吗?你注意过镜子里的你吗?你还能发现身边哪些事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紧扣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让教材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让学生积极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方位表示法》一课的教学中,我将例题进行了如下改编:以学校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为观察对象,先在黑板上画出影壁、校门、教学楼、实验楼和本班教室的平面图,接着学习方位表示法,然后变式训练,估计学校任意一个建筑相对另一建筑物的方位,从而使学生在自身的生活环境中无形地探究了数学知识。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教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到商场调查打折销售的知识,观察获奖转盘游戏,思考商家为何这样设计?到银行调查储蓄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今后的求学费用;对家庭做用电、用水、扔弃塑料袋的调查和统计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认真完成这些生活化的练习和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最佳状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