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浅论

2016-07-04安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数学教师

安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现代汉语中,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着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必要。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数学学习大有裨益。

(一)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积极鼓励其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一个孩子玩滚铁环的游戏,突然发现:“直着滚比绕着弯滚早到终点。”然后提出:“这是为什么?”这时,老师就拿着尺子和孩子一起量了直线的长度,再量曲線的长度,使孩子明白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有的孩子会立刻悟道:“老师,我到学校应该走那条直道,而不应该绕弯走附近那条道,因为那条不是直线,自然要绕远了。”老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的积极思维。

(二)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

比如,在讲圆周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大小圆周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了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都是3.1416,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的内容,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数学课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并尽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三)重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应用时发现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很懒,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二)千方百计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一)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十的加减一课时,我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计算方法,而是把这一课制作成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多媒体演示小灰兔买铅笔遇到了难题,10-7=?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愿意帮助它。通过小灰兔买铅笔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帮助小灰兔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境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二)增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的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机会,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建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教育,1999,(5).

[2]周超,小学数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

[3]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猜你喜欢

情境数学教师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