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与探究
2016-07-04寇雪
寇雪
摘 要:中小学生的德育方式不一定非要采取规劝榜样法,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应该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那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人以后面临复杂社会所应具备的有利条件。这不仅仅是关乎德育问题,而似乎是一个比德育更加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关键词: 中小学生;个人修养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46-01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民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下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和家庭对中小学生关于生活学习的各种弊病采取围追堵截的态度,甚少有教师因势利导,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中小学生德育问题,大多数学校与家庭会给学生制定各种规范。不允许迟到早退,不允许校内衣帽不整,不允许顶撞老师,不允许等等等等。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容易造成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会觉得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那到底应该怎样做?
关于中小学生德育问题,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想必大多数专业是教育学科的老师已经研究过了。而现在的结果还是停留在如何使学生不犯错误,如何去改正等问题上。基于此,我认为学生的德育应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道德,怎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及怎样做才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修养。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家庭的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并不是说家庭就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个人修养的全部。只是说家庭的熏陶很重要,后天的道德成长取决于环境和自己。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也对一个人德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这里,学校教师的个人修养为学生提供了楷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人修养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就像英国人的德育观念那样。“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
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明白有修养是一件很轻松、很简单给别人心灵带来快乐的事情。教师首先自己应像做学问一样来修身。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是相互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身体各方面机能很好,他就会处在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状态,这时她对外界也是彬彬有礼、豁达开朗的。这样的修身方法使人的灵魂处在平静的没有外物打扰的环境里,保持涵养。这样的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善意的,都是对别人好的,自然也是有修养的。有的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和人格魅力,这正是老师应该培养的学生的能力。
还记得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描写了蔡云芝老师的那种让同学们急于模仿的神态、语言以及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道德修养就潜移默化地被蔡老师教会了。更重要的是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蔡老师是如何爱护自己的。作者说他的父亲那时候在战场上,好几年没有回来,大伙儿戏谑地对他讲:“你老子回不来了,你老子吃炮子儿喽”。这时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反对派”,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连魏巍自己都写到,老师排除这么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想魏巍以后的仁爱的修养一定是获得了蔡老师的莫大的影响。这样的人格教育是成功的,是有效的。教师就应该这样在具体的事情中教会学生什么是对别人的爱,什么是自我的感染力。
学校里学生周围的人的修养程度也会给学生的行为起到作用。如果周围都是果敢正义、爱学习爱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学,自己身处其中也会变得和他们一样。这就牵扯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同学们懂得相互之间尊重和爱护,大家的修养共同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领导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领导力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高度。
学生修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很多父母的进步的意识停留在二十几岁,过了这个年龄他们不再要求自己,不再认真做事。所以谈不上教育孩子,孩子的出生是一种复杂庞大的责任,她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她更需要心灵的帮助,更需要面对具体的事情该如何去做,特别是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所以家长切不可忽视对自身涵养的继续提升,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甚至比学校全体教师联合起来花更长的时间的道德教育更为有效。
高尚的道德素质也是提高科学文化司职的必要条件。高尚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既规定着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方向,又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纵观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英才,其成功莫不与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有关。知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是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人的现代化素质不仅仅是指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正如著名科学家朱清院士所说:“人才素质绝不僅仅是知识、能力和才干,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人文素质,或者是他们为人的品质。”
上个世纪80年代德育准则,其中主要有12条能够体现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这些德育准则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超过那个所谓的线而是需要家庭学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不至于在德育中迷失自我,才会在那些让人迷惘的事情中采取措施去解决。中小学生德育与自我修养本身并不是冲突的,只是一个范围的问题。很显然自我修养的形成比德育有更高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修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2]刘跃.中美高校德育教育差异性研究.
[3]于晓东.德育教育与以人为本.西北民族大学两课部,730030.
[4]魏巍.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