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2016-07-04王潇

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创新能力人才

王潇

摘 要: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逐步成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的部分中小企业的调研,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能力素质结构,得出中小型企业对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因此,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应从这四方面入手,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教法、评估方式,培养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以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

一、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也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在过去为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管理类应届毕业生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已由2010年的大约50%上升为2015年的80%左右。今后,中小企业仍将逐步成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然而,地方高校培养的管理类人才,到底是否适合中小企业的需求?中小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四所地方高校和呼包鄂经济圈的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分析情况。据此我们可以对地方院校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内容

(一)调查设计

区别于理工科重创新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本文认为“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更强调应用,是应用基础上的管理创新。具體而言,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指能灵活运用管理学思想及原理,善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技能技巧或实施方案,能创造性地进行管理方式、流程、方案的设计和完善,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门人才。

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应用”、“创新”、“能力素质”等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学术论文,提炼应用创新能力要素词汇,经过频数统计及筛选,归纳出了28种要素(表1)。

(二)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以上28个要素,设计了《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创新能力要素调查表》,向来校招聘的各用人单位以及笔者走访的相关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发放。我们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管理类专业学生每项能力素质的现实表现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5、4、3、2、1。问卷调查对象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经济圈26家中小型企业,涉及金融、餐饮、建筑、教育、信息等行业,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82.7%。经检验,所有有效问卷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效度。根据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访谈,结合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法,去除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的16个特征因素,最终确定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的12个特征因素(表2)。

(三)进行因子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用以了解12个特征要素的结构,从而指导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问卷与因子分析的结果,笔者发现12个特征要素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要素指标见表3:

由上述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校管理类专业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几方面设计培养方案,展开教学活动,才能适应中小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及期许。

三、培养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措施建议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对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主要参照国内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性、学术性,较少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需求了解极少,培养学生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之外,跨学科知识及心理素质训练往往被忽视,也缺少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本研究的调研结果反映出,当前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与地方高校的培养方向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一方面企业招人难,难以找到需要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管理类毕业生则就业难,即使就业也难以适应工作的局面。针对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借鉴美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扩展学生知识面。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丰富跨学科知识,建议开设社会学、人文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课程;提高应用及操作能力,建议开设时间管理、写作、办公软件使用、沟通学等课程;培养创新能力,建议开设明辨性思维、哲学通论等课程。

教学教法方面,广泛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设计探索性的课程任务,提供大量教辅资源,锻炼学生快速学习能力及迁移能力。恰当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课堂讨论和交流的比重,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倡导合作学习法,增加学生间的沟通机会,培养团队意识。

评估方式方面,以知识考察转变为能力考察,将传统评价模式转化为过程性评价,分阶段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程度做出评估。可根据具体课程,参考以上表3中的指标设计明确可行的评估方案。

(二)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及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例如,面向新生开展适应性心理辅导,面向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面向女生开展女性心理学知识普及等。提供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积极心理学等内容的课程或讲座,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及筛查,持续跟踪学生的压力水平、焦虑水平、受挫心理等信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避免因心理疾病引发恶性事件发生。

(三)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经常要面对复杂局面,需要考虑多方利益,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从业者承担的责任更重。责任心是管理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职业素养并非步入职场才开始训练,而需要在校求学阶段就逐步渗透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责任心不仅仅意味着完成本职工作,更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全局观念等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担当重任,提升对个人、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对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需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传统的单一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转变为强调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以期更好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张赛.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大学生能力素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9).

[3]曹凌,杨玉麟,林强.社会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以陕西省高校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4]杨旻.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践行[J].电子制作,2014(12).

[5]董志胜,袁丽梅.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6]张赛.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大学生能力素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9).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