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富有职教特色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6-07-04张乐张哲颖
张乐 张哲颖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安全教育阶段,而应是一种追求人的身心灵、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针对我国生命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的现状,各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专业技术特点,建立有职教特色、符合本校情况的生命教育形式。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融合渗透;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176-02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不应该仅仅是人们获得谋生本领的途径,在其深层意义上而言,教育应该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更和谐的意境。因此,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标准。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与人生目标,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iters)提出,针对的是当时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問题。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创始于1986年,主旨在于防治危及生命的安全事件。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人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国外生命教育相对于我国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发展较为领先的是沿海地区,而内地则处于起步阶段。
20世纪末,为解决台湾校园生命安全问题,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台湾教育机构便开始在台湾各地推行生命教育,至今,生命教育在台湾已有了广泛的发展,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台湾的生命教育它不仅仅针对校园生命安全等问题,而是针对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过于追求“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导致的“价值理性”“目的理性”的萎缩和丧失。台湾生命教育计划和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是关注受教育者内心状态的一种教育,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生状态的思考。
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笔者结合本校专业特点,讲述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希望成为其他学校、专业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借鉴。
一、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紧迫性
(一)从生源结构而言,中职学生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家庭问题的受害者,自入学之初,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带着挫败感而来、带着各种陋习(吸烟、酗酒、网瘾、暴力倾向等)而来。中职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问题的综合结果。虽然近年来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中职生入学时的心灵失衡状态,还将长期存在,提高中职生的生命存在感、社会认同感刻不容缓。
(二)从生理特点而言,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一样,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样面临着如何寻找自我、与人相处、情感控制等成长困惑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以提升对自我生命个体的认识。
(三)从成长环境而言,对于面向全省、全国招生的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离开家庭在校住宿(我校学生内宿率达96%),脱离了家庭的青春期孩子,如何在新的学校环境中自立、自强;如何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和谐共处;学校如何有效地监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将是每个中职学校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从整合教育资源而言,对于面向全省、全国招生的中职学校,家校合作不符合实际。普通中学的教师、家长、学生的三维教育体系,在中职学校更多变成了教师、学生二维模式。学生来自全省、全国各地,普通中学的家访、家长会无法进行,甚至某些家长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把中职学校当成是托管中心,拒绝到校共同解决学生的违纪问题。
(五)从实习就业而言,目前我省中职学校实行2+1模式(在校读书2年,在对应企业顶岗实习1年),这将意味着,在中职第三年,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刚刚满18岁,有个别还未满18岁。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是否拥有成年人的智慧?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界的诱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诸多的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
综上所述,对于入学时带着挫败感而来,2年后又被迫踏入社会的中职学生而言,在职校期间的生命教育,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更为迫切。
二、中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窘况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生命教育却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与普通中学一样,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学校的生命教育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专职教师……简而言之,生命教育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生命教育的进行,主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教育。
(二)普通中学的生命教育侧重预防(防止生命事件的发生),而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治疗,在吸烟、酗酒、盗窃,甚至打架等生命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去治疗我们孩子的内心创伤,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也许正是由于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有太强的目的性,以至于错误地把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从而忽略了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等全人教育的内容。
三、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
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对于社会、家庭、学生本人、学生将来的家庭、学生的后代群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我们的教育框架底下,我们应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与多学科、多活动的融合渗透,是进行生命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现以我校水产养殖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生命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的融合,拓宽德育渠道。德育类课程,向来是中职学生最为枯燥的课程之一,缺课率高、课堂学生走神严重、上课玩手机现象普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性。我校德育工作室,在获得教务科的同意与支持下,开发了适合中职学生的离奇体验课程。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素养等课程,上课地点设立在德育工作室专用课室,采用离奇体验的活动形式,把认识生命中自我觉醒的内容融入活动体验中。在活动中进行了思维导图、时间管理、问题发现及解决、团队协作、职场礼仪等教育内容。
生命体验式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上课走神、上课玩手机现象消失。体验活动后学生争相发言,主动分享自己活动后的情感收获。
(二)生命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与理论授课的融合:把生命孕育、青春成长、生理卫生等认识生命的内容,融合到生物学基础、鱼类学、池塘养鱼学的内容当中去,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灌输健康的生活方式。(2)与解剖技能相融合:解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生命教育课程,以消耗动物的生命为代价,但不影响灌输敬畏生命的理念。实验中要求学生以人道、文明的方式处死动物、解剖动物,严禁虐杀,禁止一切非求知目的的肢解、碎尸操作,实验完毕后,动物尸体统一回收处理。实验完毕,适时结合近年来的一些热点生命话题,通过PPT展示,进行大讨论,倡导“拒绝虐杀,保持生命热度”的理念。(3)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时在水产养殖场从事亲鱼强化培养、亲鱼打针催产、受精卵孵化、鱼苗培育、鱼苗养成等工作,让每一位学生提前感受为人父母的感觉,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提升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
(三)生命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体现多元化的生命教育。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色彩都是不同的,但传统的教育框架下,往往容易磨褪学生的个性色彩,学校如同标准化的生产线一样,生产出均一的“产品”。而我们的生命教育,则需要还原学生本真的色彩,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志愿服务、放生、拒烟禁毒等活动,与不同的社会人群调和出不同的生命色彩。
对于职业类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生源特点以及地域差别,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批又一批没有灵魂的“工具”。不同的中职学校及专业特点,生命教育的形式也应有所不同,与学科的融合渗透,特别是与技能实践的融合渗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学校都应开发出适合本校专业特点的生命教育形式,以便实现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培养出有个性特点、有生命特色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國教育学刊,2010(1):35-38.
[2]云清,朱翠英.生命: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