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创新实验体系建设
2016-07-04于桂杰
于桂杰
[摘 要]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创新实验课的开设、实验教材的修订、实验室的开放措施、如何提高实验老师的素质以及如何让实验室与外界进行交流合作等方面。
[关 键 词] 机械基础;创新实验;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H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57-01
一、传统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传统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显得有些滞后,传统的实验教学只依附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只看书本死记硬背,学习方法死板,知识面太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实验设备数量太少,造成了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不能独立解决企业的专业技术问题,创新能力差,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与实际的专业技术脱节造成的。
二、建立机械基础创新实验的教学体系
机械基础创新实验除了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制定相匹配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提高实验老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这几项必不可少。
(一)开设综合型、创新型和设计型的实验项目
机械基础实验室除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验教学以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购置适合于开设创新性实验的设备,增设了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的实验项目。主要的实验项目有:
1.平面机构设计、拼装及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以机构设计为主线,购置了一些平面机构创新组合及运动分析实验臺,可以对平面连杆机构、齿轮机构等进行拼接,使用传感器装置测定位移、速度和曲线,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模仿仿真技术。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测试数据及曲线,可以进行系统评价,做出设计方案,提高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轴系结构进行创新组合设计实验
按照组合设计法,可以进行轴系结构的设计分析实验。实验室提供数量很多的零部件,进行轴系的结构设计。由实验老师提出设计要求,学生进行装配图的设计。这个实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机械系统创新组合和参数可视化分析实验
机械系统创意组合及参数可视化分析实验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形式,不同的装置分别是一个模块,对这些模块组合,形成多种传动系统方案。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亲手进行传动连接、安装调试,得到实验结果。系统提供了可视化的软件界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二)编制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配套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材,全面考虑了实验课的安排,由浅入深,与实际应用接轨。实验大纲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综合型、创新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属于必修,其他验证型的为选修。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只给出实验框架,提出层次不同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网上预约管理系统
实验室精选了一些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向学生公开,在网上向全体学生公开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这种开放性的实验要进行网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开放性的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和实验目的,准备好仪器和器材,并配备实验老师进行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预习相关的技术资料,准备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后,向实验老师提交实验报告。
(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对外交流合作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要给实验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相互的技术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互动下,开展合作,取长补短。针对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与实验所需设备不一致的实际,由学校提出设备构想,厂家进行制造,两家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的实验设备,有时也会组织教师和学生进厂参加厂家的生产活动,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合作道路。通过多种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了适合教学的设备,厂方也提高了技术开发水平,可以说实现了双赢。
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实验室人员共同的配合努力才能实现,相信随着共同的努力,实验室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以后在进行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时,我们还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不断深入:
1.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创新性的实验课题,与毕业岗位对接。
2.继续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市场接轨。
3.开发更多创新型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应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网上进行预习和实验。
5.全面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开展创新设计的需求。
6.制定学生学分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措施,学生的成绩考核与创新性的成果挂钩。
参考文献:
[1]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3.
[2]王文花.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11-13.
[3]王国强.研究型大学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