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设计研究
2016-07-04李佳芸
李佳芸
[摘 要]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应以强化学生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素质为目标,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以基层作业单位——“班组管理”为依托,对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进行设计研究,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考核形式这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本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班组管理》为例,研究建设符合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特色的管理学课程。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学;城市轨道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20-03
随着国内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的基层管理人才缺乏,而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的一线管理人才,当前,学生进入企业成为基层管理者的胜任能力不足,所以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必须进行优化。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班组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建设符合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特色的管理学课程。
一、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也称为“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综合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关键能力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具备对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思想、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的素质。能在职业生涯中运用方法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信息收集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自我评价能力,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需求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的管理学课程依旧沿用理论性较强的管理学教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学课程,了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一般按照教材的脉络,从理论原理出发,忽视了职业院校技能型操作性的特点,难以为企业培养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笔者将城市轨道的人才需求和学校的教学目标进行结合,以培养面向城市轨道基层管理人才为目标,建设了突出城市轨道专业性的《班组管理》课程。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没有配套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整合成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也缺乏专业针对性。理工专业的“管理”与经济类专业的“管理”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无任何差异性。教学的开展停留在教材的体例中,按理论进行讲授,没有体现使学生掌握软性技巧和实务技巧,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实现能科学地运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快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學模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对基层管理者的需求下,职业院校亟须改进管理学教学模式。现在大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以“指导—接受”式来进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今,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成为基层管理者进行铺垫,管理学课程必须要改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工学结合”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与学校的教育特色相结合为目标”成为适应职业院校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缺乏符合各专业特色的适用教材及资源库
目前,职业院校《管理学》教材泛滥,但大多都套用本科院校教材的结构、内容,没有赋予职业院校的特色,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教材中的案例内容较薄弱,学生无法结合自身角度进行思考,导致案例分析没有达到实现培养基层管理者能力与技巧的目标。编写人员以教师居多,行业基层管理者参与较少。应重视一体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对口行业基层管理者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五)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停留在教师讲授以及案例讨论分析上,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学生缺乏对管理理论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没有对工作岗位的直观体验。亟待解决管理学课程的改革瓶颈,需要依托不同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管理岗位情景模拟,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供途径。
(六)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大多职业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上采用总结性考核方式,即应试教育的产物——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建立在“知识本位”基础之上,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运用管理技巧的能力。管理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应着重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能力,课程考核不能仅仅考察学生的记忆、简单理解,应重点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班组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本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班组管理》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的初步管理技能与素质,使学生将来成为地铁基层管理者成为可能。本课程教学顺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新理念,依据日本企业基层干部的五大能力模型,重点培养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如右图):职责知识、业务知识、沟通能力、改善能力、带人能力。按照这条综合管理技能主线和五大关键能力,将五大关键能力渗透入“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并且进行模块化整合,分解成若干个学习内容。
(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服务方向
教师与地铁基层管理者共同开发、构建《班组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将工学结合融入《班组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本专业教师可与地铁基层管理人员共建“工学结合”平台。实践教学案例根据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教师对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提炼,案例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典型性。
《班组管理》课程必须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管理资源库,使学生能够与本专业工作岗位有效对接。课程必须在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各专业的教学特色。按照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之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模块(如下表),构建仿真性、体验式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训体系。
(三)采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我校城市轨道专业以“旺进淡出”的形式,在企业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情况下,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实习,一般是短期(实习一周或半个月),通过与企业基层管理者进行接触、访问、观察,了解地铁值班站长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加深对基层管理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检验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这种学习形式要求学校进行企业调查,通过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根据企业需要,将职业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理论知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编写富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工学结合实施的重要条件。本校结合实际,校企已共同编写《班组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班组管理课程工作页(教师用)》《班组管理课程工作页(学生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图片、文件、音频、视频、动画等,整理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教学课件;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交通运营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条件。
本校教师可与企业基层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班组管理》校本教材,教材必须富有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市场接轨,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随时更新校本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迫切需求的新知识,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要求。
(五)优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建设班组管理课程实践基地,打造开放性“工学结合”平台,以基地企业的实际管理作为系列案例贯通课程教学全过程。本校城市轨道专业已建成车站模拟实训室、运营调度模拟实训室和综合仿真实训室,将城轨实训基地作为班组管理课程的基地,并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过程的需要,选取城市轨道基层管理者管理的实际管理案例,组成系列案例,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更加深刻和直观,不再具有抽象感和距离感。
(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改革考核形式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統地收集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对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以展示和评价学生的进步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指定评价标准时,主要是根据《班组管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兼顾到4个维度的目标,即学习参与程度、技能掌握程度、能力提高程度、综合素质提升程度。评价标准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关注学生主动积极性、团队意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评价标准还要便于考核,选择相对重要的评价指标加以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档案袋评价法的操作和运用更加成熟科学。
参考文献:
[1]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63.
[2]赵善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1(4):38-40.
[3]李爱香.基于高职生能力培养的管理类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2(2):21-23.
[4]董常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新课程研究,2014(9).
[5]康灵姝.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