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三与高一化学的课堂教学衔接的策略

2016-07-04熊国强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化合价定义习惯

熊国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等都要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成功与否(11)。本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熟悉初三的教材,找到高中的“盲点”

一般来说,高中的教师都在高中“打转”,不会和初中老师交流,因此高一的化学老师对初三的教学都不是很清楚,有些高一的化学知识,在初三早已删除或作更改,而高一仍然需要用到它,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知识的断层,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困难。因此为了做好初三和高一的化学课堂教学衔接工作,就必须要了解初三化学的教材,并将它与高一的化学教材进行对比和分析,了解哪些概念在初中讲过,哪些概念虽讲过,但学生不是很清楚,哪些概念还得在高一进行深化等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笔者在初三化学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对照了初三化学教材和高一化学教材,列举出以下几方面的“盲点”:

①元素化合价:

初三化学中介绍了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而这些化合价仅仅是它们的主要的化合价,其它较为少见的化合价并未列出,这样高一学生就会认为它们只有这些化合价,解题时会形成成思维定势。如过氧化钠中氧的化合价为-1,二硫化亚铁中硫的化合价为-1,都不是常见化合价。

②燃烧的定义:

初三化学教材对燃烧的认识为:必须有氧气参加,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但为何要这样说呢?其中的道理应该向学生讲下。高一化学教材对燃烧的定义为:所有发光、发热的强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③酸、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并未对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进行比较科学的定义,而高一在讲电解质时需要用到这些,因此高一老师应补充它们的定义。

④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初三的化学教材的定义是:物质得到氧原子的反应。比方说铝和氧气的反应。还原反应的定义是:物质失去氧原子的反应。比方说氢气还原氧化铜。高一则从电子的转移或得失的角度上去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高一老师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定势。

⑤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作过解释。但在高一中需要准确的使用它们。

针对以上“盲点”,传统的做法基本都是在高一开学的第一章时,利用2周时间来集中复习和加强。但本人认为这种做法存在以下缺点:

一、不符合高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学生进入高中新的环境,迫切希望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时,若单纯的复习初三旧知识,势必会扼杀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集中复习,针对性差,难以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系起来,最多只是“温故”,而无法做到“知新”因此,本人建议采取穿插衔接的方法。即在旧知识认真复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利用类比的方法来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自然而然的被学生所接受,完成內化过程,较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要求高一的化学老师在上新课时碰到了这些“盲点”,首先自已要清楚地知道初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高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并熟悉利用类比等教学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消化。这也非常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13)。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我们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绝大多数都在课堂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集中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生怎样养成“会听课”的习惯

学生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关键看该生会不会听课,这个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培养这个习惯,应 注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

会听: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试着判断同学的发言是否正确。

会看:有些知识点,可以放心的让学生观察,由他们来归纳并得出结论。教师不要一味的讲,引导并教会学生会看,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笔者在上《氯气》这一节时,给学生们放了一段有关氯气泄漏事故的视频。

会想: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去想。学生都有懒惰的一面,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督促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回答老师提问的准备,即使不会的同学也不要放弃,多想总是没有坏处的。

二、教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14)。

要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问题才会主动地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有交流才会有启发和灵感。

其次,作为教师,可以自己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去思维、大胆的去猜想,并运用已学知识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例如笔者在讲解浓硫酸强氧化性时,曾让同学们自己想一个方法去验证它,当时台下就有同学提到:让它与碳反应。对此我立即给予了表扬: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若浓硫酸能将碳氧化,则说明浓硫酸的氧化性很强。随即我又“扔”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会不会反应呢?如果会反应,我们如何来验证它的产物呢?这时,台下沸腾起来,同学们相互地讨论起来,之间也相互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而后便有一位同学主动地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我,先用一个双孔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石棉网、防沸石作为碳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加热下将导气管通入至装有无水硫酸铜的试管中,以此来判断水的存在;然后再将气体通入至品红,来判断二氧化硫的存在;气体继续通入至高锰酸钾溶液中,来除去二氧化硫;再一次通入至品红,来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已除尽;最后将气体通入至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这样同学们不但验证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自己总结出了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实验流程图: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功的,需要一段有计划、系统的培养时间。并且它是在学习中养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授课堂新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化合价定义习惯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