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对调节退休综合征作用的探究
2016-07-04杨宛青
摘 要:采用国粹之一的小写意国画这种艺术形式,对患有退休综合征的人员进行绘画调节。在学习国画的实践中,其注意力从内向外逐步转向客观现实,有了新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动手能力、审美等能力得到提高,负性心理能量外投,悲哀、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得到疏导和缓解,增强了自信。小写意中国画干预退休综合征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小写意中国画 退休综合征 负性情绪 调节
一、引言
随着全球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3亿,这数字到2050年将达到3.32亿,超过中国当时总人口的23%。老年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关注老年人生活状态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退休是个人生活的一次重大改变,在生活节奏和内容、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人因为不能适应这个突然变化,故而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甚至引起疾病。自从美国学者约翰逊在1984年提出了“退休综合征”这个医学名词以来,退休综合征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它的研究和调节干预体现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本研究采用小写意中国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研究其对退休综合征的影响。
二、绘画治疗及其理论基础
绘画治疗属于艺术治疗,它是指借助绘画及进行自由表现的创作,使绘画者在这过程中将潜意识内被压抑的情感与冲突显现出来,并获得抒发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效果。该疗法中绘画技能及审美性不是关注点,而看重绘画过程。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中介物是绘画。绘画治疗有其理论基础和生理机制。
1.大脑偏侧理论: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的脑裂实验证明,人的语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由左大脑半球控制,而情绪、无意识信息和艺术能力由右大脑半球掌控,即控制绘画艺术能力和情绪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同侧。经研究发现绘画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情绪障碍。
2.投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还有少部分前意识。绘画最适宜表达心灵,可以把潜意识中一些不易被察觉的信息以象征性或具体方式投射在其图画中。
三、中国画基本理论
人们常用绘画这种天然工具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愿望。汉族传统绘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色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这种画法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根据绘画题材不同把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据制作技巧、笔法不同,又分为工笔、写意画、兼工带写三大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哲学、道德、宗教、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认识。写意画重视心灵感受,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不看重线条,笔随意走,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写意画又分为大写意画(倾向于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笔法更加精炼,笔势粗犷豪迈,气势十足)和小写意画(倾向于用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相对大写意来说较拘谨些,注重细节把握,细腻而不失意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名家名作,画家有:黄公望、沈周、唐寅、张宏、徐渭等。
四、离退休人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休综合征是指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悲哀、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它是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还易引发其它生理疾病。笔者采用随机访谈的方法,对 47名退休人员(均退休3年之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有3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退休适应不良,归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抑郁、爱发火等情况;有的因为收入减少等原因导致失落感、悲哀;有的产生孤独感、睡眠质量下降,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易出现矛盾;严重的还出现多疑、不安、恐惧、强迫观念或症状,甚至封闭、退缩等情况。所以要对他们的症状进行调节和干预,以免发生更严重的疾病后果。
五、实验对象、研究设计和方法、结果分析
1.实验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和随机访谈,对我市某社区2013年至2016年之间退休的自感有持续(定为3个月以上)负性情绪和症状的16名人员进行情绪现状调查,确定14名有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压抑、悲观、强迫等表现的退休人员为实验对象,他们出现上述情况的时间大约在退休前一年或后三年之内,没达到精神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属于退休综合征。
2.研究设计和方法。邀请云南省昭通市小写意牡丹女国画家谭雪燕老师进行小写意牡丹国画的具体教学,笔者进行学习情况了解等治疗指导工作。采用团体绘画辅导法,首先介绍小写意牡丹中国绘画理论和历代名作;第二,实地写生法是带学生(注;此研究的学生均指退休人员)到当地牡丹栽培区观察、写生。要求学生每天进行绘画练习。时间持续4个月,其中团体绘画辅导14次、实地写生6次,1次/周,2小时/次。治疗前后对学生现状各调查一次 ,比较治疗前后学生情绪、态度行为变化情况。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个月,学习小写意中国绘画理论和历代名作欣赏,观察牡丹结构、生长形态,写生,进行牡丹白描练习,学生之间、师生间互相熟悉并建立良好互信的人际关系;第二阶段共2个月,了解国画颜料及配色,掌握用笔方法,临摹与写生;第三阶段1个月,自由绘画与创作。
3.结果讨论。通过统计相关数据表明,经过小写意牡丹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退休综合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果。分析原因是学生在团体绘画实践中,在治疗师和美术老师的双重指导下:(1)进行绘画练习,手脑并用,提高了动手能力,脑得到锻炼,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和意愿,宣泄和抒发了不良情绪;(2)牡丹是国花,它艳丽的色彩、多姿多彩的形态和寓意历来深受中国人的喜爱。野外写生,观察牡丹生长形态和环境,在审美过程中学生心灵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把心理能量投向体外,不良心理得到缓解和治疗;(3)重新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评和讨论画作,提高了社交和表达的能力;(4)进行国画的自由创作实践,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长提供了的机会。通过绘画创作和欣赏的审美过程,个体获得了身心缓和的空间,降低了情绪情感上的冲突和困扰,升华了个人情感;(5)非焦点透视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它不强调物体在自然界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与物体是否相似,抒发作者的主观意像情趣才是关注点,故而写意国画更适于内心表达和心理调节。通过学习国画牡丹,学生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对美、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积极心理能量得到调动。但仍有少数人调节效果不明显,需再就医确诊和治疗。
六、结语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活状态和个人情感的記录,是绘画者理想、意愿、情感与价值观的直接表现,是一种人类心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故绘画是人们心灵表达的最适宜方式。绘画治疗能发展象征性语言,触及人所不知的心灵感受,并创造性地将它们整合到人格里,直至发生治疗性的变化。它可使人的自我形象、自尊、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能使人的语言能力与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和发展。把小写意中国绘画应用于退休综合征的调节治疗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它没有药物的副作用,是非药物治疗法。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丰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是理论意义;有益于提高退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现实意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国画艺术引入老年人,既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把它应用于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修心、入静,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获得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杨宛青.小写意中国画对调节学生负性情绪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6).
[2]王晨晓.退休人员退休生活适应过程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学, 2014,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