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外交演讲话语策略分析

2016-07-04孟家璐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交隐喻话语

孟家璐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浅谈其中所涉及的部分话语策略,并指出这些话语策略在树立国家形象,表明国家立场以及扩展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演讲 话语策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世界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需要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中国亟待建立国际话语权。因此正确运用话语策略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树立国家形象,表明国家立场以及扩展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出访活动,公开发表了大量演讲。本文旨在通过习近平的国际演讲来分析其中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选取的演讲文本包括:2013年9月7日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6月5日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在西雅图欢迎宴会上演讲、2014年7月4日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

人们常说“说话也是门艺术”,意思是在不同情况下,说什么话,怎么说话 对于最终话语所取得的效果都是有影响的。外交演讲是外交行为中的一种典型传播方式,指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外交官为阐述或实行本国的对外政策、为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维护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发表的演讲。外交演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具有劝导、人际交流、信息传播等功能。

一、习近平国际演讲中的话语策略

1.修辞认同。修辞认同说是由新修辞学的开创人肯尼斯·博克所提出来的,他认为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就是“认同”,传播就是为了唤起和提高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认同程度,“认同”是说服和有效传播的一个手段,从而可能达到使人们共同行动的效果。

外交演讲中的修辞认同主要表现为演讲者在演讲中加入演講对象的经济民生、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到:

(1)哈萨克民族有一句谚语:“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

(2)哈萨克斯坦人民常讲:“有知识,世界一片光明;没知识,眼前一片混沌。”

习近平在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提到:

拉美有句谚语:“朋友要老,好酒要陈。”中墨两国经过岁月积淀的深厚友谊,正如陈年的龙舌兰酒,历久弥香。

在墨西哥国会的演讲中,习主席谈到了足球和跳水这两项运动。他说自己是一个足球迷,而带领中国唯一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的主教练恰好和原墨西哥足球队主教练同为一人。他还说,正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教练带领墨西哥跳水队包揽了泛美运动会的金牌。足球是墨西哥人非常喜爱的运动,跳水则是中国独具优势的项目,在演讲中选取这两样共同认知的事物来谈论,可谓独具匠心,不仅能够迅速拉近远隔大洋的两国之间的距离,更能够体现中墨两国的密切合作。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不仅引用印度尼西亚的谚语,还引用了该国的民歌。

(1)中国家喻户晓的印度尼西亚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所描述的那样:“你的源泉来 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中国和 印尼关系发展,如同美丽的梭罗河一样,越过重重山峦奔流向海,走过了很不平 凡的历程。

(2)印度尼西亚人民常讲:“金钱易得,朋友难求。”

2.故事叙述。讲故事和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在外交演讲中,如果能够讲述好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故事,动之以情,往往能够使人印象深刻,比起单纯的议论和说教更能直指人心。

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三个故事:苏联英雄守灵的中国母子、在三亚疗养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受伤俄罗斯儿童、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里的汶川地震受伤儿童。

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列举了两个发生在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感人故事。一个是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后,韩国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另一个是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在遭遇车祸后,仍然愿意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这些民间的故事都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友好往来。

习近平在西雅图欢迎宴会上演讲中回忆陕西插队经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告诉世界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实现中国梦。这样的讲述方式不仅给人亲切感,还有历史纵深感,更能感染人、打动人。

3.隐喻运用。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Thompson 1996:185)。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政治,人们需要借助 隐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外交演讲中通俗的带有生活气息的 隐喻通常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习近平外交演讲中“鞋子理论”最为人称道。香港 《信报》分析称,“至于反对 ‘干涉别国内政,则是诉诸西方国家莫把‘美式 人权、民主‘加诸中国的论调。习近平更提出‘鞋子论: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 穿了才知道,比喻中国选择自觉适合的道路,旁人不应置喙。”鞋子是每个人生活 的必需品,对于鞋子是否合脚,每个人都有生活体验。鞋子隐喻不仅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表现出了一 个民族的自信,而且非常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听众的认同。

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运用了经典的概念隐喻,即人的隐喻,将国家比作人。在演讲中,习近平将中韩两国关系比作邻里关系,体现中国一向 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

(3)我这次来韩国,是应朴槿惠总统的邀请进行国事访问,也是到邻居家串串门,看 看朋友。

(4)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

(5)中国愿同韩国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 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让亚洲宽广的大陆、辽阔的海洋成为中韩合作的大 平台。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据此他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官方 话语。与国内讲话相比,由于国际演讲的受众国家立场不同,意识形态差别大,文化背景复杂,所以被期待的重点话语有可能得不到共鸣,希望传递的信息可能 被忽略,理想中构建的形象有可能被模糊,因此领导人外交演讲中成功运用话语 策略也就更具有技术探讨价值,更值得关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 话语霸权,制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话语,而中国由于实力较弱,且话语权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新世纪,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有赖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纵观习近平就任以来的外交演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策略,展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斯蒂文·小约翰.陈德,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97.

[2]张玉芳.基于西方修辞学的外交演讲解读之研究[J].修辞学习,2007(4).

[3]Lakoff,G.,&Johnson,M.(2008).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猜你喜欢

外交隐喻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