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互联网虚拟身份的(不)礼貌言语的建构研究

2016-07-04林明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4期

【摘要】言语互动参与者置身于互联网这一虚拟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言语所构建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存在多元关系。本文从身份理论视角分析虚拟身份在其所依赖的网络(不)礼貌言语的中的多种表现,试图推断网络虚拟身份、现实身份、实现虚拟身份的(不)礼貌言语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虚拟身份 现实身份 (不)礼貌言语

【Abstract】Situated in the virtual linguistic context of internet, the interactional participants construct the virtual identities in various conversations, which vary from their real identities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theory, address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virtu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et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virtual identity, actual identity and the on-line (im)polite utterances.

【Key words】virtual identity; actual identity; (im)polite utternaces

一、(不)禮貌言语研究

Culpeper早在1996年就关注到攻击其他互动参与者并造成交际不和谐的交际策略,论述了内在不礼貌的概念和与不礼貌相关的因素。与Brown 和 Levinson的经典礼貌理论不同的是,Culpeper构建了不礼貌理论分析框架。Bousfield研究了口语交际中不礼貌的触发、发展与解决的全过程,以此重新论述、补充完善和拓展了由Culpeper等学者提出的不礼貌言语的动态分析模式。两位学者的抛砖引玉,使得学界逐渐关注到不礼貌这一语用学中亟待研究的领域。此后,不同学者从多种学科视角审视不礼貌言语现象,不礼貌研究迅速发展。Culpeper认为,在一定语境中,如果言语行为与受话者的期待、互动需求和言语行为的预期形式相冲突,那么这一言语行为通常会受到负面评价,即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若受话者感知到,说话者明知某一言语行为是不礼貌的,却有意为之,则加深这一言语行为的不礼貌程度。因此Culpeper提出,不礼貌是人们对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言语行为所持的消极态度。Spencer-Oatey认为,(不)礼貌是人们对于(非)言语行为在社会情境中的适宜性做出的主观判断。换言之,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并非由其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而这一判断会对互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际和谐产生影响。Leech认为,将不礼貌进行理论化的最佳方法是基于礼貌理论,因为不礼貌是与礼貌紧密联系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

二、身份理论:礼貌研究的新切入点

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年第39卷第4期的专题《身份视角下的面子与(不)礼貌》,从身份的角度更新我们对于面子和礼貌的认识。在这一专题中,Graham深入研究了互联网社区中的冲突、(不)礼貌和身份三者的关系。她认为:(1)互联网这一媒介对互动参与者的要求和使他们产生的期望,都对网络社区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判定产生重大影响。(2)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对于个体身份或群体身份的感知存在差异,而这些感知又会随着言语互动的进行而改变。这样相异而又动态变化的感知与互动参与者对于礼貌言语行为的期望相互影响与制约着。换言之,个体若不具备某种身份而说出这一身份所特有的言语,就会被评价为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而一个参与者在社交互动中不断协商和动态建构身份(尤其是除了性别、种族、年龄等稳定身份之外的部分),那么其他参与者对其身份的感知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身份是一个形成过程,并非是交际之前给定的或只是交际的产物。由此可见,在本质上,身份具有社会性和认知性。(3)互动参与者对于发言者的言语行为的期待可以通过在网络社区中的公开讨论而得以调节,而这样的调节或协商构建和发展网络社区的必要环节。

三、网络互动中身份对言语的制约

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是网络言语互动中所呈现出的两种最主要的分类。Francisco Yus对互联网中的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关系区分出了九种情形。但就网络言语互动而言,两者关系呈现出以下三种现象:

1.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离。互动参与者有意识地将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区分开来,即在虚拟言语互动中将这两种身份有意识分离开来。互动参与者有可能在网络虚拟社区中构建一个内心向往但在现实世界中无以实现的理想身份。这是自我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但是由于这一虚拟身份所依赖的网络言语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拓展性有限,这一身份具有暂时性。

2.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重叠。在流行的网络实时语言交流工具(QQ、微信、微博等)中,言语互动参与者发布的语言信息(例如朋友圈或者微博中更新的、以语言或图片形式存在的、关于个人最新动态的信息)的受众通常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亲人、领导、好友同事和同学等。在这一网络语言环境中,言语信息发布者考虑到受众对本人的熟知程度,其所构建的虚拟身份不能过于偏离其现实身份,否则就会招致消极的或不礼貌的评价。这或许是两者关系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形,言语互动参与者即便是在虚拟世界中也无法摆脱现实身份的部分属性。不仅是语言信息的最新发布者如此,作为这一信息的评论者也是如此。彼此熟知的现实身份,留言者与后来浏览这一信息的参与者的身份关系也有可能是朋友等,都制约着这些互动参与者,使其在网络中也需构建与其现实身份相对应甚至是相重叠的虚拟身份。

3.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基于现实身份而夸大虚拟身份。在网络言语互动中,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而基于自己的现实身份构建出一个夸大的虚拟身份。这一身份对于其他对其熟知的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例如,一些言语互动参与者分明身在家中,却发布言语信息描述自己正在游山玩水,虽然其他参与者知道旅游是此人每年必有的行程安排。这一虚拟身份既基于大家所熟知的自己的现实身份,又是通过网络言语对现实身份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或发挥。这既非上述第一种情形的完全的虚拟身份,也非第二种情形中虚拟身份几乎完全反映出现实身份,而是在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交集处因为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衍生出的新的身份。例如,本人在腾讯QQ空间的说说中转发了一则题为《如果名人也考四六级,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的动态,下面有学生温同学和李同学的回复:

Wen: My dear teacher, I would pass the exam with just a few more scores last time. So sad. I hope I can pass it this time.(老师,我上次居然就差了几分。好悲哀啊。希望这次能过)

Li: You took the exam?(你考四级嘛?)

Wen: TEM 8, lalala…(8级,啦啦啦……)

Li: You must be kidding.((你在)搞笑吧)

温同学试图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言语构建出一个有别于真实身份的夸大的虚拟身份,但是对他熟悉的李同学并不认同这一身份,并同样用言语否定了前者所构建的虚拟身份。说话人有意建构不实的言语并以此塑造虚拟身份,低估了其他互动参与者的甄别能力。在其他互动参与者看来,这是不礼貌的。由此可见,说话者若在熟人的视听范围内(例如在网络言语互动社区中)构建偏离于真实身份的虚拟身份,就可能招致负面的或不礼貌的评价。

四、结语

在网络虚拟的言语互动社区中,参与者通过语言动态建构虚拟身份,这一虚拟身份可能与现实身份对立、重叠或是对现实身份的夸大。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来看,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身份的定位对于理解会话参与者在互动中如何建构身份非常重要。当参与者试图表达个人身份之时,他会有意识地构建与目标虚拟身份相适应的言语来满足这一交际目的。互动的起始者或言语的优先发布者的言语所塑造的虚拟身份受到特定网络社区的言语规则和受众的认知期待所制约。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虚拟身份、现实身份、实现虚拟身份的言语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Culpeper,Jonathan.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3.

[2]Geoffrey Leech.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J].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2014:219.

[3]Helen Spencer-Oatey,Sukriye Ruhi.Identity,face and(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4):635–638.

[4]Sage Lambert Graham.Disagreeing to agree:Conflict,(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4):742–759.

[5]De Fina A.,D.Schiffrin,M.Bamberg(Eds.).Discourse and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2.

[6]Francisco Yus.Cyberpragmatics: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22-24,37-38.

【基金项目】福建江夏学院2014年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JXS2014012):和谐管理模式视角下的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

作者简介:林明(1986-),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语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