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是高效课堂的一个突破口
2016-07-04江永措姆
江永措姆
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而高效课堂的突破口在于“放”。通过“放”,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去解放学生的手、口、脚,去打开学生的思维。“放”并不是放任自流,搞不好表面轰轰轰烈烈,实则是无效的课堂。“放”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抓住关键和重难点“放”准确;二是要“放”得彻底;三是放得要巧妙。这样的 “放”,才能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使课堂走向高效。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教学实践中去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觉得只有“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放”才是高效课堂的突破口。简单地说,“放”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通过“放”去解放学生的手、口、脚,去打开学生已禁锢的大脑,让学生在“放”中去读、去悟、去表达、去实践,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放”得不当,课堂就会变成菜市场。我在课堂上的 “放”特别注意了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放”得要准
“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的放矢,“放”得要清楚明白,让学生能围绕同一学习目标去思考、讨论、交流和探索,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例如,我在指导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中的“办童话墙报”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内容,对于他们很陌生,我下定决心大胆地“放”一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令我兴奋不已。首先让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范例,再看看教室里的报纸,想一想,一份墙报至少应包含哪些内容呢?然后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再交流,很自然地归纳出墙报的内容有报头、题目、文章、图案、花边等,接下來放手让学生去进行版面设计很是轻松。这样把握住关键“放”,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学生很有兴趣地自觉地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去主动学习、探究,比老师直接讲出来,学生印象更深,更易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得要足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放”得畏手畏脚的,一是不相信学生,二是害怕教学任务完不成,刚放出去就收回来,“放”得不充分,“放”得不彻底,只是形式上做做而已罢了,结果学生糊里糊涂,老师又埋怨学生。所以我们要彻底地“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探究,精彩的课堂也就会出现。比如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一课时,为了能读通课文和了解内容,如果单纯地去读很乏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四人小组里合作讨论用什么形式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要求必须每人都参加,先在小组里排练然后上讲台展示,时间不限。”学生兴趣盎然,反而立即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15分钟过后,展示的形式有这几种:小组里齐读;分段读;学生们都做了评价,也更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和句子的读法,更让我惊讶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有一个小组里有一人在朗读,其余同学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当形象地表演到“小钱”和“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下面不禁笑出声来。我却竖起大拇指轻轻地走到他俩的身旁,转过身告诉大家:你们猜猜他们在想什么呢?教室里先是沉默继而七嘴八舌,不断补充。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白炽化,不知不觉中对课文的了解就更深了一步。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将“球”踢给学生,彻底地“放”下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任务也会很圆满地完成。
三、“放”得要妙
课堂上的“放”不是简单地就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那样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往往索然无味,也易出现疲惫现象,所以要“放”得巧妙,使之生动化、情趣化、激励化,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都知道学习一篇课文,不光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如在学完《猫》这篇课文内容时,我没直接告诉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而是故作思考:“猫,对于我们来说挺熟悉不过了,但老舍先生为什么能生动、逼真地将猫的淘气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呢,你们从文中学到了老舍先生的什么写法吗?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那就更好了。”有的说抓住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两个特点来写值得学习;有的说到文章前面两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方法来写,层次清楚;有的说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虽然有的说得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的感悟,我都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学生死记、不善于思考的现象,为学以致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放”,就像放风筝一样,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空间内尽情放飞,把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诚然,在放飞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去思考,就一定会“放”出高效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