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
2016-07-04永措
永措
当今社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曾几何时,校园,这块最后一片圣洁的地方,也在不知不觉间笼罩上了灰色的阴影。许多教师争先恐后地挤着进城,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导致乡村的教育土壤极其冷清萧条……悲矣!然而留守乡村这块教育阵地的教师也不时牢骚满腹,当地家长也用异样的目前打量着留下的那些老教师,目光中不乏轻视。真是奇了怪了,乡村的教师就不是教师吗?乡村的孩子就不是活泼可爱的正常孩子吗?乡村的孩子就不该得到正常的、良好的教育吗?乡村学校难道就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吗?我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从未参加进城考试,在这里呆了整整十二年有余了。
那么,作为一名自认为光荣的乡村人民教师,在这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铜臭弥漫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不辱使命,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做一名合格的乡村人民教师呢?本人用稚嫩的文笔,结合我十二年来的教学经验,写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要有一颗山水般“青绿、纯洁”的平常心
既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一名乡村教师,我便每天懷揣着一颗平常心,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淡薄名利,笑看风云,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所做的选择。既然选择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就要努力成为心理“阳光”的教师,这样才能“坦荡荡”而不“常戚戚”;要学会积极乐观,怀有感恩之心和热爱之情;努力成为一个大气从容的人,才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淡泊名志,严谨笃学,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进。其实也只有拥有了如此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才能坚守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坛,为人师表,勤奋耕耘,养出身心康健品行端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从心里去爱乡村的孩子
每每踏上三尺讲台,也许看到的是许多蓬头垢面的没人为他梳洗的留守儿童,但也要想到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从他们饥渴的眼神里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需要我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活泼向上;他们与城里孩子不一样,他们更懂得感恩。每逢教师节,都能收到学生的贺卡:“老师,您辛苦了!”一声声真诚的问候浓缩了所有的期望:“老师,节日快乐!”一句句深情的祝福蕴含了无数的吉祥!所以我从心里爱他们。也只有师生互爱,也只有在融洽快乐幸福的氛围里,学生才乐于学。
三、性格开朗乐观
老师要时常开朗乐观,不要因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而妄自菲薄,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每天微笑着走进教室,不会笑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发生内心的微笑,正是在传递他内心拥有的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人性感召力,这种感召力透过教师的智慧语言,使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暗示、欣赏和接纳。
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语言传授能力是老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学工作的前提所在,也是教书育人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我们常讲的,教师得“满腹经纶”,得有“渊博的知识”。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的“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因此,放学后静静的黄昏,我会独坐家中埋头钻进书海,如饥似渴地为自己“充电”。教师要经常阅读,要终生与书籍结成友谊。要上好每堂课,我们教师就必须经常地博览群书,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五、注重仪表修养
静寂的乡村,虽然靓装出门也不会带来多少回头率,这里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他们没闲心欣赏你的潇洒风姿。但踏进校园,老师作为校园中的焦点,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做一名教师应该是自然、端庄、大方:衣着要整洁、朴素、大众化,色彩明快而不过分艳丽,也不能过分修饰、浓装艳抹,应以学生乐于接受而又不分散注意力为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仪表,每天上班时间严禁衣冠不整,吊儿郎当,随地吐痰,应该时刻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六、乡村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不要以为乡村教师就可随意教,做为一名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永远记住乡村孩子同样是孩子。乡村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每个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乡村教师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我在城里还是乡村的教育土地上,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相信合格的乡村教师同样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在乡村教育事业上,我想我会用一生去思考,用一生去回答,争取做好一名合格的不愧于学生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