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激情,激发学生数学的探究欲
2016-07-04拉琼
拉琼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的“钝感”,能激發学生的探究欲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先让学生每人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一下,跟出示的三角形相似的站起来,再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让画得相似的学生站起来,最后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也让画得相似的学生站起来,这时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了。教师幽默地说:“怎么都站起来了,还有没站起来的人吗?”这一问引得学生转来转去满班级地找,在确信没有站起来的人后,自己明白了:所有的三角形,按角分只有这三种。
二、学生的汇报交流时,教师的“钝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语言是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愿意说,会说,大胆地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出示:“今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2足,问鸡、兔各几只?”并激励道:“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找到答案就好。”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有的同学是通过画图的方法找到答案的。这时,教师说:“鸡是鸡,兔是兔,你怎么把兔也画成了鸡?”学生急忙解释说:“我是先假设全是鸡,再补上缺的脚,就知道有几只是兔,几只是鸡了。”假设的思想在解释“怎么把兔也画成了鸡”的疑问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只有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才得到鼓励,智慧的火花越烧越旺,从而尝到探究的乐趣。
三、在挑战性的情境中,教师的“钝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挑战性的情境中,表现出“钝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循环小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由于学生不知道商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为了比赛的胜利,他们使劲地除着,终于有学生忍不住地说:“怎么会除不尽的?”教师佯装不相信地说:“真有除不尽的题目?看我来除!”这下,学生的目光全指向老师:“老师,那你来除啊,除啊!”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除着,学生可乐坏了,挑战着:“怎么样?再除下去,商又要重复地出现了。”这时老师终于认输了:“还是同学们说得对,永远也除不尽的。”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起循环小数的表象。
四、在学生解决问题出错时,教师的“钝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弗兰登塔尔说过:“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六年级(2)班有女生30人,比男生多,男生有多少人?针对部分学生的答案“30×(1—)=22(人)”。教师说:“男生中怎么会有半个人呢?”学生都笑了。此时有学生提醒教师:“会不会是老师出题时把数据搞错了?”老师说:“你挺会想问题的!有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比方我们把数量关系弄错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思考着,争辨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对经历过错误后再探索发现的方法必定记忆深刻。
善于敏锐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把握学生学习心理脉搏,却又经常佯装不明白,表现得十分“钝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在数学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