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煤”为治霾 无需等风来
——英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2016-07-04陈卫东
◎陈卫东
“去煤”为治霾 无需等风来
——英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陈卫东
六十年艰辛去煤路
英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兴盛时期曾雇用超过100万名工人在3000个井下工作。1913年,英国煤炭生产达到顶峰,年产量高达2.87亿吨,煤产量的1/3供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实力衰落,位居主要工业之首的煤炭工业,也开始走下坡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政府上台,对煤炭工业实行了国有化,以3.88亿英镑的巨资从矿主手中将陈旧不堪的640个煤矿全部买下,接管70多万矿工和庞大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大批附属品工厂、焦煤厂、砖厂、房产和地产。
二战后一段时期内,英国政府制定煤炭工业发展政策时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费量逐年增加。明知英国煤炭含硫量较高,但迫于英国强大的工会力量,政府未能对二氧化硫排放问题及时作出正面回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在1984~1985年发动了长达一年的罢工运动,使英国政府无法进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缩减计划。罢工结束后,政府并没有直接对发电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仅1987年,英国发电站就释放了2.02亿吨二氧化碳,占整个国家排放量的36%。这引起欧共体在内的国际力量的特别关注。
1988年,加拿大多伦多会议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会议推动了英国政府正式考虑解决由燃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燃煤污染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国际组织和有关力量要求控制燃煤的压力下,英国政府的燃煤战略发生了较大转变。英国政府从起初的不合作,转变为在保护本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础上,对多伦多会议的内容持基本赞同态度。
去年底,英国煤炭公司宣布关闭了旗下最后一个深层煤矿,这意味着伴随工业革命而生的英国煤炭工业将彻底消失。煤炭造就了工业革命的辉煌,兴盛时期的英国人均煤炭年产量近6吨,超过今天我国的人均煤炭年产量。英国停止煤炭生产,用了整整60年。
坚持能源结构调整
在煤炭逐渐退出英国能源行业的进程中,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等替代能源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石油生产始于上世纪初,但在1968年以前,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10万吨/年。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北海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英国石油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石油产量达1241万吨,1982年突破1亿吨大关,1999年最高峰达1.37亿吨。然而,英国本土的石油产量到达顶峰后就快速下降了,2004年石油产量首次跌破1亿吨,2005年石油产量为8470万吨,2015年石油产量约仅为高峰产量的1/3。
尽管如此,石油产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好地配合了英国政府和社会减煤减排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与过去10年发生的美国革命类似,正是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发电比例迅速增加,煤炭发电比例减低,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煤炭主要用于电力供应工业,大约占电力燃料需求总量的75%。为此,政府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其科学依据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1度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率为1∶0.82∶0.56。
1991年在北海海岸探测到了足够使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气田后,英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气在电力发电中的比例。此外,英国政府还加大了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消费量。1986年英国石油消费量为6620万吨,1989年上升到6950万吨,1990年达到7130万吨。
截至2008年年底,英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4.67亿吨,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429.19亿立方米。(美国Oil & GasJournal数据)
英国政府也加强了核能、风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两座较大的核电站——HEYSHAM Ⅱ和 TORNESS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英国的核电站提供的能量相当于1520万吨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将近一倍。此时,英国14座核电站提供了全国总电力的21%。1991~1992年,苏格兰40%的电力供应由核电站承担。
到2014年,煤电的比例仅为29%,气电比例为30.2%,可再生新能源的比例第一次超过核电为19.2%,核电为19%。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英国二战后煤炭工业实行国有化,数百个小矿区合成了一个大企业,这使煤矿工人团结战斗能力大大加强。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进行斗争,使矿工成为工资待遇最高的工人。在英国十大工会中,矿工工会虽然人数不是最多,但作用却很大。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著名的“英国病”(即工会权力过大,通过罢工不断膨胀工资)已经让英国经济不堪重负。1979年,英国因罢工损失了2950万个工作日。撒切尔夫人对此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她在政治和经济上强调减少政府干预、开放自由市场和企业化主义,关闭无利可图的国有企业,包括钢铁厂和煤矿,并大张旗鼓地把这些企业低价出售给个人。1979年末,英国政府出售了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的一小部分股份。正是这一举动,直接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大私营石油公司之一BP公司。
“去国有化”提高了英国竞争力,并在实际上促进了英国减少煤炭生产和消费的能源转型。1983年煤炭行业裁员1.6万人,关闭矿井16个,煤炭年产量进一步降至1.18亿吨,矿工总数减到18万人,矿井只剩175个。1984年3月,英国煤炭局宣布再关闭20个矿井,裁减矿工2万人,削减产量400万吨。
随后,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988年9月在英国皇家协会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为标志,英国政府正式认同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联系。正是这一明确表态,为英国政府一系列减煤减排的立法和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1990年,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1989年控制煤烟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烟尘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工商业建筑物释放黑烟行为的打击力度。《1989年污染控制(补充)法案》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1989年天然气法案》《1990 年环境保护法案》严格控制特定工业和其他场所的废物对大气、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根据上述法案政策,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燃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
绘制能源转型路线图
伦敦的雾霾告诉我们,煤炭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能源的使用要考虑环境因素。同时,英国的治理经验说明,能源转型也是社会转型,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社会价值转变和法律制度演变,都与之密切相关。
我国的气候、环境问题主要是能源消费结构带来的。现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超过65%,石油17%,天然气6%,非化石能源超过10%。这样的能源结构和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能源结构相似。
能源结构的调整,表面上是这种能源换成了另一种能源,但实际上是一大批技术创新的结果。不同的能源使用方式代表着人们进入了新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有不同的能源结构。当前,全球性的政策框架都在寻求以低碳经济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污染问题。能源朝着更清洁的方向而去,是无法逆转的。更关键的是,不同能源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不仅有了技术可能性,替代成本差距也日渐进入可承受的范围内。
因此,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必须有所作为和担当。笔者看来,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需要遵循几个步骤:
第一步,让价格遵循市场规律。为什么我们觉得天然气贵,消费不起?因为天然气可以替代。我们也觉得原油很贵,但是因为没有替代,所以供销两旺。气和电是可以替代的,油和电可以替代的部分极小,这就是区别。在我国,电主要是煤炭的转换,而煤炭价格存在扭曲,这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对天然气的利用。
第二步,改变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的使用领域。目前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只有6%,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25%,所以我国的雾霾问题很严重。改变这个能源结构,天然气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家用。在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出现之前,发电、交通、化工都需要加大天然气的利用比例,这样才能把煤炭减下来。
第三步,保证能源供给安全。这主要通过全球贸易和本土生产,但具体问题要通过比较优势来确定,而不是认为能源对外依存到了多少比例,就是危险点了。这在全球化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第四步,重视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我国能源变革应该以电作为平台,来协调各种能源的发展和相关因素。通过电去调节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煤制气等非常规能源,成为各种能源效率的计量器。
(摘自《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