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村那些事儿

2016-07-04周艳

中国扶贫 2016年13期
关键词:村支书第一书记村民

周艳

迅速融入,有效帮扶,短短一年时间,5个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21万元。这是山东省沂南县双堠镇埠口、菜峪、磊石沟、东梭庄、西梭庄村“第一书记”段培奎等人用实际行动交上的漂亮答卷。

温暖叩“家门”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受山东省农业厅选派,2012年2月,段培奎带领“第一书记”们来到双堠镇的5个贫困村。

杂草丛生的村委、破旧不堪的民房、坑坑洼洼的街道、乱堆乱放的秸秆、污水横流的小河、崎岖不平的山路、人牛同耕的田野……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令人揪心。埠口村一个老党员直叹息,“段书记,村里多少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了,不好改变。前几年也来过几批包村干部,都是想办法要点钱、修条路、打个井就走了,路轧坏了没人修,井废弃了没人管。”

刚开始调研的那段时间,段培奎等人越看越感到压力大,越听越感到没信心。但仔细一想,如果村里情况很好的话,省里也不会派“第一书记”来帮扶,既然来了,就该做点什么。

重稳了“军心”,“第一书记”团队扎实地开始了帮扶工作。入户走访是了解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想得到真实信息,有很大学问。段培奎是用几个大包子打开了群众的“心门”,然后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群众的“家门”。

“三八”妇女节那天,埠口村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一方面想为她们庆祝节日,另一方面打算借机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没想到,做了半天思想工作,会场上100多名妇女主动发言的很少,以至于冷场。眼看午饭时间到了,段培奎便安排人买了一些大包子,让村支书从自己家里拿来大蒜,大家一起午餐。这个小小的温暖举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妇女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村里的事。从那以后,不用村干部陪同,段培奎就能毫不费力地走进村里的每家每户。

费力更要“讨好”

在实施帮扶之前,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必须搞清楚、弄明白,否则,不但费力不讨好,而且还容易与群众对立。“不能站在原来工作岗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段培奎等人总结出的第一条经验。由于长期在农业部门负责农药管理工作,段培奎自认为对基层农药使用情况很熟悉,有次碰到一个老大爷给花生打药,一问用的竟然是国家早就明令禁止的农药,于是予以劝诫。但老大爷却说:“没人告诉我这药不能用,不让用怎么厂里还生产、还有人卖?”一句话让段培奎感到无地自容。如果不了解基层、脱离实际,往往忙不到点子上。

“不能‘一头热、‘想当然,一拍脑袋就决策”,是段培奎等人总结出的第二条经验。磊石沟村是由6个自然村、900多人组成的小山村,村民饮用水主要靠在自家院里打井。“第一书记”于安军到村想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村民吃上自来水。经过千方百计的争取和协调,县水利局答应出资解决,施工方也备好了各种材料,但最后征民意时却出了问题,除了几个村干部,其他人都不同意安装自来水。理由是现在吃的井水县里化验过,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安装自来水还得另交水钱,没必要。经过内部集体讨论,大家认为这个理由完全站得住脚,最后作罢。农村的事情,远看村村一个样,近看村村各不同,一定要提前摸清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有“多数群众同意就行、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想法,是段培奎等人总结出的第三条经验。东梭庄村建蔬菜园区土地流转时,前期涉地的82户农民有81户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并按了手印。看到绝大多数村民都同意,村委会便与投资商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不料,在发放土地流转金过程时,最后那一户挑唆其他45户村民突然变卦,提出多种不合理要求,并放出话来:“如果得不到满意答复,土地流转没门儿!”尽管最后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事情得到妥善解决,但民意大于天,民意决定成败。做群众工作不能眼高手低,不能有“差不多、说得过去就行”的思想。

踢好头“三脚”

了解村情,融入群众,千头万绪的帮扶工作如何入手?都说“头三脚”难踢,但段培奎等人却踢得漂亮。

办几件好事,让老百姓信你。刚开始,多数村民认为段培奎等人是来镀金的,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就回去了。面对质疑,“第一书记”们既没灰心,也没辩解,而是从为村里办好事入手做起了文章。

关爱特殊群体。“三八”妇女节,为生活最困难的老年妇女送去大米、白面、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送上“第一书记”节日的祝福。埠口村丧偶40多年的孙珍贵老人激动地说:“过去从来没把妇女节当回事,你们今天让俺也赶了回时髦。”不久,又向帮包村所在的大青山希望小学进行了爱心捐赠。除了提供必要的文体器材等办公设备以外,还专门为全校600多名师生每人定制了一把印有省农业厅驻沂南县双堠镇“第一书记工作队”字样的爱心伞。从此,“第一书记”就伴随着孩子们走进了帮包村的每家每户。

关心热点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路难走、冬取暖、夏洗澡、夜出行、水污染等热点问题,工作队先是启动了“一事一议”项目,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内道路进行硬化;接着争取派出单位支持,为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炉,建起沼气池,在大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然后又协调县水利部门,让埠口、菜峪、东梭和西梭庄的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同时,还专门拿出2万元工作经费,购买了4000多棵北美海棠树,栽植在硬化街道两旁,村里平了、净了、亮了、绿了,也美了。“第一书记”们逐步得到了大家认可。

关注身边小事。埠口村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女孩刘洁,由于一个月内父母双双病故、欠下13万元的医疗费而失去求学的信心,“第一书记”们组织全村为其捐款近万元,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东梭庄村民刘长勤40多年前因家庭纠纷离家出走,2004年回村后发现户籍被注销,各项惠农补贴一直享受不上,“第一书记”们就四处查资料、开证明,帮他落下了户。也正是这些解决了困难家庭实际问题的小事,让“第一书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解几个难题,让村干部服你。埠口村主要产业是大棚油桃,为了提高桃农组织化程度,解决销售不畅的问题, 2012年4月,段培奎争取了20多万元在村头建了个批发市场。但在市场对外发包时,却遇到了麻烦。由于经营市场利益巨大,许多人都跃跃欲试。有人直接跑到市场里放鞭炮,安秤开业,企图抢占市场;有人指使社会不法青年围堵南方客商的车辆,不让进村收桃,企图造成混乱;还有人发短信威胁这名“第一书记”。村支书兼村主任受到威胁后打起了退堂鼓,明确表示,如果不理顺这些关系,自己坚决不敢在承包合同上签字,否则家人的安全没法保障。市场承包一下子成了“烫手山芋”。为了不激化矛盾,段培奎与镇领导反复研究商量,改变了急于发包的工作策略,以退为进,各个击破,公平竞争。最后,村里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票竞包成功,达到了“让能人干、让好人干”的预期目的。

东梭庄村紧靠蒙河,“第一书记”赵建忠刚进村时不到30岁,村支书比他大近两轮。开始,村支书称他“小赵”。“你还年轻,农村的事你不懂”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赵建忠想见他都很难,打电话不接,到家找,吃“闭门羹”。有一天,村支书突然主动来找赵建忠,要求帮助解决问题。原来,村里有个他本家兄弟家里盖房子,晚上到蒙河里去偷沙,被河沙办抓了现行,当场扣押了三轮车。他找遍了所有关系都没起作用,突然想到了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小赵”终于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镇领导找到县领导,终于把车要了回来。又过了不久,书记又找上门来,这次反映的问题比较严重。邻村几个村痞经常晚上盗采河沙,严重破坏村里的农田,村民制止竟被打伤,村里的干部也受到威胁,大伙敢怒不敢言。于是,“小赵”又发挥“第一书记”联系广泛的优势,与县镇公安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破获了这起非法盗采河沙案,不法分子被送进拘留所,受到了应有惩罚,老百姓都拍手叫好,村支书心服口服,“小赵”变成了“赵书记”。

争几笔资金,让带头人跟你。一进村,“第一书记”对各个方面的带头人“求贤若渴”。一天到晚村内村外找,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帮,目的就是让他们跟“第一书记”一条心、一股劲、一块干,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圣焕华,菜峪村盛华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上世纪90年代,以这个村为代表的“双堠西瓜”曾经在临沂市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前几年,假冒“双堠西瓜”在周边大量销售,对市场冲击很大。“第一书记”到村后,先后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圣焕华建基地、改模式、搞宣传、拓市场,重新叫响了“双堠西瓜”品牌。现在,“第一书记”已经成了盛华西瓜专业合作社的“主心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驻村两年多来,段培奎带领团队整体推进帮包工作,“第一书记”们各出奇招,操了不少心、受了不少累、作了不少难、干了不少事,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720万元,埠口、菜峪、磊石沟、东梭庄、西梭庄5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子强了,村庄富了,服务优了,民风好了,环境美了,荣誉多了。如今,这些“第一书记”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得愈加璀璨。

猜你喜欢

村支书第一书记村民
我的第一书记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村支书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