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战士
2016-07-04文炜
文炜
神秘的捐款
2016年春节刚过,国务院扶贫办收到一笔一万元钱的神秘捐款。捐款署名: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一名老党员。这位捐款人在信上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曾经为党的事业奔赴疆场,今天,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冲锋号,我老了,不能上战场了,但我愿意在这场新的攻坚战中尽我所能,贡献力量。这一万块钱是我攒下的退休工资,虽然不多,但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用在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身上。
短短几句话,饱含着着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无限深情,涌动着一名老战士澎湃的血性和激情。几经寻访,记者来到安徽省宁国市敬老院,拜望了这位“老党员”。
老人住在一间朴素至极的房子里,一床、一桌、一椅、一柜,除了生活基本用具,再无一件多余摆设。房里最鲜明的是浓郁的“政治色彩”,墙上张贴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代领导人的照片,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和十大元帅的宣传画,床头柜上整齐码放着五代领导人相关著作,桌子上摊放着正在阅读中的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和宣城日报。显然,主人的阅读很用心,报纸上不仅有红蓝两色笔的勾画,旁边的笔记本上还有大段的摘抄和心得体会。
房间主人祝章成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85岁的他曾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过,曾在荒郊旷野为国家建设勘探宝藏而艰苦跋涉过,也曾在“文革”时期,在八年的蹲“牛棚”岁月中对党痴情守望过,无论世事沧桑,无论人生沉浮,他始终葆有着一颗纯粹的共产党员的金子般的心,始终处于一种为党为国随时“出征”的战士的状态。
“战士之心”是这样炼成的
祝章成出生在一个乡村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医术高明,更兼宅心仁厚,对前来求医的穷人不仅免收诊费,还常常搭上草药。父亲告诉祝章成:“穷人可怜,要对穷人有同情心。”父亲去世时,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多是些父亲帮助过的穷人。那情景在祝章成心里驻扎了一辈子,幼小的他发誓:要像父亲那样,一生一世做个帮助穷人的好人。
17岁那年,祝章成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当他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时,就被这个伟大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深深吸引了。共产党是帮助穷人的党,这不正好和自己的愿望一致吗?
年轻的祝章成入伍了,并很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相继倒在祝章成身边。战友的牺牲激起祝章成强烈的复仇心,他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因表现出色,祝章成火线入党。
庄严地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听着隆隆炮声,祝章成在心里暗暗发誓:今生今世,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甘愿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乃至生命!
战争结束,祝章成转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地质勘探员。他努力工作,成为勘探队里出野外最多的勘探员。后来,虽结婚生子,依旧常年奔波在野外,无暇顾及妻子儿女。孩子们问他,为什么人家的爸爸下班都能回家,就你这个爸爸不能回家。他说:“因为爸爸是党员。因为跟爸爸一起上战场的叔叔伯伯都牺牲了,只有爸爸活着回来,爸爸如果不努力工作,就对不起他们。”
孩子们并不能完全能明白爸爸的话,但他们渐渐习惯了没有爸爸照顾的生活,也习惯了爸爸对别人的慷慨大方。祝章成夫妻育有三个孩子,加上各自乡下的老人要赡养,他们的经济负担并不轻,祝家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接着穿,补丁摞补丁了还不舍得扔。可祝章成对外人却很大方,看见街上有要饭的,祝章成会把妻子刚做好的整锅米饭端给人家,宁让自家孩子饿一顿肚子。邻里或是同事谁家碰上困难,祝章成会把刚发的工资悉数掏給人家,全然忘记家里三个眼巴巴等着爸爸拿钱回来交学费的孩子。祝章成还常年固定接济当地六名烈士子女。他曾跟妻子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现在我有妻有子,还有党发给我的工资,可我那些牺牲的战友什么都没有。到现在,我连他们的父母家人在哪里都不知道,一想到他们,我就难过得睡不着觉,我就觉得我占了大便宜。我帮助的这些烈士子女,我虽然不认识,但帮助他们,就像帮助了我牺牲战友们的子女,我心里才能好受些呀!”妻子也是个善良的人,默许了丈夫这在外人看来傻气十足的行为。
作为一名地质勘探员,祝章成有机会深入深山老林、戈壁荒漠,那里乡亲们的贫困生活一次次灼痛了他的心。瘦弱的妇女找地质勘探员揽活,一毛钱洗三件衣服,只为能给背上嗷嗷待哺的孩子买一块果腹的粗面馒头;十二三岁的女娃娃穷得穿不起裤子,把祝章成送给她的工作服当做最珍贵的宝贝;每到地质队吃饭时间,一帮孩子吃着手指,眼巴巴在一边围观,让祝章成食不下咽。不知有多少次,祝章成把饭分给了孩子们,宁肯自己饿着肚子去上班。
每到发工资的日子,祝章成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牺牲的战友,就会浮现出那些贫困的乡亲,心里特别难受。他觉得,自己有饭吃有衣穿,可是还有那么多人条件比自己苦多了,自己怎么能只想着为自己的小家庭存钱呢?于是,除了留下最基本的生活费用,祝章成的工资总是很快就用来扶贫济困了。
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1992年,祝章成退休了,因为多年艰辛的野外奔波,祝章成已浑身是病,肠胃炎、关节炎、高血压、肾结石,病痛常常折磨得老人夜不能寐。每次犯病,都不得不入院治疗。住院费不菲,但因为他是离休干部,可以享受百分之百公费医疗。可是老人却总是病情稍有好转就闹着出院,外人不解其意,只有他的子女和老伴知道他的心思,老人是不舍得多花国家的钱。他跟记者说:“我上班时,国家给我工资,我退休了不干活了,国家还养着我,每月给我那么多钱,可是那些贫困地区的群众老了干不动了,却没人给钱。跟他们比,党和政府给我的太多太多了,我咋还好意思住在医院不出来呢?”
老人的话让采访者肃然起敬,当下,我们见多了享受着优厚待遇却还牢骚满腹的干部,见多了只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要照顾却从不讲贡献的干部,老人的思想境界实在是高山仰止!
老伴去世后,三个都已成家立业的孩子争着要照顾父亲,可祝章成却说:“我老了,不能为党工作了,你们还年轻,要把精力全部都用到工作上去,别为我分心。”
执拗的老人硬是搬进了敬老院。
听说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要住进来,敬老院院长郑志芳十分重视,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照顾好老英雄的晚年生活。敬老院住房分四档,因为是公办敬老院,即使最高档的房间也比私营养老院便宜很多,所以十分紧俏,甚至要提前三四年排队。在郑院长的反复协调下,终于为祝章成腾出了一间敬老院最高档最紧俏的养老房。
没想到,郑院长的一片好意却被祝章成谢绝了。老人给郑院长算了一笔账:“一档间每月4560元,四挡间每月990元,一个月相差3570元,一年相差42840元,我要再活十年就相差了428400元,多大一笔钱呢!”考虑到普通房连卫生间都没有,在郑院长和子女反复劝说下,老人勉强同意住进每月1140元的三档养老房。
其实,身为离休干部的祝章成每月退休工资6000多元,远比当地一般退休老人高得多,却如此节俭,很多老人开始都不理解他,在背后议论他“爱财如命”“没活明白”……
对别人的议论,祝章成全然不放在心上,在简陋的三档养老房里,他开始了独具特色的养老生活。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和早晚两次半个小时的散步,其余时间祝章成都待在屋里读书看报、思考、做笔记。他从不参与老人们的广场舞、太极拳,更不喜欢跟别人扎堆晒太阳聊大天,他似乎对老人们关心的养生、家长里短都全无兴趣,却只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动态。老人们纳闷,说:“老祝,咱退休老头,就该含饴弄孙,保重身体,你咋还关心那些跟你没关系的事儿呢?”
这话祝章成不爱听:“咋叫没关系?你不是中国人呢?国家不好咱谁能好?再说了,职员有退休,党员可没退休,是党员就要关心党的事、国家的事!”
开始,有人觉得祝章成这是唱高调,甚至在背后议论他是个“怪老头”,但接下来陆续发生的事情,让老人们知道人家老祝那不叫调子高,而是境界高。
一个老兵的新战场
自从祝章成住进敬老院,隔三差五就有人拿着感谢信找来,有失学儿童、有贫病老人、有生活困顿的残疾人,还有烈属遗孤。他们都是来感谢祝章成的,因为他总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倾情相助。
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祝章成第一时间捐款;2015年,听说宁国市贫困村仙霞村修路缺钱,他送去了1万元;当他听说宁国市盘樟村有15位烈士亲属生活困难,立刻取出自己银行卡上所有的积蓄6万元整,挨家挨户送到烈属手中;每年六一儿童节,敬老院隔壁的孤残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会收到祝爷爷送来的礼物和钱……
祝章成的经典形象是这样的:身穿穿了几十年的旧衣服,脚踩从地摊上买来的廉价布鞋,手里拄着一根自己用毛竹削成的拐杖,肩挎洗得发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军用挎包。没人会想到,这个衣着寒酸的老人的那个旧挎包里常常装着几千几万块现金,这些钱都是他从自己嘴里身上一分一厘省下来的,都要用在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扶贫帮困。
“抠老头”祝章成渐渐赢得了老人们的尊敬,身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郑志芳院长更对他钦佩不已,总想给他一些额外照顾,可祝章成从不接受。郑志芳告诉记者:“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给别人添一丝麻烦,只想给穷人送去温暖。”
别人家的老人最牵挂的都是子孙,房子财产都留给儿女,祝章成的心里却满满装的都是穷人,他的子女怎么想呢?老人的小儿子祝小亮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父亲说我们都长大了,可以自立了,生活已经很好了,咱们国家还有很多穷人,他要帮助他们,叫我们都别想着他的钱。因为从小受他教育,现在他这样做,我们觉得很正常也都支持他。”
来宁国采访老人前,记者简单地认为祝章成不过就是个心底善良的好人,可老人一席话却深深震撼了记者,他说:“除了读几代领导人的选集,我还喜欢读历史书。我发现,历朝历代起来造反的都是活不下去的穷人,我就想,咱们国家大,底子薄,情况复杂,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现在党中央把消灭贫困提到那么重要的位置上,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意义的。我们党最早就是穷人的党,专门为穷人谋福利,现在要不解决这几千万人的脱贫问题,我们的执政地位都会都受威胁。党中央提出要打脱贫攻坚战,说明我们党始终是伟大的英明的党。当下,脱贫攻坚战已经如火如荼,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怎么能袖手旁观?我是一名打过仗的老战士,听到冲锋号就热血沸腾,就得往上冲啊!”
整个采访过程,老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最打动记者的是他的双眼。这双眼睛饱经沧桑却依旧明亮干净,只有心境美好的人才拥有如此纯净的眼眸,只有有信仰的人的眼眸才会闪烁这般动人的光彩。
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为记者背诵了一段他最喜欢的名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与老人依依惜别时,窗外夕阳正红。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说黄昏情更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