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找回“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坚持下去

2016-07-04孙可镁

中华手工 2016年6期
关键词:手工艺工匠精神情怀

孙可镁

在当下的手工艺行业里,人们对“工匠精神”这个词不再感到陌生,但是否就真正理解到它的含义呢?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找回它?当“工匠精神”引发的热议浪潮逐渐退去,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就让我们从一场专业学术论坛里,去寻找内心的答案。

让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回归

当下,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加工,使产品越来越冰冷。具有文化内涵的生产被边缘化了,使得“工匠精神”没有了市场。

其实“工匠精神”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如此一来,评价产品的好坏就不再以机械化生产程度的高低来评判,而是要看产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看产品的人性、温度和活着的灵魂。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这个“品质”,更多的应该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致文化的回归。

中国是一个很精致的国家,我们现在提“工匠精神”,实际是要回归到精致文化的本来面目,回归到它的文化本体。对于精致文化的内涵,我觉得包括了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等重要特征。从生产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把生产者个人的创造性、个人的审美、个人的情趣、个人的技艺、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淹没在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之中。

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展,产品的工艺品质、个性内涵、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只有品质过硬、个性突出、性价比好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占领市场。“工匠精神”,就是在为工匠正名,要让他们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要对他们做新的价值判断,让他们有应有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同时,“工匠精神”也应该是大众文化,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核心所在,由此推动人人可以成才。所以工匠精神的研讨,要跳出工艺美术各自小的专业领域,既要在“术”的层面讲工匠精神,也要在“道”的层面上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道德与操守

中国曾经是并且现在也依然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但制造大国不等于制造强国。之所以我们还没有走到制造强国这一步,原因在于一种精神的缺乏,即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说到手工艺创作,其实在中华手工艺精神中,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手工艺始终保持贯穿着一种伟大的工匠精神,或者说就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而言,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不缺乏,还始终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眼下,我们的传统工匠精神在流失,在当代手工艺创作中,这样的工匠精神甚至在大量流失。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中国手工艺而言,成体系的工匠精神远不止于精益求精这样一种内涵,它是一个非常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它包含信仰因素;包含中国人以“天工”把握世界万物的一种基本认识;包含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工艺”神圣性的执着坚守。所以中国古人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有了在身的薄艺,我就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中国工匠一直强调格物致知,强调天工开物,强调物尽其用,强调立功成器,强调利用天下,这些都是作为工艺行为指南的信念、思想,是信仰性的东西。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情怀,是工匠处事,面对世界、面对工艺的一种自信,是天、地、人三才中,人傲立于世间的一种蓬勃的人性情怀。中国工匠因此强调以己度物、缘心感物,强调用沉静之心去感知和体贴世界,强调技术上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怀很重要。工匠们因此以人性之心面对自然,面对工作。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朋友、手足一样对待工具,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情怀,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我们所造就的世界,或者我们所关心的世界,才成为一个温情的世界,一个不是只有冷冰冰物质的世界。支持我们去感知感悟的这种主体情怀,于今非常重要。对于往往冷漠地对待一切的当今社会,这种情怀尤其重要。

工匠精神还是一种态度。包括严谨认真、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坚毅、敬业进取等,都是这种态度的重要内涵。中国工匠、中国的手工艺,真是了不起。我们的丝绸、陶瓷等之所以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都是这种态度下的产物。这些工艺态度的内涵,我们今天应该好好发掘和梳理,更应该在工艺实践中好好坚持。

工匠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操守。中国手工艺行业有非常多的道德规矩,从原料采伐,到入行事艺,到工艺制作,以至到出品销售,手工艺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行业传统中都有大量操守上的原则性讲究。不做假、不欺世、不懈怠、不苟且,工匠总是强调安分守己,强调以诚相待,强调尽善尽美……这些操守非常可贵。我们会读到历史上手工艺行业的很多故事,先人们在操守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行为表率。这一切是我们今天需要很好地去发掘、去认知、去研究的宝贵精神财富。

创新不能伤害传统工艺

工艺美术深含着工匠精神,但光谈精神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措施、体制的保证,就难以兑现我们所要发挥的精神。过去,工匠带有贬义,但现在是一种认可的名称,这是好事。我们要根据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把传统进行推广,但创新不能伤害传统的工艺,不能失去原有的特色。

让工匠精神回归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开始

工匠精神这个话题,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了高度共鸣。工匠精神的失落问题反映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也促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文化反思运动。中国工匠精神的失落,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剧烈的社会变迁,整个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在快速学习、急速奔跑、拼命追赶。“速度为王”曾是我们的社会共识或普遍心理,如今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我们需要稍微放缓脚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决胜未来的动力。此时谈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中国制造业理性建立自己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手工业文明的开始。

一个匠人的技艺是在不懈努力的实践中慢慢提升的,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即使功成名就,仍保持这种态度,不断精益求精,就已经具备了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是一生的追求,不离不弃,就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奠定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传承、创新和追求。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与瓶颈,就是社会对传统艺术地位与价值的认知,尤其是青年一代普遍缺乏对传统非遗文化和手工艺术传承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知,导致中国工匠精神日益面临缺失的危机。这不能简单地责备青年一代功利与浮躁,要真正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政府、专家、学者与大师传承人共同重视、研究对策,从制定振兴中国工匠精神制度政策,到提升中国手工艺人与工匠精神的社会地位与认知,鼓励艺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创新,重视对手工艺术人才培养等,从政策制度和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去做务实与长期的努力和改善。

我们一直将“工匠”两个字联合使用,但随着“工艺”和“美术”的分离,“工”和“匠”的重要性也便不再平衡。“工”的重要性正在被弱化,而“匠”的重要性却不断提升。所以中国传统手工艺研究不应被限定在“文化传统”范围内,传统手工艺思维和进入工业生产体系的工艺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二者间须有传承和变革。工艺美术师们应有勇气和能力领导设计师团队或与之合作,开发出符合当代中国人气质和文化品位的工艺美术精品。

猜你喜欢

手工艺工匠精神情怀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