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与“人化”的《伊利亚特》
2016-07-04刘茗
摘 要:《伊利亚特》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作品《荷马史诗》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作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们经过一代代地口头流传,不断得到丰富加工。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神话和史诗却把它神化了。而阿喀琉斯作为一个人性丰满、英明远扬的“人化”英雄,又将人本主义精神对人的全部属性本身的肯定发扬光大。在荷马史诗中神人同形同性将内求善与外求美相结合,让神多了人的色彩。
关键词:神化 ;人化;《伊利亚特》
神话是人类在未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普遍解释世界和虚幻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尚未分解的统一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原始人的世界观。史诗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用诗的语言记录和描写各民族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成长起来的有关重大题材的一种民间文学状态。史诗在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上产生,从希腊神话的懵懂发展到荷马史诗的厚重,不断被“神化”的历史和传说,得到永久流传。在神话、史诗和历史中存在的远古风貌,不断被后人追寻。
一、“神化”的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虽有其事,但神话和史诗却把它神化了。
原始神话描述古希腊一个国王珀琉斯和爱琴海女神涅柔斯之女忒提斯结婚时,争吵女神厄里斯把“献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放到桌子上,引起了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之间的纠纷。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帕里斯把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特。阿芙洛狄特许帕里斯以天下最美的女人。后来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这激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公愤,他们组织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亚。战争进行了十年,最后奥德修斯设计了“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亚城。
《伊利亚特》所写的是战争进行到第十年的最后五十一天的事情。情节是从希腊联军的内讧开始的: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抢走了特洛亚的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联军主将阿喀琉斯要阿伽门农归还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归还了祭司的女儿,却夺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作为抵偿,激怒了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拒绝出战,希腊联军一再失利。联军被逼到海边。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披着他的盔甲出战,赫克托尔上前迎战,杀死了帕特洛克罗斯,夺走了盔甲盾牌。阿喀琉斯悲愤交集,重新投入战斗,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史诗写到特洛亚人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为止。
神话和史诗都对特洛伊战争进行了不断地添加描写,原始神话作为早期对神祇的崇拜加入了神的因素,后来史诗在形成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改造,除了将原有的金苹果情节不断补充之外,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塑造出来,使史诗的意味逐渐浓厚。从神话到史诗是一个精神内容不断深化的过程。拉克曼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乃是由口语相传的零篇的民间诗创作编成的。历史家格罗脱提倡“核心说”,主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基础是一些短作,这些短作后来被扩大和引长。考古的发现阐明了诗中所叙述的事迹,无疑把《伊利亚特》作为文学文献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时至今日,人们认为希腊史诗乃是由古代歌谣、神话和英雄传说发展而来的。
二、“人化”的英雄阿喀琉斯
《伊利亚特》是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它以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为情节中心,通过对特洛亚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为集体献身的英雄,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氏族社会末期的生活。
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他体态矫健、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在阿喀琉斯参加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亚之前,他母亲忒提斯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命运早已注定,或在故乡佛提亚平安幸福地生活,默默无闻而长寿,或在战场上得到巨大的荣誉,却注定会早死。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不愿过平庸的生活,强烈的荣誉感驱使他到战场上去建功立业。
英勇而任性的阿喀琉斯是一个敢怒敢骂、敢哭敢笑,充满丰富人情人性,同时又具有普通人的缺点、弱点的“人化”英雄。阿喀琉斯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体现了荷马史诗时期人本主义对人的全部属性本身的肯定。荷马史诗以人的光荣为核心,以常人的人情人性之全部来塑造英雄。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时期人本主义文化精神塑造的“人化”英雄。默雷在《古希腊文学史》中说,尽管史诗在道德上谴责阿喀琉斯的暴虐,但阿喀琉斯并不因而有所贬损,他始终是伟大的、豪迈的。默雷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感人至深的想象力的特异作用。这种想象力使人在读荷马时和赫克托耳、阿喀琉斯同呼吸、共感受,但同时使人念念不忘勇敢、慈悲等崇高理想。
三、神人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生理体态美,也有人的心理七情六欲。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传说,寄托了古希腊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从中也反映了希腊人自尊、正义、刚强、进取的精神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所谓希腊神话,
不过是希腊“人化”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荷马时代希腊人形成的神人“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同形与同性的含义是指:一,以人的形象塑造神;二,将人之形体之美融入到神的形貌中,使后者成为人的极美的“神”;同性则是指神不仅要有与人相似的性格特征,还要兼具人性中美与丑、善与恶的两个方面。在具有典型人本主义文化色彩的神话体系中,神所具有的人的同形同性实际上也就是世俗的人之美假以神圣的名义得以升华,并最终被神圣所确认的结果。
希腊神话与史诗是希腊人的艺术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企盼和追求,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神和活生生的人一样,充满情趣和活力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幼年的生活写照。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与史诗中,发展的最系统、最完美的神实际上是人化了的神,希腊神话与史诗中的人实际上是神化了的人,显示了希腊神话与史诗的进步性、现实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淳朴可爱的特色,并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伦珠旺姆编著;西北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吴朗主编;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3][苏]B.C.塞尔格叶夫 著 缪朗山 译 章安祺 编订 ;古希腊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苏敏;论阿喀琉斯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02).
[5]王景迁;东西方英雄史诗中的人本主义比较研究—兼谈神与人的同形同性问题;中国藏学;2007(02).
作者简介:刘茗,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