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街区制利于城园一体化
2016-07-02复兴
□复兴
推广街区制利于城园一体化
□复兴
合肥琥珀山庄小区
去年底中央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后,于近日通过新闻媒体报导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对此,我作为一名老园林工作者特别欢欣鼓励,因从城市园林绿化的角度,深感《若干意见》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路线发展。尤其推广街区制,必将进一步强化对城市园林公共绿地及设施的共享。同时,住宅小区单位大院的逐步敞开,使庭院内的园林绿化景观呈现街头,更利于形成园城一体化的城市风貌和充分发挥服务居民日常游憩的活动功能。
一、超前意识是创新发展前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市之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上成为全国同行参观学习的热点城市,是与倡导敞开式的园林、让公园景物呈现街头、以及以带串块的翡翠项链公园系统的超前意识和实践分不开。1986年建成的环城公园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突出植物造景、生态效益显著”荣获当年度全国园林行业唯一“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被国家认为具有推广价值,使合肥成为内陆城市的代表,于1992年与北京、珠海一同被列入全国首批园林城市行列。
那时建设的西园新村、琥珀山庄、安居园小区也都没设围墙,尤其西园新村起步较早,让小区内的中心绿地和6个组团绿地融入到周围街区内;琥珀山庄小区巧于因借了敞开式环城公园的景色,强化了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就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提升了居住品质。同时,公交车也能穿行小区,方便了居民,体现了毛细血管支路的优越性。西园新村1986年建成后,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外交部推荐给联合国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人居展,获得该年里古利亚特别荣誉奖和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住宅建设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琥珀山庄1989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住宒试点小区,于九十年代中期获得国家建设部第二批试点金奖和琥珀山庄南村规划建设工程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个奖项。
在城市绿化发展方针上,合肥市当时倡导“以面为主,点、线穿插”,公园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以小为主、中小结合”,並提倡破墙透绿,强调绿地的均匀分布,确保绿地在建城区内占有适当比例。这些做法与《若干意见》精神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合肥上世纪的经验是科学合理的,值得我们珍惜。
二、弘扬特色是贯彻“意见”捷径
中央发布的《若干意见》很全面,还明确了行动路线,让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落实中央精神是我们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全力响应与支持。对于合肥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因为过去的许多做法得到了验证,弘扬特色与经验无疑是条捷径。合肥的特色很多,各个部门单位都有资源可挖。为早日见成效,可先从与老百姓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城区开始。公园是每个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涉及矛盾又小,可选作敞开化的突破口。例如:寿春路逍遥津南大门广场与东侧的游园被人为的分割成风格不同的两部分,这是前些年改造时保存大门楼的结果。这个门楼实际上保存价值不大,又不是古迹,完全可以拆除使公园景物呈现街头。若再与东侧绿地统筹规划即可形成更加优美的街景,脏乱差的广场将得到彻底整治。
寿春路与蒙城路丁字路交口的杏花公园东大门,灰色的水泥广场成了大型停车场,乱七八糟一点公园味道也没有。若在广场沿马路外沿留出一定位置摆放盆栽大树,或用植物材料设置绿墙、花墙,应用垂直绿化美化街景,经费投入不多,但由东向西的司机和行人则可在行进中赏心悦目,享受到绿色植物呈现的自然美。
彰显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也是克服千城一面的有效措施。合肥在突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基础上,宜在老城区突显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特色。可结合逍遥津南大门的改造,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形象呈现街头。若条件许可,还可结合古教弩台北侧的寿春路环境改造,与逍遥津相呼应,让行人在寿春路上就能享受到浓厚的三国故地氛围和李鸿章名人故居的气息与敞开式的园林景覌。芜湖路临包公园这段街区可结合宋代建筑进行改造,让清官形象的包拯呈现街头绿地,提升城市形象和弘扬廉政精神。
总之,推广街区制可以从合肥老城区先行,应是捷径。因老城区新建封闭式住宅小区较少,涉及开发商也不多,何况倡导破围牆透绿化更利于园林景观呈现街头,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愿合肥经验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永远走在时代的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