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化促进科教融合

2016-07-02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6年23期
关键词:科教中科院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在国内率先建立研究生教育体系。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国科大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截至2015年年底,已累计授予129397名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学位,在校研究生4.45万名。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第二,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教育工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信息化和任何产业结合,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技术或者行为方式+一个新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教育手段、教学理念在不同阶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国科大的教育信息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特色。

据了解,“十五”(2001—2005)期间,国科大建成了基于卫星信道的“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到全国的70个远程教学站,实现了中科院系统内跨地域、跨学科的远程双向交互教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与非实时、部分交互的学习环境。

“十一五”(2006—2010)期间,国科大构建起了服务于全科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科研、管理及支撑等岗位职工的研究生教育业务管理、继续教育培训和协同学习平台,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建立了安全稳定的支撑保障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2011—2015)期间,国科大建成了“中国科学院教育云”。基于“科教融合、自主学习、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基础上,采用云技术实现对基础环境的虚拟化、管理和学习数据的资源池化,为全科学院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工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的教育学习平台。 平台现已累计用户30余万人,年访问量超过3000万次,成为中科院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

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国科大在科教融合方面探索出了独特的发展之路。据杨国强介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校所结合、共有共治共享

国科大基于中国科学院120余个研究院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与院属科学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从政策上要求各研究所的先进科技资源都要为国科大的教育服务,资源包括优质的师资队伍、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大装置、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丰富的实践资源(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野外台站)等。

科教融合学院

国科大理工科的各个学院均为“科教融合”学院。由一个高水平的中科院研究所牵头承办,中科院其他相关研究所参与承办。牵头承办的研究所为学院建设第一责任单位,由其法定代表人任学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工作。科教融合学院设置“学院-教研室”或“学院-系”的二级组织架构。

科学家“岗位教师”

国科大主张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为学生授课,在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中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科研人员作为“岗位教师”,组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师队伍,为学生创造开展科研实践创造一流的环境。

学校要求一线的科研人员、国际上知名科学家给学生讲课,一年级的学生有五位院士上课,到了三年级,涉及到专业课时会有更多院士给本科生讲课。

本科生三段式培养

国科大对本科生秉承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研讨式教学和三段式培养机制。为每9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每30名学生配备两名兼职班主任。其中一名科学家班主任为研究所的所级领导,另一名为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专职教师。

学生一年级的课程全校一样,一年半后可以自由换一次专业。学校本科生很少,总共只有几百人,目前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第一次转专业,21%的学生换了专业。

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服务

杨国强总结国科大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多校区分布式的教学布局,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网络支撑环境:校园网在教育网和科技网的IPv4出口带宽分别为1Gbps,IPv6出口带宽10Gbps,各校区之间万兆互联,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研究所之间千兆互联,与京外研究所千兆或155M互联。

多媒体教学环境:4个校区共有多媒体教室260间,其中120间具有直播录播功能,可实现校区之间及校所之间的教学互动。

文献资源服务环境:学校图书馆形成“一校两馆、各有侧重”的服务格局,并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科院研究院所紧密结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云基础设施平台可提供200余台虚拟服务器的应用支撑环境,实现了资源的灵活整合、动态调配、快速部署、持续集成。

基于中科院丰富的科教资源,提供开放集成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

学习资源: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系列讲座、公开课程等各类学习资源的采集、转化和积累,现已录制视频教学课程2342门、7.6万学时,讲座673讲、2500学时,资源总量达到158TB。“十二五”期间建设了52门精品数字课程,为优秀教育资源积淀起到示范作用。

视频平台:自建了支持自主交互性视频点播学习的实景课堂系统,面向分布于全国的中科院师生职工开放服务,现已积累课程1393门,视频30707个,引入了250多个国际国内知名大学的开放课程视频9791个。

社会交流:国科大自2011年开始开办暑期学校,今年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将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著名高校教师主讲,促进各高校的知识交流和学术合作。

基于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提供覆盖教育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系统和网站群平台

教育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了32个教育业务系统,形成底层数据规范一致、用户及业务接入配置灵活、覆盖从招生、教学、培养到学位教育全周期的一体化应用体系,面向全院师生和教育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并推广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河南大学等单位应用。

学校网站群:以中文网站、英文网站、新闻网作为总的对外宣传窗口,以笃志网、招生网、就业网等为专题宣传阵地,结合各学院、系、中心、实验室的子网站,形成了符合学校统一形象、内容全面、主题突出、规模较大的国科大网站群平台。至2015年年底已有网站80余个。

基于教育模式从管理向学习的转变,提供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服务

自主学习:借助已有的业务服务系统、内容资源以及基于用户活动而产生的行为数据资料,搭建了自主学习空间,并嵌入个性推荐功能,实现了以学习者为核心、学习资源为载体,通过自动聚焦用户关注领域,推送最新领域动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一站式的学习空间。

决策支持:对教育过程中各类教育活动和教育要素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汇总、关联、分类,从不同维度形成了10个主题、200多项报表,并初步开展了研究生学业风险分析、研究生导师评价分析等主题的数据挖掘,利用大数据探索教育规律,为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未来,国科大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评估,实现对大规模课程、论文、学生、导师等数据资源的深度数据挖掘和行为分析,为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猜你喜欢

科教中科院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科教导刊》征稿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科教之窗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